真正的高手,都是发散性思维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2
如果你问一个老师,什么样的学生具有“ 发散性思维 ”,他的回答一定是会基于如下几个特点:

性格活泼,甚至有点多动症的表现

说话不着边际、天马行空,思维活跃

解决问题的办法总是多种多样,不局限于一种办法

这样的学生会被认为是“具有发散性思维的学生”。 为什么发散性思维如此重要? 因为发散性思维是 创造力 的基础,具有这种思维的人,在相同情况下会比普通人想出更多的解决方案,更具有创造能力。

如果我们把普通的思维称之为“ 集中性思维 ”,发散的思维称之为“发散性思维”。那么两种思维的大脑对比是这样的:

在这张图中, 信息就好比传入的小球 。当把小球归类后,在集中性思维大脑里,小球就会在特定的区域中处理,也就是说, 利用“经验+套路”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如果解决方案正好在这块特定的区域,那么问题将会很快的解决。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专业人士他们处理专业问题的能力如此之深 ,因为他们的这块特定区域特别发达,里面存有大量的“经验和套路”。

但是,单一的优势特别明显,但在另外一个维度,优势将成为劣势。

集中性思维的问题在于“ 把路堵死了 ”。信息的小球很 大概率 都只能在这块特定的区域活动,如果答案不在这块区域里,那么找到答案将会是一件很费力的事情。

图中,红色的线条是小球为了寻找到答案而不断地尝试,但是请注意,它一直在原地打转。“答案”其实在 左 下角黑色的部分。

发散性思维不同,如右图大脑中所展示的那样,信息的小球可以在大脑中来回穿梭、到处乱窜,有很大的概率会触碰到正确答案所在的区域,找到正解。所以正如我们上面所说:

发散性思维是天马行空。它是一种全局思维。

我们常说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就是这个道理。

在集中性思维里,我们存在定势效应,就是我们常说的“思维定势”。头脑里已经存在了很多的 思维定势 ,问题出现后,我们很自然地会去在大脑里搜索解决问题的区域,然后在特定的区域里再去寻找办法,也就是说:

遇到问题——寻找大脑中解决的区块——在此区块中寻找解决办法

而发散性思维,就是让我们 “跳出思维定势解决问题” 的一种思维。

这时为了能够“主动跳出”,你可能需要出去散散步,可能需要说说话,可能需要看看书,可能需要打打游戏。总之,目前的“情景”我先放下,来日方长,慢慢解决。

正如 创造正是想法的连接 ,发散性思维想要得到好的运用,头脑里也必须要有这个想法才可以。刚出生的小孩子并不具有“集中思维”,可是更谈不上“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以集中性思维为底色的。

真正的高手,一定先是是某一领域的专家,然后才能成为大家。

杨振宁如果没有在西南联大期间学到的扎实学术功底,那么去解决仅靠想,“宇称不守恒”则不会出现。想要成为高手,掌握绝大多数的套路和抽象的思维概念是必由之路,这样才能“反套路”,才能有章可循、有路可依。

有1才有-1,没有1,便没有-1。

到了这里,我想你一定有一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的小孩很难具有发散思维?

这是学校 教育的属性 决定的。

我们试想,一个三四岁的小孩,他们观察的世界其实和大人是不一样的,因为小孩的思维是发散的,有限的想法很容易产生新的连接,但是长大了后,这种思维方式是自己都不会理解的。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经过了“ 学校 教育 ”。

学校的教育,就是最大化“集中性思维”,降低“发散性思维”。

追求答案的完美、追求解题思路的正确性,这些都是在将孩子原本发散的思维“集中起来” 。要竞争,就要高精尖,在学习的领域突破对手,站到顶端。

可是学校教育错了吗?不,就像刚才说的

有1才有-1,没有1便没有-1

学校教育是在给未来的发散性思维打基础,是一种基本功,同时也相当容易考核,谁优秀谁不优秀,确定一个正确的标准很容易区分开来。

但问题是,学校一直强调“集中性思维”,经常在正确答案、固定套路之间打转,便失去了“发散性思维”的火花。

发散性思维,仅靠学校的教育是不够的, 我们还要凭借自己的主动实践!

数学家张益唐说:好的灵感离不开长期思考的积淀。

真正的高手,他不仅仅是一个发散性思维的高手,同时也一定是集中性思维的高手。

创新的想法的前提,是大脑中先有大量的集中性想法作储备 。当想法多了起来后,经过人为主动连接,也许,在某时某刻,突然的一个连接就能把问题解决了。

大脑,需要时间思考。

我们经常听到某些作家、剧作家、画家突然之间有了一个非常奇妙的想法,然后大获成功。但在想法之前,他们在做什么呢?洗澡、看电视、散步、聊天……总之很少做与工作相关的事情。但是在此之前,他们已经花了大量的时间进行了“集中式的思考”。

《算数之心·怎样在数学和工程出色》作者奥克利说:

主动的发散思维,就是主动的“不思考”

想问题想到头破血流都想不出的时候,放下去做点别的事情,然后再来想;

遇到事情不知道找谁的时候,坐下和别人聊聊天,再解决。

所以发散性思维其实就是给大脑时间建立新连接的过程。

在《刻意练习》这本书里讲到,想要练成某件事情,要有“ 有间隔的重复 ”。这一小段“间隔期”对大脑非常重要,这是让思维在潜意识里酝酿的过程,也是内化的过程。我们经常说“平台期”,就是大脑在后台忙着建立新连接,正在重新组合的过程。

精进技能,需要时间间隔。

万维钢老师在讲解“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中用到了一个非常棒的比喻:

人有两种“工作记忆”,一种是“短期工作记忆”,一种是“长期工作记忆”。所谓学习,就是把进入大脑的短期工作记忆的内容强化吸收,写进长期工作记忆之中的过程。所谓创新,就是把长期工作记忆中相关的内容调出来,放在短期工作记忆里跟新信息形成配合的过程。集中思维,就是在此时此刻的短期工作记忆里强化这个新信息。而发散思维,就是短期工作记忆和长期工作记忆之间的通道。

如何去锻炼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呢?

在《李翔知识内参》中,给了我们集中解决方案,可以参考学习:

还有,深入思考问题后,好好睡一觉!

你有没有想反驳的?写在评论区把!能够据理力争,也是一种进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