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字狱康雍乾文字狱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16

在清代,文字狱在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爆发。康熙时期(1661-1722),尽管发生了20多起文字狱,但总体上对知识分子较为宽容,如顾炎武和王夫之的作品中虽有民族情绪,却未受到追究。然而,到了雍正年间(1723-1735),文字狱数量增多,初期多为权力斗争的产物,后期则逐渐用于镇压汉族士人的反清思想和民族气节。雍正六年,曾静、张熙策动岳钟琪谋反的事件引发了曾静吕留良案,标志着文字狱成为压制民族意识的手段。乾隆时期(1735-1795),文字狱达到高峰,尤其是乾隆中期,共发生100多起,旨在消除汉人的反清情绪。大部分文字狱并非因反清思想而起,而是由于一时之言或误解,甚至统治者的过度解读。鲁迅对清代文字狱的概括指出,文字之祸并非全因批评清朝,而是由各种原因如鲁莽、疯狂、无知或愚民的关切所引发的。




扩展资料

文字狱是清代统治者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的反动措施之一。清代统治者为防止和镇压知识分子的反抗,从其作品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构成冤狱。文字狱自古就有,以清朝最盛。清代文字狱自顺治开始,中经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历时140余年。少数民族掌权的清朝,对汉人控制极严。文人学士在文字中稍露不满,或皇帝疑惑文字中有讥讪清朝的内容,即兴大狱,常常广事株连。清代的文字狱多达80余起。除了极少数事出有因外,绝大多数是捕风捉影,纯属冤杀。

    官方电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