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是救赎!」医奉奖名医陈持平 花甲之年重拾画笔寻初衷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1

台湾羊膜腔穿刺术专家、第29届医疗奉献奖得主、一手打造台湾顶尖遗传优生学团队的马偕医院前副院长…,这都是大家对于「陈持平」这个名字的第一个印象。然而走出白色巨塔,这名爽朗的妇产科医师,比起手术刀,更喜欢在休闲之余提起画笔尽情挥洒。他形容,绘画之于他是一种救赎,更是串起一家四代传承的情感枢纽。

回顾从医生涯最自豪的事,陈持平毫不犹豫的说::「我救下了不少原本不存在的孩子。」

「妇产科」在一般人心目中,有别于其他充满患者的科别,应该是最靠近「新生、希望」的科别。但事实上,生与死往往只有一线之隔,即使好不容易怀上的孩子,若是检查为染色体异常的畸胎,仍不免面临被拿掉的命运

「想像一个情境,你今年42岁了,跟先生花很多钱做了好几次试管婴儿,这是你最后一次机会。医生告诉你,遗传检测出来 ,胎儿有 40 %的细胞有染色体异常,很可能性是畸形儿,那么你敢赌一把吗?」

这样的场景曾无数次在陈持平的诊间上演,震惊的夫妻用乞求、慌张的眼神探向医师寻求协助。但这样的机率问题,绝大部分的医师不敢也不愿赔上事业给出肯定答案。更多时候,医师会委婉的劝道:「算了吧,不要赌这个,还有机会……。」

但真的有下一次机会吗?对于现在越来越多的高龄产妇来说,她肚子里的,已经是仅存不多的希望了。

没有人为「镶嵌性体染色体异常」的胎儿发声…

遗传检测难道不是一种非黑即白的「正常」与「异常」的检查吗?为什么会有介于中间的「有正常,又有异常」「镶嵌性」「有可能是畸胎的情形」出现呢?陈持平解释,绝大部分羊水检测结果都很明确,即正常或是异常。但就是有不到0.1%是「镶嵌性染色体异常」个案,也就是说羊水中众细胞的染色体,有正常染色体的细胞,同时又有异常染色体的细胞。这种镶嵌性染色体异常是最难咨询的。

胎儿异常机会越高,父母和医师就越不敢留下胎儿。但是陈持平发现,这些因为「机率」而被判了要引产的孩子,有些在被引产从母体取出后,无论从外表、及胎儿身体染色体检查其实都是正常的。也就是说,这样的异常诊断现象,剥夺了许多根本就是健康的孩子活下来的权利。

「生吧!」守护不存在的孩子,陈持平发现检测失灵问题

为此,陈持平进行了彻底的研究,他发现问题出在羊水细胞的培养。传统的遗传检测染色体制作,会先将取出的羊水细胞培养,之后才利用培养的细胞做检测。但有些被判定是「镶嵌性染色体异常」的案例中,培养的羊水细胞,因为在培养过程,反而会让检测失准。如果同时用抽出来未经培养的羊水细胞利用分子生物科技,不经过细胞培养过程就直接做检测,则可以发现假的镶嵌性染色体异常,或是低比率的镶嵌性染色体异常。

他又发现在懐孕中期检测出的胎儿镶嵌性染色体异常细胞的比率会随着怀孕周数增加而减少,到出生后再用萤光探针分子生物科技检测新生儿体细胞时,染色体异常的细胞变得非常少或是几乎查不到了。趋进完全正常。这是胎儿成功自已救自已的过程。如此一来,这些孩子是可以生下来的且畸形风险很低的。

有了充足的证据,陈持平有了底气。他将培养后以及未培养的数据都拿给父母们看,告诉他们:「生吧!」而上帝也没辜负他为父母的一片苦心,尽管传统的检测指出有问题,但是生下来的孩子正常。

50个原本不存在的生命,成了活生生在诊间蹦跳的孩子

「我最感动的一刻,是个妈妈带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到了诊间,她告诉孩子,『要不是陈持平医师,你就是个不存在的孩子。』」这给了陈持平莫大的鼓舞。

其实在说服父母之前,更难过的是陈持平自己心里这关。毕竟,为了个素昧平生的孩子赌上自己的名声、未来,有必要吗?

「但我是个人道主义者。」陈持平选择为这些「不存在的婴儿」站出来,他知道,除了自己以外,没有人会为这些孩子发声。他一个个说服了这些徬徨的父母,紧接着,他亲自迎来了一个个健康强韧的新生命。

现在,陈持平已经成了「镶嵌性染色体异常」胎儿其父母的最后希望,一般医生不敢决定的,都会建议父母「去找陈持平吧」,他也不负众望,已经救下了 至少50 名这样的孩子。更把经验写成论文,建立新的标准流程,收录在经典「染色体异常及遗传咨询」医学教科书,避免未来再有更多胎儿面临这种无妄之灾。

绘画情系四代,陈持平花甲充实画笔圆了父亲梦想

其实,这名技艺高超的的医师,若是按照父亲的期许,很有可能会成为一名全职画家。陈持平笑道,家里跟艺术渊源深厚,他的祖父陈开泉师从中国一代绘画艺术大师刘海粟,从上海美专毕业后便进入中学担任美术老师,也是艺术大师李可染的同班同学。可惜文革时因为有个来到台湾的儿子,在文革最后一年,与发妻双双遭批斗而死,未有作品传世。

而陈持平的父亲陈祖儒,则在书法领域表现出色。艺术的基因早就写在了陈持平的基因里,他从小就展现了过人的艺术天份。「我父亲本来想鼓励我往画画发展的,但我会读书、我想读书啊,父亲看到我读书好,考上了医学系,后来也就没有再提过让我画画的事情了。」

但父亲的期望,其实从未消失。「我的大女儿陈孝恩从小就喜爱音乐,钢琴,大提琴是她在光仁小学音乐班的主修和副修。但是我的小女儿陈孝恬小时候好爱画画,给她一支笔就可以这样画呀、画呀,我父亲尤其乐见恬恬(陈持平女儿小名)画作,把她的画框起来,『毕卡恬、毕卡恬』的叫。」陈持平笑着回忆。

后来,恬恬没有将绘画作为职业选择,而追随着父母及姊姊,去当医师。陈持平从医繁忙,更没有想过,有一天竟然是自己会重拾画笔,圆了父亲的艺术梦。

绘画意外成为家人间的新话题

2013年12月,陈持平陷入了人生低潮,成了他重拾画笔的转折。他偶然间读了润泰集团总裁尹衍梁的书《兴学兴人的神隐总裁:尹教授的10堂课》,深有所感,希望画一张卡片致赠。

「我叫秘书给我买来一盒蜡笔,我就在A4纸上画呀,还怕看起来太单薄,拿去相片馆护背。」出乎陈持平意料,尹衍梁收到卡片后,回赠了一盆兰花。这个举动让数十年未作画的陈持平信心大增。

于是,他开始用蜡笔作画,挟带着外科医师雷厉风行的特色,陈持平以每天一副画、一幅画最多画 3 个小时的速度,开始快速累积作品。他的画作方式相当特别,通常西画是架起来画架作画,不过陈持平是摊平在桌上作画,与传统中国国画方式相同。

这一画,就是6年6个月。陈持平的绘画工具从蜡笔变成刷具,也累积了 10 本作品集。但最令陈持平惊喜的,是绘画开启了与家人的新话题。

「我平常看的都是畸胎啊,血淋淋的家人也不想看不想听。但开始画画后,画放在桌上太太女儿都会点评,家人之间互动更多了。」他回忆有一次大女儿看到他画了一对企鹅和一只小企鹅,故作吃味的向他抱怨说他偏心,只画了妹妹没有画她。

「我哪里知道她把企鹅当人了啊!」陈持平大笑,妈妈出来打圆场说:「是画你啦,那时你的妹妹还没有生出来啊!」说起自家女儿们的口吻满是宠溺。

绘画是一种救赎!透过绘画思索生命源头

陈持平的画如其人,大快鲜艳的笔触,或抽象或写实,一幅幅都在纪录他对生命的体悟。奇怪的是,身为妇产科医师的他,笔下却罕见类似的话题。

对此,陈持平表示,画作是一种向生命起源的追溯。之于他,绘画可说是一种原始的本能、是一种救赎,这些是早于他从医经历的事情。因此,绘画自让是更从内心出发的表现。

在他笔下,有人文主题的风景,也有以新诗、传统诗词为灵感的创作,更有一些是灵光乍现时,捕捉下的对生命的体悟。

相较于写景,陈持平更喜欢「写意」,绘画是对于内心的探索,他将诗词结合想像与草书,创作出一系列的作品。非科班出生的他,没了画匠的条条框框,反而能更自在的悠游于绘画的殿堂。

「绘画能够平抚紧张、焦虑的情绪,还可以提升治疗效果。」陈持平表示。这名杏林闯荡多年的妇产科大师,意外由画笔找回了心灵的净土,更将自己的人文关怀在此展露无遗。

【陈持平医师小档案】

经历:台湾周产期医学会理事长、台北马偕纪念医院妇产部优生保健学科主任、台北马偕纪念医院妇产部主任、台北马偕纪念医院医学研究部主任、台北马偕纪念医院总院副院长。 现任:台北马偕纪念医院妇产部主治医师

*本文配图皆为陈持平创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