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发迹史 李鸿章的生平简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24

   李鸿章 发迹史 李鸿章 的生平简介

   李鸿章 简介: 李鸿章 (1823-1901),亦称李合肥,汉族人,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其先祖本姓许, 李鸿章 从江西湖口迁至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 李鸿章 的八世祖许迎溪将次子慎所过继给姻亲李心庄。李家到 李鸿章 高祖时,终于勤俭致富,有田二顷。父亲李文安(1801-1855)经多年苦读,终于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使李氏家族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李鸿章 出生于合肥县东乡(今肥东县现属合肥瑶海区)磨店乡。 李鸿章 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1821-1899),后来也官至总督;三弟李鹤章、四弟李蕴章、五弟李凤章、六弟李昭庆(1835-1873),后来也都非富即贵。

  至于 李鸿章 本人,生前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身后被 慈禧太后 称赞为“再造玄黄”之人。清朝追赠其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此一人。

  李文安在科举入仕前,长期在家乡以课馆为业。 李鸿章 六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他少年聪慧,先后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第一次科考落榜,住京曾国藩宅邸受曾补习教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十四岁的 李鸿章 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三年后翰林院散馆,获留馆任翰林院编修。

  1863年和1864年他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 太平天国

  从60年代起, 李鸿章 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标榜“自强”的洋务事业。标榜“自强”进而“求富”,主要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创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

  光绪十四年(1888)建成北洋海军。为培养“自强”“求富”所需人才,还创办各类新式学堂。 李鸿章 所要进行的事业是想让中国工业化,军事化,教育化,但他只成功了一半。

  中外力量对比悬殊的格局,使 李鸿章 产生了严重的惧外思想,在对外交涉中始终坚持“委曲求全”的方针。

  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十八日,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李鸿章 受命,作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在《马关条约》签字。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 李鸿章 、奕代表清廷签署了《辛丑条约》,赔款4亿5千万两 。签约后两个月,被 李鸿章 倚为强援的俄国 *** 再度发难,提出“道胜银行协定”,试图攫取更大权益,并威逼 李鸿章 签字。“老来失计亲豺虎”,气恼交加, 李鸿章 呕血不起,于九月二十七日去世,临终时“双目犹炯炯不瞑”,带着无尽的遗憾,走完了他78岁的人生历程。

   李鸿章 一生共签下30多个条约,大多为不平等条约。近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史料出现,对这位清末重臣也逐渐评价多元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