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怎么看中国文化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1-10
唐诗、宋词、元曲。我们所耳儒目染的三个名词。它们带给我们的是精神的熏陶。同时也带领我们领略古时的文化,让我们对事物有了更贴切的认识,各代的文化背景,时代背景作者的内心想法,所思所感全然跃于字里行间,引起人的的无限深思和暇想。诗中所告诉人们的道理难道不是中华文化的体现吗?‘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天上鱼鳞般,晒谷不用翻’这些俗语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人们的智慧。当然这不可否认这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神农,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尝遍百草。虽险遭毒死,但他依旧有着一颗坚持不懈的心,正因如此如今才有茶的存在,并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忙碌闲暇之际,泡一杯清茶,舌尖感受着来自茶叶所特有的浓醇、甘甜,久久环绕在口中,带给人们灵魂上的享受。这不也是中华文化的体现吗?

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正因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独特的见解,才有了所广为流传的经典名画,始得人们为之惊叹。王曦之,入木三分的代言人,话说他将一池子水染为黑色,这都来源于他练字所用的毛笔。然而正因如此,才造就出这么一位出色的书法家,一个所为人们流传的人。他的书法,成了永恒的经典,定格在了中华文化中,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翻山铰子,石桥所特有的文化,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响亮的的敲击声,轻快的步伐,灵活的动作无不让人们所惊叹。追溯到过去,人们以此来表达内心的喜悦。这不也是中华文化的体现吗?
第2个回答  2020-11-10
很久以前读过一遍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以下简称《简史》。最近一年读过一遍他的《中国哲学史》,以下简称《史》。

《简史》和《史》都读过一遍以后,我一度有这样一个观点就是,《简史》太简单了,只适合给外行科普,《史》才是给内行看的。

但是这两天我大概是想偷懒了,就想晒个太阳读点简单的东西,于是就把《简史》翻出来又看了一遍,这一看不得了,直接推翻了我原有的观点。

我现在的观点是:《简史》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简单,它用来科普的话外行看着还是会有点吃力,看个热闹可以的,但要想吃透还是很难。因为《简史》中有很多冯友兰的原创观点,而且他个人对哲学史的理解非常的高屋建瓴,这就使得《简史》其实也非常适合哲学系科班的学生看,因为有些有价值的观点没有基础的外行真的消化不了,还真得有点基础的人才能吃透。

有个现象一定程度地可以支持我的观点。kindle有个在我看来很莫名其妙的功能,就是在书中提醒你这里有多少人划过重点。我发现有很多提示我有一千多人划过重点的地方其实并不是很重要,仅仅是看起来很不明觉厉或者措辞很漂亮而已,而很多在我看来很精彩的地方往往没有太多人划重点,我就知道,在kindle上读《简史》的绝大多数真的是外行。然后重点来了,继续往下看,我就发现,很快就再也没有任何划重点的提醒了,这说明很多人弃读了…

这个现象说明外行看《简史》的确是有点吃力的,首先他们抓不住重点,其次弃读率太高。

最后,我想再说一遍,《简史》写的真的很好,它不是太简单,而是太简略,很多非重点部分都被省略掉了,所以从学术角度看就不够全面,但是但凡写了的部分都是中国哲学史的精华部分,而且写的高屋建瓴,很有原创观点,逻辑非常清晰,可以大大提高哲学系本科生对哲学史的理解深度。而且翻译也非常棒,非常流畅。
第3个回答  2020-11-10
道法自然,顺应天道,中国文化将就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结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