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朝:来得太快好像龙卷风(中)| 中越情仇史41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29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上回提到,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一名自称艺宗孙子陈天平(越南史书中作"陈添平")的越南人,从哀牢(今老挝)经过云南来到中国,向朱棣告御状,声称胡氏篡位,请求明朝援助他恢复陈氏在安南的统治。
在越南官方史书中,陈天平的陈氏血统并未被承认,传说他本名阮康,只是陈朝宗室陈元辉的家奴。在胡氏权倾朝野,打压残害陈氏族人之际,他深谙"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道理,于是逃到中国,试图博取同情,招摇撞骗。
另一方面,胡氏已向明廷认错,并承诺只要陈天平回国,他就会退位让贤,忠心辅佐。朱棣决定派兵护送陈天平回去继位。据《大越史记全书》记载,在出发前,陈天平向明成祖保证,只要明朝军队入境,安南百姓就会热烈欢迎。
然而,朱棣是否真的相信这一点,我们不得而知。总之,他下令广西左、右副将军黄中、吕毅领兵五千随陈天平回国。结果在永乐四年(1406年)三月,这支队伍刚进入安南境内,就遇到了胡元澄设下的伏兵,陈天平成为阶下囚,刀下鬼。黄中、吕毅带领残兵逃回国内。
胡氏的这一举动,让朱棣龙颜震怒,他决定兴师征讨安南。但在介绍中越战争之前,有必要分析一下为什么两国在和平相处一百一十余年后,会再次开战。
越南史学界将原因归咎于中国的"霸权主义"和对安南土地物产的觊觎。然而,这并不被中国史学家所接受。在《越南裂简塌通史》中,明越战争的起因被归结为三点:
1. 明越边境摩擦不断,两国均指责对方侵占了自己的领土;
2. 占城国王罗皑升天,其子巴的赖不能服众,占城的好日子没过几天就被世仇安南反攻倒算。难以抵御安南兵锋的占城已至"危急存亡之秋",不得不紧急呼叫老大哥、宗主国为自己主持公道。明廷出于地区均势及保护小弟的目的,遂准备打安南的小屁股——这跟五百七十年后中国为解救柬埔寨而对越南发动"自卫反击战"如出一辙。
3. 胡氏篡位后,在安南国内致力推动大刀阔斧的改革。由于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到裆。安南民众对他的"倒行逆施"怨声载道、人心思"陈"。
而所谓的冒牌皇族陈天平之死,则成为了两国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在一百二十五年前,蒙越第二次战争时,元世祖忽必烈派出1000军士护送陈氏皇族陈遗爱归国做傀儡皇帝。其结局跟眼下朱老四5000兵马相随的陈天平毫无二致。究竟是两位雄主对自身国力的充分自信?还是将二陈充作了弃子,以借刀杀人之策为入侵安南创造口实?我们已不得而知。
总之,被胡氏啪啪打脸的朱棣,向安南宣战并派出永乐一朝最拿得出手的战将天团,阵势不可谓不豪:
永乐四年(1406年)九月,朱棣命太子太傅成国公朱能以总兵挂征夷将军印,西平侯沐晟为左副将、新成侯张辅为右副将、丰城侯李彬为左参将、云阳伯陈旭为右参将,统领兵马三十万(号八十万)分两路(自广西、云南两路---与二十世纪七十年咐迟代的自卫反击战进军路线相同)攻打安南。
张玉朱能是朱老四靖难起兵所仰仗的左右臂膀,犹如刘备之关张、袁绍之颜文。自张玉在东昌之役中被建文名将盛庸击毙后,朱能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永乐朝武将中当之无愧的领衔人物,而此次他出征带的右副将张辅恰是张玉的长子。
英国公张辅(1375年-1449年),在安南"三擒伪王,威镇西南",又随明成祖朱棣北征蒙古,为明宣宗朱瞻基平汉王朱高煦之乱。作为四朝元老、名将之花的他最终因明武宗朱祁镇误信王振之言而凋谢于土木堡。
沐晟也是大有来头,他的父亲便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养子、世镇云南的黔宁王沐英。因其异母长兄、西平侯沐春早逝无后,故而由沐晟袭爵。至于左、右参将李彬、陈旭亦皆为根正苗红的军二代。
明廷的征讨大军在十月行至广西龙州(今广西崇左)时忽传噩耗---主将朱能,病逝于军中,享年三十七岁。朱棣闻讯,改任张辅为将军,并在敕令中以李文忠取代开平王常遇春作比(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春,李文忠以偏将军随常遇春出塞攻取上都后率师南归,行至柳河川时常遇春突然病卒,年仅四十岁。李文忠则受命代常遇春统率军队,与徐达会师平定北方。)并称趁冬季瘴疠未兴,应及时灭贼。
明军并未因主帅病逝而丧失斗志,恰恰相反,安南军队即将面临的是暴风骤雨、势如破竹般的攻势...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