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24-05-31
古琴,一种古老的中华传统乐器,其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伏羲时代。根据传说,伏羲在西山桐林中发现了两只凤凰栖息于梧桐树上,由此启发他将梧桐木制成乐器。伏羲将梧桐木段按照天象的33天之数截成三段,经过在水中的浸泡和吉日的制作,最终制成了一种能够发出清浊相济音色的乐器。这种乐器后来被天神们在天宫瑶池中演奏,并被命名为“琴”,象征着凤凰的尊贵。
在先秦时期,已有文献记载了关于琴的故事,如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故事。到了两汉时期,琴的型制基本确定,并在士人中广为流行。东汉的蔡邕不仅是一位琴家,还创作了《琴操》一书,对早期琴曲有详细的介绍。他的“焦尾琴”也颇负盛名。
魏晋时期,战乱不断,但琴乐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如“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等文人琴人。南北朝时期,君主和士人都酷爱音乐和文学,文人弹琴解忧的风气盛行。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最早的文字谱。
隋唐时期,虽然燕乐歌舞流行,但琴乐仍保持一定的影响力。唐代斫琴技艺发展迅速,雷氏家族所斫的“九霄环佩”即为名琴。宋代至元明清时期,琴乐更是流派纷呈,琴谱大量刊印,古琴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近代以来,古琴艺术面临衰落的危险,但在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今虞琴社等组织的努力,古琴逐渐纳入音乐教育体系,并尝试创作新曲。2003年,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又被中国政府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琴的发展历程不仅体现了中华音乐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特征。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