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研究生录取比例很低,是真的么?难道比考研还难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1-18
关于考研难度,有的人把它夸大了,结果吓走了很多本来完全可以考上研究生的同学。而有的同学低估了考研的难度,过于轻敌,结果原本能考上的也考得一塌糊涂。确实,对于考研的难度,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评估,夸大和轻视都是不合适的,在许多时候甚至是有害的。

对绝大多数同学来讲,考研的难度其实并不算高,因为大家可以想想,考研的国家分数线要满足那么多不同档次的学校的招生情况,显然不可能定得太高,题目的难度也是适度而且相对稳定的,很早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考研复习的许多工作量,并不是完全为了达到某个分数线而做的努力,而是在想尽办法减少自己落榜的风险。也许你学的很多东西未必会考到,可是它们仍然是有意义的,因为那些都可以减少你考不上研究生的风险。

问题在于,许多人没有明确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没有从尽量减少出现意外的角度来思考如何安排复习,结果经常失败,给人造成的印象是考研挺难的。

当然,过分认为考研很容易的想法更是极其错误的。考研需要完成一系列的工作量,如果没有完成一系列必须的工作,试图靠侥幸考上研究生,机会是很小的。天道酬勤,只有在你花了足够多的时间、足够多的精力的情况下,我们才可以说,考研其实并不难。
根据教育部官方统计消息,最新最为权威的数据为:2021年全国考研报考人数为377万人,相较于2020年341万报考人数而言,今年报考人数增幅依然很大——高达36万人。

同时,根据2020年的录取情况——录取率约为33%,各类研究生招生总人数为111.4万人,结合2021年扩招的趋势来看,如果377万考生全部参加考试,未有弃考现象,那么,最终的录取人数应该为121万人,而淘汰人数将高达260万人。冷丝提醒,这个推算完全是基于总体情况的一个简单的判断,仅供参考。
可以预见,2021年考研录取率为30%到33%之间,相对庞大的参考人数来说,这个录取率和录取人数已经相当可观了。

2021年报考人数再次大幅增加,其中的原因很清晰:因为年份情况特殊,就业形势依然非常严峻,应届毕业生参考人数大幅增加;往届生参考人数大幅增加;社会其他在职人员参考人数也在大幅增加。因为叠加了各种增长的原因,2021年考研人数大幅增加就是大的趋势了,还可以预见,2022年考研人数也会大幅增加,考研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实际上,这么多年来,考研录取率并不低,那么,考研失利的原因到底有哪些?

很多高校管理人员对考研学子做过跟踪调研,他们发现一个非常容易理解的整体规律:考研成功的本科生都有明确的学习计划,而且坚持到底;考研成绩不理想甚至没有过线的学生要么没有学习计划,要么有计划但没有坚持下来。
比如说,最明显的就是每年随着暑假来临,如果身边同学选择回家或者外出实习,没有明确复习计划的学生就很容易受到影响,不能很好地坚持下去,导致放弃复习的人数偏多。

而到了考研复试这一关——一般在每年3月底和4月初进行,距离考研初试已经过了3个月,中间又是寒假和春节,大部分学生没能很好地利用寒假空档期做好复试准备,而是等到初试成绩公布或者学校开学后才逐步开始复试的相关复习工作,专业课程的复习时间不够,复习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导致复试成绩不理想。
尤其是那些平时专业课程的学习成绩一般又没有学科竞赛经历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更容易被淘汰。

考研失利的原因还有对学校的选择出现状况,有些学生一心想着“985”“211”等名校,考不上这类学校便选择再战或者直接就业;有些学生犹豫不决,不能及时锁定目标,没有认真做好复试准备,导致错失良机;有些学生缺乏关注调剂信息的主动性,缺乏和老师、同学的沟通,导致错失良机。
考研录取难与报考专业有很大关系,比如管理学,尤其是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的录取率相对较低,这也跟较高的推免率有关。

所以说,包括会计、财务管理专业等经济管理类热门专业入学难度是相当高的,在这样激烈竞争的情况下应届本科生考研的成功率就更低了。对考生来说,公共课数学、英语等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报考研究生类型及院校的选择。
因此,考研学子的基础课程学习从大一开始就必须加强,夯实扎实的课程基础,为后续的课程学习和备研打下良好的基础。

而专业课在初试和复试环节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备研过程中也应加强学生专业课的学习。
冷丝再一次祝福2022年考研学子备考顺利,考试顺利,旗开得胜!
第2个回答  2022-01-18
考研究竟有多难?难在工作的繁忙洗去了我们当初高考时的那份冲劲儿,难在生活的琐事让我们无暇分身,难在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隐藏了那个曾经奋进的青年。更难在考研的录取率的逐年走低,让我们的信心大打折扣,例如,去年国家计划招收的研究生数量为72.22万人,报考人数约为238万。报考与录取人数比例预计约为3.3:1,录取率仅为30%,我们想提升想学习,面对考研这样我们该怎么选择?

一直以来,考研报录比基本上稳定在3:1左右,换句话说,硕士录取率在30%左右。由于近些年报考人数猛增,报录比逐渐向4:1靠拢。也就是说每四个考生中,会有一人入选。

今年报考人数比起去年多出了52万,增幅为近几年最高,而今年的硕士招生人数出现大变动的可能性并不大,19考研报录比大概会增至4:1。或者说,很有可能从19考研开始,考研报录比会从3:1彻底变成4:1,录取率变为25%。

从上世纪末开始,研究生和本科生招生数量一样在逐步增多。本科扩招的同时,研究生也在扩招。

1999年,全国报考研究生人数31.9万,录取人数7.3万,录取率22.8%。2008年,报考人数翻了四倍,达到120万人,录取人数44.6万,录取率37.1%。2017年,研究生扩招了13.8万,为历年之最,当年录取率已经达到40%。

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使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难度有所减小。但是,相比如今高考的录取率来说,考研难度依然很高,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高考难度。

与此同时,考研正在像高考一样,逐渐成为“全民”运动。10年前,高考人数超过1000万,考研人数只有120万。2018年,全国高考人数975万,考研人数已经达到238万。

这些数据也在告诉我们,我国越来越多的人走上考研之路,考研热持续升温。那么想考研只有统考这一种选择吗?当然不是,相对含金量较高,难度相对较低的还有一种中外合作办学硕士可以选择!

中外合作办学硕士是国外院校与国内院校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硕士项目,符合招生条件的学生需参加国内高校组织的入学面试,面试通过方可入学,学习期间无论文,学生修完全部课程符合毕业条件后,可获外方高校的硕士学位证书、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颁发的学历学位认证证书和中方高校的结业证书。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与美国杜兰大学金融管理/能源管理硕士项目。

中外合作办学硕士项目的优势

免统考

学员如
第3个回答  2022-01-18
总体上来说考研是比较难的,考研的学习主要还是靠自己的自学,没有老师为你领路,而且考研专业内容也比较广泛,知识点比较深,这无疑都增加了考研的难度。随着现在考研报考人数一直增加,但招的人数基本上是固定的,所以考研难度也随之越来越大。考研贵在坚持,有的学生从大一就开始准备,每天都要学习、复习,从最开始的1个小时到后期的10个小时,持之以恒的坚持。

而实际上,对绝大多数同学来讲,考研的难度其实并不算高,因为大家可以想想,考研的国家分数线要满足那么多不同档次的学校的招生情况,显然不可能定得太高,题目的难度也是适度而且相对稳定的,很早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考研复习的许多工作量,并不是完全为了达到某个分数线而做的努力,而是在想尽办法减少自己落榜的风险。也许你学的很多东西未必会考到,可是它们仍然是有意义的,因为那些都可以减少你考不上研究生的风险。

问题在于,许多人没有明确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没有从尽量减少出现意外的角度来思考如何安排复习,结果经常失败,给人造成的印象是考研挺难的。

当然,过分认为考研很容易的想法更是极其错误的。考研需要完成一系列的工作量,如果没有完成一系列必须的工作,试图靠侥幸考上研究生,机会是很小的。天道酬勤,只有在你花了足够多的时间、足够多的精力的情况下,我们才可以说,考研其实并不难。
根据教育部官方统计消息,最新最为权威的数据为:2021年全国考研报考人数为377万人,相较于2020年341万报考人数而言,今年报考人数增幅依然很大——高达36万人。

同时,根据2020年的录取情况——录取率约为33%,各类研究生招生总人数为111.4万人,结合2021年扩招的趋势来看,如果377万考生全部参加考试,未有弃考现象,那么,最终的录取人数应该为121万人,而淘汰人数将高达260万人。冷丝提醒,这个推算完全是基于总体情况的一个简单的判断,仅供参考。
可以预见,2021年考研录取率为30%到33%之间,相对庞大的参考人数来说,这个录取率和录取人数已经相当可观了。

2021年报考人数再次大幅增加,其中的原因很清晰:因为年份情况特殊,就业形势依然非常严峻,应届毕业生参考人数大幅增加;往届生参考人数大幅增加;社会其他在职人员参考人数也在大幅增加。因为叠加了各种增长的原因,2021年考研人数大幅增加就是大的趋势了,还可以预见,2022年考研人数也会大幅增加,考研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实际上,这么多年来,考研录取率并不低,那么,考研失利的原因到底有哪些?

很多高校管理人员对考研学子做过跟踪调研,他们发现一个非常容易理解的整体规律:考研成功的本科生都有明确的学习计划,而且坚持到底;考研成绩不理想甚至没有过线的学生要么没有学习计划,要么有计划但没有坚持下来。
比如说,最明显的就是每年随着暑假来临,如果身边同学选择回家或者
第4个回答  2022-01-18
研究生录取比例很低,这是真的,我听了周围朋友都这么说的,都说废了九牛二虎之力过千军万马挤的独木桥,有的考上了,有的辛苦了一场,还啥也没考上。研究生录取比例低不就说明了考研很难吗?我没听明白你的意思。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件事其实也蛮公平的,你只有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的确是在你这个考研大军中,你没有偷懒,你抓紧一切时间去学习,相信天道酬勤,就算你万一没考上,至少你在这个专业里专业那么长时间,你的专业知识要比其他人要扎实。那么以后凭着这个专业技能去找工作的时候,你会更加得心应手,你得到领导认可得到上升机会的空间也比别人大。
第5个回答  2022-01-18
今年研究生招生人数为110.7万,报考人数却有457万,比2021年增加21%。

这两年高校纷纷增加了保研的名额,尤其是一些名校,保研率奇高。如果把保研的名额除去,有人预计录取率可能会低于20%。

也就是说5个考生中,只有1人能如愿。

也就是说,在灯火通明的图书馆里一起奋斗的人中,80%的人,都是打酱油的。但很多人考研只不过是跟风罢了。

为什么要考研?很多人并没有真的想清楚。


大学的时候,一个刚来中国交流的老外跟我们一起出去吃兰州牛肉拉面。

面条上来后,我们每人都舀了一勺辣椒油,故意没提醒这老外。老外也有样学样,舀了一勺进去,然后就被辣得直喝水。

这个老外并不知道辣椒油到底是什么,他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吃这玩意,只是看到桌子上的这些中国人都吃,他就跟着吃了。

其实,图书馆里考研的很多人,和这个老外是一样的。他们只是看到周围的人都在准备考研,周围的环境形成了一种考研的浪潮。

而且之前的师兄师姐,都考了研,对师弟师妹的“教诲”也是考研。既然环境的浪潮如此,而且权威都这么说,当然就跟着权威和浪潮走,考研呗。

但我是谁?我将来是想要做什么?我考研来是为了干什么?考了研能不能达到我预期的目标?考研需要付出多少时间经济上的成本?我的智力水平、学习能力能考上什么样的研究生?

这些问题,有几个人考研人真正地想清楚想明白了呢?


大学毕业之后,路其实是很多的,比如去国企,考公务员事业单位进体制,自己创业,去民企,读研读博走学术道路,出国留学等等。

但现在似乎只有两条路了,考研和考公。

大部分人都认为,考研是再一次的逆天改命,研究生毕业后,考公可以挤下去一大堆人,在市场上一个硕士生毕业证可以让自己独树一帜,这个硕士生的名头甚至能让自己所向披靡。

很多人认为,考上了公务员,就是朝九晚五双休,三年一小升五年一大升十年成为领导,月薪一万美滋滋。

但这些大多都是意淫。

当人们作出某一个选择的时候,会在大脑里自我构造一些逻辑和图景,来增强自己这个选择的合理性。

比如说,一刷顺利考上某211经济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走要么定向选调,去省厅或者发达的副省级市,比如成都、南京、深圳这种好地方当公务员;要么去市场上,211的牌子足以让自己可以进入一个中等偏上的金融企业,年薪三四十万。

但其实这其中充满着很多不确定性,甚至是幻想的因素。

一刷真的能考上211的热门经济类专业研究生?这个概率有多大?就算考上了,读书这几年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要不要算?

211研究生毕业出来真的能走定向选调到省厅或者一些大城市公务员吗?恐怕有的211连选调资格都没有,只能和一群二本三本的去挤国考省考的独木桥。

国考省考211硕士生能有优待吗?恐怕也不能。现在很多省公务员招考已经弱化学历了,很多省厅岗位本科生都可以报考了。

211硕士毕业后真的能顺利进入中大型的金融企业,年薪三十四万吗?恐怕到时经济形势未必有这么乐观,或许去了一个银行,只能从柜员开始做起。


当然,读研必然会增强竞争力,但也得实事求是地分析成本和收益。

简而言之,为什么要考研?考研自己需要付出什么成本?读完研之后的职业和发展具体是什么样子?

把这些都搞清楚了再决定,考研才是真正逻辑自洽,坚定的目标。

若只是跟风,随波逐流去图书馆学习,内心并不自洽,也不坚定,那也不过是去混日子罢了,学习自然也无法全身心投入,效率自然也谈不上了。

假如对于考研并不是如初恋那般执着,或者只不过是找不到方向随波逐流心不在焉备考的,又或者本身备考就是打酱油的,考不上,也不应该有什么遗憾。

就算是内心执着,且付出了太多太多的努力的小伙伴,如果结果并不如所愿,也不必沮丧。

人生有很多条路,考研只不过是其中的一条,而且往往不是最好的那一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