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锐读诗:《曲江对酒》(杜甫)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3
《曲江对酒》杜甫

(其一)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其一)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与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其一] (1)曲江:河名,在陕西西安市东南郊,唐朝时候是游赏的好地方。(2)减却春:减掉春色。(3)万点:形容落花之多。(4)且:暂且。经眼:从眼前经过。(5)伤:伤感,忧伤。巢翡翠:翡翠鸟筑巢。(6)苑:指曲江胜境之一芙蓉花。冢:坟墓。(7)推:推究。(8)物理:事物的道理。(9)浮名:虚名。

[译文]落下一片花瓣让人感到春色已减。如今风把成千上万的花打落在地,怎不令人愁闷?且看将尽的落花从眼前飞过,不再厌烦过多的酒入口。翡翠鸟在曲江上的楼堂上作巢,原来雄踞的石麒麟现在倒卧在地上。仔细推究事物盛衰变化的道理,那就是应该及时行乐,何必让虚浮的荣誉束缚自身呢?

[其二] (1)朝回:上朝回来。典:押当。(2)债:欠人的钱。行处:到处。(3)深深:在花丛深处。见:现。(4)款款:缓慢地。传语:传话给。(5)风光:春光。共流传:在一起逗留的盘桓。(6)违:违背,错过。

[译文]上朝回来,天天去典当春天穿的衣服,换得的钱每天到江头买酒喝,直到喝醉了才肯回来。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的小事,人能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但见蝴蝶在花丛深处穿梭往来,蜻蜓在水面款款而飞,时不时点一下水,传话给春光,让我与春光一起逗留吧,虽是暂时相赏,也不要违背啊!

重点来了,我是重点解读分割线

▼▼▼▼▼▼▼▼▼▼▼▼▼▼▼▼▼▼▼▼▼▼▼▼▼▼▼▼▼▼▼▼▼▼▼▼▼▼▼

[补充解析]

第一点补充 ,这首诗里有几个字的读音,请大家注意。分别是:朝回之“朝”,应读cháo,上朝之意;见,这里应该读“现”音(《广雅》里标有:“见,示也“,表示显现、出现之意);共流转的“转”字,这里读zhuàn。

这个“转”字,我们来说一下它的读音如何区别:

转有两种读音:去声(zhuàn)和上声 (zhuǎn)。那么,当这个字的意思是“转运”和“反转”之意时,读zhuǎn;在指转动,特别是自转的意思时,读zhuàn。

传与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我们看原诗,共流转,是与风光共转,这里就是转动之意,包括自转,故,这里读:zhuàn。同样的例子,还有:辛弃疾曾写的一首《青玉案元夕》,其中有一句是这样说的“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这里这个“转”字同样读:zhuàn。

第二点补充 ,二联“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是千古名句,这个句子,我们要细说一下。仇兆鳌曾在杜诗注解里这样写:“酒债多有,故至典衣;七十者稀,故须尽醉。二句分应。”而这一句里“寻常”与“七十”的应对,便是借义对。那什么是借义对呢?

借义对,修辞中对仗一种,也称为假对。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一个词有两种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的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另一词相对。比如这句中,寻常,本来是普通之意,“普通”怎么能和“七十”相应对呢?词性结构不同嘛。但是古人呢,八尺为一寻,两寻为一常,故,寻常二字,还有一个含义,那就是:计量单位。聪明的古人,借“寻常”是计量单位这一层含义,借义与“七十”相应对。如此,寻常与七十,都变成了数量词了,对仗变得十分的工稳。

杜诗不止一次的使用到“寻常”的借义对,比如那一首《江南逢李龟年》里就有: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即是同样的手法。

第三点补充 ,可能大家没有注意一个词“典春衣”。那么,时当暮春时节,以长安天气,春衣正穿的时候;即使穷到要典当衣服的程度,也应该先典冬衣,如今竟然典起春衣来,可见冬衣已经典光。这是透过一层的写法。而且不是偶而典,而是日日典。这是更透过一层的写法。“日日典春衣”,诗人这样写真真是耐人寻味。



【知人】

今天咱们读的是《曲江对酒》二首,杜甫的诗。杜甫这位诗人,咱们以前以及今后,会更多的读到他的七律。主要的原因是,他的七律最为纯熟,手法、技巧以及情感表达,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今天的曲江对酒,正是安史之乱以后,诗人到曲江吃酒时所写。

曲江是哪里?曲江又名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城南五公里处,原为汉武帝所造。唐玄宗开元年间大加整修,池水澄明,花卉环列。其南有紫云楼、芙蓉苑;西有杏园、慈思寺。在当时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咱们都知道,杜甫一生郁郁而不得志。到底怎么个“不得志”法呢?在755年,杜甫被任命为河西县尉。从这一年开始,到最后也就是他在严武那里辞去幕府的工作,这十余年间,诗人断续的做过好几次官。但是,每一次做官的时间都非常非常短,这十余年时间里,做官的时间,居然加起来不到两年。也就是说,诗人一生当中,只做过两年不到的官。 

咱们来梳理一下:

755年,我们刚才说了,诗人被任命为河西县尉,河西是今天的陕西省合阳县,而这个河西县尉相当于今天的县委办公室主任。不过诗人并没有到职,他不愿到任。于是,在同一年,通过朋友帮忙,朝廷改任杜甫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是个什么官儿呢?是一个看管武器仓库的小官,正八品以下。不过这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可没当两个月,连两个月都不足,安史之乱爆发了。

长安沦陷了。而且杜甫在逃难途中被叛军抓住,这是了解杜甫生平的人都知道的事儿。同时被抓的还有王维。这里先不表王维。单说杜甫被叛军抓住后,又被押到长安。在一年多以后,也就是757年,杜甫从叛军中逃出来了,也是他当时没啥名气,看守的也不严。

杜甫经历了千辛万苦,到了当时新皇帝唐肃宗所在地凤翔(今陕西凤翔县),当这个唐肃宗看到衣衫褴褛的杜甫时,被他的忠心打动了。将诗人任命左拾遗。这是一个正八品下的小谏官,但是因为是言官,可以面见皇帝,也算是不错的。大约一年不到的时间,由于诗人替打了败仗的房琯辩护,被唐肃宗贬到了华州(今陕西的华县)。再到759年,改任华州司功,这个司功就是当地文教的小官。可怜了,在任上不到三个月,遇到关中旱灾。结果,诗人不得不再次弃官出逃,逃难到今天的甘肃天水,当时叫秦州。

然而诗人于764年的秋天,又辗转来到了成都。在这期间,诗人得到他的好友严武的照顾。严武是当时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对杜甫多有照顾,让杜甫做了幕府。诗人多次在诗中提到幕府一职的事哦,我们以前读诗读过,大家可以回忆一下。

可惜啊,诗人于765年,也就是次年正月,再次辞去了官职。在这之前,严武还推荐过杜甫担京兆功曹,也被诗人谢绝了。在严武幕府工作当中,严武还为他争取到了一个“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职,后人称杜甫为“杜工部”即源于此,但这还是一个虚职。

后来,严武暴毙,诗人失去朋友也同时失去生活支助。后来就辗转流落到夔州一带,后面的诗作和际遇,大家都知道的。

把杜甫为官的经历梳理一下,发现,诗人原是不宜做官的。虽然诗人一生有着远大的理想,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但是,真的太过于理想化,也有点任性。这样的性格是很难面对挫折的,特别是恰好遇到安史之乱这样的大动荡。



【论世】

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758年),安史之乱平叛之后,当时京城虽然已经收复,但兵革未息,诗者眼见大唐王朝因政治腐败而酿成的祸乱,内心是十分杂乱的。游曲江正值暮春,所以这二首诗就极见伤春之情,诗人借写曲江景物的荒凉败坏以哀时世。

第一首写他在曲江看花吃酒,布局出神入化,抒情感慨淋漓。在曲江看花吃酒,本该是“良辰美景”,可称“赏心乐事”了,但杜甫却别有怀抱,一上来就表现出无可奈何的惜春情绪,产生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他没有按正常手法来渐入描写,没有交待人物地点时间环境,而是只用“风飘万点”四字就概括了这一切。“风飘万点”,不止是客观地写景,缀上“正愁人”三字,全诗的重点就落在了见景生情、托物言志上了。

初读此诗,不禁要问,当时正临国方多事,作者身为谏官,岂是人臣行乐之时?然,反复品读,读出其沉醉聊自遣一语,恍然大悟!此二诗,盖忧愤而托之行乐者。公虽授一官,而志不得展,直浮名耳,何用以引绊身哉?不如典衣沽酒、日游酒乡,以送此有限之年。时已暮春,便借此景抒此情。二诗实乃忧谗畏讥之作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