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利弊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3-30
一、家庭教育差异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虽然被越来越多的家庭认识到,但国内很多家庭把“家庭教育”误理解为“家庭知识教育”。有些家长安排孩子星期六学电脑,星期天学英语,还要练习钢琴,背诵唐诗等等,一味地为孩子寻找知识发展方向而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发展。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发现自己的个性需要与家长所安排的不一致,心愿不能实现,随之产生逆反心理,事与愿违,甚至造成家庭悲剧。而在西方,家长则让孩子自己选择,爱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是逼迫与苛求,他们比较重视的是引导孩子学会怎样用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怎样在依赖与自立之间保持平衡,学会生存。所以西方很少见到花季少年因一次考试失利便割腕自杀,也很少见十几岁的中学生遇到一点挫折便离家出走的情况。国内尘燃橡家长最关心孩子的成绩、分数,至于心理、能力、很少过问。维系家长与孩子关系的则是成绩、分数。而西方家长最关心是孩子是生理和心理健康,否有时代特征(包括对环境、人格独立的认识)我们不得不承认国内这一代青少年的自立意识、心理素质与西方同代人有明显差距。
二、教学方法差异
教材内容是“一位土耳其人到德国借房子后,擅自改变房子,违背德国法律。教育目的:让学生了解到改动房子要向有关部门提出书面报告。教学重点:新单词,介词的用法。教学手段:下列一一介绍。按照我们最新教学法:单词解释(利用多媒体)--句型操练,介词(利用实物)课文重点(让学生把课文变成对话形式表演)。虽然,我们现在的教学法有了很大地改进,注意了语言的实用性和学生的表达能力,然而我们仍然脱离不了以书本为中心,过分强调注意词汇练习和语法训练的模仿式教育,把活生生的语言变得支离破碎。学生学得乏味、枯燥,老师感到疲劳、难教。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而德国老师既没有单词解释也没有句型操练更没有课文重点和配套练习等等之类。老师说受人之托要把一套房子借出去,要求段做学生根据他的描述画张平面图。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房子面积,地段,结构开出合理价格,并说出理由。他们利用了语言实用性和交际性使学生成为快乐的主动学习者。通过让学生叙述理由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样,学生通过:听(老师的描述),视(老师叙述时写的几个新单词),思(画平面图)产生意境联想到具体的事情,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最后进行实际语言交流,各抒已见。然后,要求学生按自己的审美观和实际性改变房子。例如厨房放到右边,起居室放在卧室中间等等。并讲出理由,这不仅使学生在实际中学会了介词的用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激趣设疑,启发思维,诱导思维等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是国内教学法望尘莫及的。
三、评定学生成绩差异
在澳大利亚的课堂上,学生没有升学的压力,老师也并不是只从单一的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其更看重的是学生的研究过程,以及他的独立性,创造力和综合能力。作为赴澳接受培训的英语教师,我们就充分体会到了这一点。在那我们被要求每人写一篇关于当地风俗的调查报告,除了通常的写作要求外,老师还要求我们必须实地采访至少两名当地的居民,并在文章中写上他们的姓名、职业、住址等。培训结束时,澳籍教师对于我们的平时作业、课堂活动的参与程度、教学活动、调查报告、论文和测验进行逐一评分,然后给出一个综合分。这对于我们这批在应试教育环境下长大的人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但事后回想起来却发现自己受益非浅,这不仅提升了我们的理论的应用能力,而且还培养了我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校教育管理差异
在国内,几乎每个学校都对班主任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孩子们在场班主任应该到场。久而久之孩子们养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只有在别人的监督下,在众目睽睽之下自己的行为规范才能做好。然而,在国外,教师经常有意不在场也不去偷看学生。可以问学生“你是如何。。。?” 久而久之 孩子们养成了自控和诚实的好习惯。同时。当教师遇到一名行为有严重偏差的学生时,怎么管理,是惩是罚,若罚,是轻是重,这就是一个个理不清的问题了。最后的结论可能是“多做多错,少做少错”,教师也未必担当得起教育可能有的后果。类似的问题在其他国家也有。当英国取消了对于学生的体罚制度后,很多家长坦言现在的孩子行为偏差问题已日趋严重,他们除了摇头似乎也别无良方。所幸的是,英国他们的有些学校依然勇于承担责任。我们在英国所参观过的一所中学看到了这样的教育方法:鉴于行为严重偏差的学生的客观存在,校方专设一间教室,其中配备了专门的教师。当课堂中有学生严重违纪时,可把该生带到这间教室,由专门的教师进行心理、行为的疏导和一定的文化教育。如果该生拒绝进入这间特设教室,那么全班的其他学生转入另一间教室,继续上课,而该生则留在原教室,当然校方会再为他转门配备一名心理、行为的疏导者。应该说这是一种既勇敢又有理性的严谨负责的协作教育方式。
五、社会对“人才”定义差异
1300年的学而优则仕科举制度使中国人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一考定终身。注文凭,重学历。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职业、收入、财富、社会地位和他将来的发展空间。而整个社会的用人体制也是重学历轻能力。有大学以上文凭人的档案可以进人才数据库,反之没有文凭的人一辈子在社会底层拼打,断了他们的创造和发展的机会。这也就使得整个社会过度强调高考的唯一性和重要性。每年高考如临大敌。进了大学你学得怎样,是否有能力,是否有才华并不重要。这也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现象“考前象拚命三郎,考进象无业游民”。这种现象本身就说明落后。在信息瞬息万变,知识加速更新的现在与未来,文凭变得一文不值。埃得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学会学新知识的人才能学会生存。”所以我们一定完善我们的高考制度。而西方国家推行的是“宽进严出,终身学习”尤其德国极为重视职业培训。本回答被网友采纳详情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