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对价的基本概念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5
(1)充分应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由于支付对价引起原非流通股股东和原流通股股东在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的变化,即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从而导致会计中的权益法与成本法的变化、合并会计报表范围的变化。

按照我国《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企业会计准则——投资》等的规定,是否将被投资单位纳入投资企业合并会计报表范围主要看投资企业能否对被投资单位形成控制,而是否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主要看投资企业能否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

(2)认真贯彻明晰性原则、重要性原则。

支付对价是股权分置改革的产物,它将对会计主体产生长期、较大的影响,因此要求会计记录准确、清晰以便于理解和使用。

支付对价是股权分置改革的一项经济业务。

非流通股股东支付的对价是送股、缩股、付现、权证等,获得的是一种流通权。

在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实施日,确认支付对价,进行相关会计处理。

其中,权证在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实施日,只确认已实际发生的金额,其余损失则在行权日确认。

用权责发生制原则和历史成本原则进行计量。

支付对价具体表现:①送股(缩股)用送出(减少)股份的投资成本(股份数×每股成本)加上按该比例应转销的损益调整、股权投资差额、股权投资准备之和计量;②付现用实际发生金额计量;③权证用申请发行的实际支出加行权日的行权价格与当日的收盘价的损失计量。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在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科目下分设“投资成本”、“损益调整”、“股权投资准备”、“股权投资差额”四个明细科目。

支付对价不属于损益调整和股权投资准备的性质。

在权益法下,投资成本被界定为投资企业取得投资的初始成本,也不适合核算对价。

权衡之后可以看出,由于将支付对价作为投资成本的追加,因此将其计入股权投资差额比较合适。

《企业会计制度》列举了股权投资差额的三种情形,虽然尚未考虑股权分置改革的情况,但已经表明股权投资差额的用途在于记录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昔份额的差额。

支付对价可视为这种差额,在“股权投资差额”科目中核算。

将支付对价在“股权投资差额”明细科目中核算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也存在不足。

如将支付对价与原股权投资差额混淆,则不便于以后对其进行调整,影响了会计分析与评价,不符合明晰性、重要性原则。

笔者认为,应设置“长期股权投资——支付对价”科目用于核算股权分置改革中经济事项的调整。

当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实施时,借:长期股权投资——支付对价;贷:现金(或银行存款),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股权投资差额、——损益调整、——股权投资准备。

会计期末调整时,“长期股权投资——支付对价”科目余额在借方,表示待转支付对价。

(1)违约赔偿观将支付讨价费用化。

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支付违约金具有弥补流通股股东损失的性质。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因违约而向对方支付的违约金以营业外支出列支。

这显然形成了一项费用,并在损益表中反映。

其分录为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贷记“长期股权投资——支付对价”科目。

违约赔偿观实际操作比较困难。

首先是赔偿对象的认定,存在着是赔偿申购新股的股东还是赔偿从二级市场购入股份的投资者的问题。

其次是赔偿额度的认定,存在着是补偿股票下跌给投资者带来的全部损失还是扣除其中的系统性风险部分的问题。

再次,支付对价费用化直接影响着大股东的业绩和考核指标,也关系到再融资和股票特别处理等问题。

这就违背了支付对价的本意,容易形成股权分置改革的阻力。

(2)流通权观将支付对价资本化。

支付对价获得流通权符合会计上的资本支出条件。

首先,支付对价符合资产的定义,流通权有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未来现金净流入)的能力。

股权分置改革以对价方式承认流通权是具有价值的。

其次,支付对价可以用货币计量,无论何种形式的对价(股份、现金或权证)都具有明确的金额或具备可以量化的条件。

再次,支付对价“资产”与支付违约“费用”相比,前者在经济后果方面更容易被接受。

尤其是资本化处理解决了国有资产单位出于资产保值增值考虑而对股权分置改革积极性不高的现实问题,也可以防止对其他非流通股股东(包括上市公司)的业绩产生不良影响。

最后,符合长期资产的时间要求,非流通股在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实施日虽然获得流通权,但股权分置改革的本质是解决制度缺陷问题,而不是减持股份,其投资目的仍是长期持有。

不少公司配合对价方案做出了稳定股价的承诺,如增持计划、减持底价、回购计划、锁定流通期限等。

所以,流通权具有资本化的条件。

从会计要素的具体分类项目来看,流通权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和特征。

舍“资产摊销”而取“成本配比”。

笔者认为,非流通股为实现同股同权支付的对价是附会在流通股上的一项权利,它并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发生损耗,只会因实现流通(或称减持股份)而兑现。

因此,不应对支付对价形成的长期投资进行分期摊销处理。

原非流通股股东期末结转分录为:借记“无形资产——流通权”科目,贷记“长期股权投资——支付对价”科目。

持有期间不摊销,待减持变现时,用流通性溢价与支付对价配比来计算损益。

其企业分录为: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投资收益”科目。

同时结转成本,借记“投资收益”科目,贷记“无形资产——流通权”科目。

流通权观更符合股权分置改革的精神,不影响企业当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影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以及有关负责人的考核,更容易被非流通股股东接受。

另外,它也符合会计准则的相关原则,容易被财会人员理解、执行。

(3)权益补偿观将支付对价冲销权益。

支付对价是针对过去的制度缺陷而产生的,非流通股股东将过去多得的权益补偿给流通股股东,以实现同股同权。

其会计分录为:借记“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科目,贷记“长期股权投资——支付对价”科目。

权益的补偿观虽然不影响经营成果,但直接影响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以及有关负责人的考核,不易被非流通股股东所接受,有悖于股权分置改革的初衷。

流通股股东与上市公司的会计处理

流通股股东是对价的接受者,按照证券交易规则,在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实施日按自然除权原则进行会计处理。

也就是说,流通股股东一方面获得新增股份、现金和权证,另一方面损失原有股份的市值,其结果是既不受益也不受损。

送股在备查账簿或表外科目记录;缩股不作记录;付现冲减投资成本。

认购权证在股权分置改革实施日的价格无法确定,因此其是一项或有资产,持有期间在备查账簿或表外科目记录,若在行权日之前转让,其收益冲减投资成本,核销记录。

行权之日,若股票市价小于或等于行权价格,则认购权证的价值为零,核销记录;若股票市价大于行权价格,则认购权证的价值为市价与行权价格之差,其收益冲减投资成本,核销记录。

认沽权证是一种保底卖出价格承诺,持有期间在备查账簿或表外科目记录。

行权之日,若股票市价小于行权价格,则认沽权证的价值为市价与行权价格之差,其收益冲减投资成本,核销记录;若股票市价大于行权价格,则认沽权证的价值为零,核销记录。

股权分置改革涉及上市公司股本的变化。

其具体表现为:对价采取送股则总股本不变,股本明细变化,在股本账户内调整;对价采取缩股则总股本减少,股本明细变化,将减少的股本金额转入资本公积;认股权证发行股份按增发处理;付现、认购权证和认沽权证则不涉及上市公司。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