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整理好自己,再去做父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3
当初看见这本书的题目《整理好自己,再去做父母》,一下就被吸引了,果断买回来阅读,从中受到了许多启发。近期在明瑜学堂学习了诸多课程,发现这本书的观点与明瑜老师讲的内容十分契合,所以拿出来跟大家进行分享,希望我们在做父母的路上可以走的更自如。

现在互联网十分发达,我们可以很容易的接收到先进的育儿理念,对于父母不该怎样做,我们早已耳熟能详,比如,不能纵容孩子、不能过度保护孩子、不能过度挑剔孩子、不能暴力对待孩子、不能控制孩子等等等等。但问题是我们明明知道不该过度保护孩子,却总是忍不住为他代劳;我们明明知道不能暴力的对待孩子,却还是会大吼大叫甚至动手。为什么?大概是因为知道并不等同于做到。接下来我将从情绪、认知、行为三个方面分享,如何整理好自己,再去做父母。

情绪本质上是一种能量,并没有好坏之分,所有的事情都可以一分为二的来看,都具有正面和负面的意义,就如同有阳光的地方必定存有阴影是一样的。只是我们通常认为“正面”的情绪就是好的,“负面”的情绪就是不好的。因为觉得“负面”情绪不好,就去压抑它、忽视它、否认它。

在心理学上,关于人类情绪的高低摆荡有一个很贴切的名词——钟摆效应。就像钟摆摆动一样,当摆锤在一侧的位置越高,当它越过最低点到达对侧的位置也就越高,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负面”的情绪反应强度小了,在“正面”情绪上的反应强度也会减小。要让情绪的钟摆摆起来,就需要让负面情绪的能量流动起来,要看到负面情绪的背后也有其积极的意义。就比如,愤怒,它是保护我们的身体、亲人、财产等不受侵犯的一种本能。愤怒不仅能让我们保护自己的边界,还能让我们看到自己爆发出的能量,我们可以把这种能量转化为具有创造性的能力。

上面我们简单的分享了情绪是什么,下面分享处理情绪。

处理情绪,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学会体察情绪,就是当我们有情绪的时候,能够理智的认识到自己现在的情绪如何,从后知后觉到当知当觉,再到先知先觉。体察的目的不是在情绪发生的时候,去压抑它,而是为了更好地接纳它。因为,情绪是一种能量,被压抑的情绪会不断积累,总会找合适的出口来发泄,往往孩子就成了那个被发泄的对象,所以说父母需要先搞定自己的情绪,才能教育和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处理情绪,第二个要做的就是要接纳情绪。要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情绪,我们需要做到以下这三点:第一,无条件的接纳自己,学着跟自己做朋友,放弃完美主义思想,即使做错了什么,也不要全面的否定自己。第二,停止否认和逃避“坏”情绪,面对它,并坦然接受自己的情绪,理解它的到来是让我们有所警觉的信号,是来让我们有所行动改变现状的。不要沉迷于这些情绪本身,而是要把注意力放在如何解决眼前事情上来。第三,学会臣服,不要执着于已经过去的事情,企图用现在的情绪改变过去的事实,对于已经发生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接受、臣服。接纳了自己,接纳了自己的情绪,才能接纳他人,你的世界才会春暖花开。

处理情绪,第三个要做的就是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很多人都以为,只要没人惹他,他就不会生气,情绪是因为外在的人事物引起的。可是,明明是我们自己的情绪,为什么就不能自己做主和负责呢?有一位心理专家曾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游戏:在五分钟之内,如果你有办法让我生气,我就给你一千块钱。如果你没有办法让我生气,你给我一百块就好了。你可以拿这个游戏去跟任何人玩儿,很有可能没有人跟你玩,为什么?因为当你决定这五分钟内不生气时,他们就没办法让你生气。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也有一个著名的诱因ABC理论(《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这本书里有详细的说明),通俗讲就是外界发生了一件事A,我们对这件事情有自己的看法和评价B,然后就会产生相应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A是事实,也是诱因,但她不能直接导致C,直接导致C的是B,也就是我们怎么看待A这件事,这就是我们的内在信念系统,是它左右了我们的情绪。可见,情绪的主人是我们自己,我们要为它负责。如果,你的孩子的行为经常牵动你的情绪,就需要好好思考一下了,对于孩子你的内在信念系统是什么?

处理好情绪,第四个要做的就是用合适的方式释放情绪。对每个人而言,合适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有些人喜欢把情绪转化成动能,通过打球、跑步就能得到缓解;有些人喜欢把情绪转化为声能,倾诉、K歌就能得到释放;还有人通过文字,一样能够做到。无论通过什么方式,只要找到自己适合的就可以。通过合理的释放情绪,让情绪的垃圾桶清空,这样就会避免情绪积压过多误伤他人,特别是孩子。释放情绪的前提是不能伤害自己、伤害他人、伤害环境,但是有时候,情绪突然发生的很猛烈,就必须要通过一定的缓冲再释放。缓冲情绪的三个小方法在这里分享给大家:一是迅速离开,换一个环境,到另一个安静的房间。离开了刺激的环境,我们的情绪指标就会下降。二是、在心里数数,数到一百,或者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做深呼吸。三是、把手放在胸口的位置,对自己说“我在愤怒,我允许自己愤怒”,当接受了我们的情绪,再问自己“愤怒的而背后是什么”,通常我们会看到失望或者焦虑,然后继续问自己“我的期待是什么”,通常问到这里,我们基本就能平静下来了。这个方法里的愤怒,也可以换成委屈、伤心等其它情绪。

当我们能够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时,就比较容易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正确处理“情绪”相关的课题。

1、放下手中的木偶线,不用情绪控制孩子。“你再不……,妈妈就生气了啊”,过去,我就经常这样对孩子讲话,现在看来就是赤裸裸的用自己的情绪控制孩子。这样做,时间久了,孩子变得小心翼翼、猜测别人想法,甚至学会了用生气的方式要挟父母,达到自己的目的。

2、学会角色转换,避免迁怒孩子。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同时兼具多个角色:孩子、朋友、父母、同事、下属等等,很多人难以做到角色转换,难免会把一个角色的情绪带到另一个角色中,这时候受害者通常是最弱小的孩子。学会角色转换,就像看电视一样,这个频道充满着厮杀血腥,我们可以换到轻松幽默的频道。回家后换一个角色,换一个频道,用满格的正能量影响和带动孩子。

3、允许鼓励孩子真实的表达情绪。当孩子遇到挫折悲伤哭泣的时候,放下那些警告和利诱的话语,别再说“不许哭,再哭就……”“别哭了,我给你买……”这样的话语。要引导孩子表达情绪,引导孩子说一说事实,说一说感受,说一说期望。这一点上,我就做的很不够,经常面对孩子有情绪哭闹时,感到束手无策,这个时候,我就闭上我的嘴巴,至少先停止用语言伤害孩子。

4、别利用孩子内疚的情绪。不要有意无意的为孩子制造一些内疚感,觉得孩子有了内疚感,就会知道自己错了,便会改正,或者就会有成长的动力,殊不知,孩子受到内疚感的控制时,并不是在真实的表达自己。内疚使他痛苦,为了逃避和消除痛苦,孩子要么发展为无条件的付出者;要么发展为压抑自己欲望的禁欲者,禁欲者通常会拒绝他人的帮助。

经由情绪的诱因ABC理论不难引申,我们如何对待孩子,其实也一样受我们的内在信念系统所左右,现在你准备好接受一些认知上的冲击,打破一直在束缚着你的魔咒了么?Come on!

1、孩子是有生命的,你尊重过孩子的人格么?

有人认为,小小的人儿,有什么人格呢?按照社会心理学的说法,人格就是指人的个性。精神分析学认为0-6岁是孩子人格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段将影响人的一生,就是国人俗话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作为父母,应当认识到孩子不是我们的内在小孩,他有独立的人格,需要得到尊重。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尊重是人高层次的需求,孩子如果活在父母的尊重中,他就能学会自尊和尊重别人。

2、关于攀比,你还在心心念着“别人家的孩子”么?

在我国“比较文化”盛行,大事小情都要拿出来比一比,仿佛没有比较,就显现不出自己的价值似的。为人父母后,对别人特别爱说的话题就是“我家孩子如何如何”,孩子成为父母炫耀攀比的资本。而在孩子面前却又常常说“你看人家谁谁谁怎样怎样”,恨不得自己孩子身上的每一根毛发都应该要比别人家的孩子强,打击孩子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攀比心理。这种“拼孩子”的背后,除了父母对孩子的高期望,也同样折射出了父母对社会发展的焦虑和恐慌,这何尝不是对自己不自信的表现呢。放下攀比心,来发现孩子的好,让孩子快乐成长吧。

3、挑剔和批评都是为了孩子好,是真的么?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就是小树苗,只要把它身上代表缺点的枝枝杈杈剪掉,孩子就能成长为参天大树。可是你想过没有,剪多了会不会枯萎而死?其实,孩子的价值判断是很单一的,他们很依赖于成人的评价来定义自己。经常被父母批评的孩子,很难找到自我价值,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自卑而又敏感。孩子做错事适当的批评是必要的,但是,我们也要学会欣赏孩子,给孩子恰当的表扬和鼓励。

4、不批评,给孩子完全赏识教育可以么?

如今,很多父母改变了以往“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的教育理念,开始信奉赏识教育,认为赞赏孩子就可以让孩子更有自信,就把“你真乖”“你真聪明”“好棒”等赞美之词挂在嘴边,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而且赞扬的不到点上,只会范范称赞。一项来自美国的调研表明,夸奖孩子聪明往往适得其反,反而会毁掉孩子的自信。因为影响孩子自信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内部因素,即个体实力;一个是外部因素,就是周围人对个体的评价与态度。只有两者相匹配的时候才能产生真正的自信。做父母的,要就事论事,夸事不夸人,别让孩子在赞扬声中“陨落”。

5、因为我是你父母,所以我对你做什么都可以么?

谈到这个问题,“我是你爹,你就得听我的!”这句话立马想起在耳边。父母是给了孩子生命,但是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不是我们满足自己欲望和目的的对象或工具,不该任由我们指使和对待。他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思想,作为父母应该还孩子应有的自由。自由快乐,获得了自由才能获得快乐。

6、你允许孩子跟你平等沟通,自由表达么?

我们与成年人往往可以做到,平等相处,自由沟通,这是因为,如果不保持平等尊重对方,对方有可能会反击,从而伤害我们,但是孩子不会伤害我们,所以往往不能得到我们的平等对待。我们对孩子提很多要求,让他们按照我们说的来,要求孩子要乖乖听话,唯独没有去考虑过孩子的感受,也不愿意听听孩子的想法。这种不平等的沟通会造成什么结果呢?要么孩子压抑自己,变得越来越乖;要么孩子顶撞父母,变得越来越叛逆。

7、你看到孩子的内心需要了么?

作为父母我们如果只看到孩子的表面,比如很乖、很懂事、很独立等等,很可能就会忽略孩子内心的真正需求。作为一个孩子,他需要被爱才能有爱的能力,他需要足够的安全感才能与人连接、需要被认同和肯定才会增强自我价值。如果我们不能满足孩子内在需求的心理营养,长大后孩子在工作生活中,就会遇到相应的课题。所以,别只关注表象,用心去体会一下孩子的内在需要。

8、自我实现的预言的故事,我们要怎么做?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分成AB两组,并且告诉饲养员A组是聪明的,B组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聪明,能够更快走出迷宫。这个实验也同样在人的身上做过,结果与动物的一致。父母的预言会在孩子的潜意识里扎根,指引孩子向那个方向前进,所以我们要用积极的预言代替消极的预言,少说些“你真笨”,“真没出息”之类的话语。

9、你是否常常以爱之名控制孩子?

“我爱你,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听着是多么的熟悉啊。父母耗费大量的心思,让孩子做父母想要他做的事,往往还打着爱的名义,而不是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这是爱还是控制呢?别把爱和控制混为一谈,真正的爱是希望别人做他自己。作为父母,你是否能够允许孩子做他自己,而不是按照我们的意志去生活呢。

10、全能妈妈,你累不累?

现在的妈妈恨不得自己是全能的,在带孩子的过程中也在这样做,自己不光要工作赚钱,还要洗衣服做饭、照顾孩子的吃穿住行、还要辅导学习、陪同兴趣班等等,说起来都是一肚子苦水。但是,全能妈妈们你过度操劳的同时,却也剥夺了孩子的成长机会,你把本该孩子该做的,都一手包揽了,孩子如何成长呢?你过于勤快的结果是孩子自私懒惰;你过于能干的结果是孩子自卑软弱。我们赶紧停下来,做个懒一点、笨一点的妈妈吧。

……

作为认知,改变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之所以说难,是因为这么多年来它在我们的头脑里根深蒂固,改变会痛,我们不一定有勇气迈出这一步。说简单,是因为说到底我们头脑里的那些认知和信念都是习得的,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新的知识将其覆盖更新。要想做好父母,一定要打破我们认知上的魔咒。具体方法可以通过听微课、看文章、读书等等,特别要学习一些关于孩子发展的心理学,明悟孩子各个阶段成长的特点和需求。

下面我们分享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如何从行为层面做出改变,建立新的行为模式。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哪怕是在幸福的家庭中长大,身体里也一样住着一个受伤的小孩,我们要通过了解自己、改变自己,修补自己童年的创伤,与孩子一起成长。学会爱自己,舍得在自己身上花钱、花时间,只有我们自己爱的杯子是满的,我们才能把爱散播出去,去爱孩子、爱家人。所以,做父母,个人需要成长。

好的夫妻关系可以给孩子最大的安全感,我们应该把夫妻关系放在首位,而,沟通是维持家庭和谐的妙方,有效的沟通需要讲事实、说感受、说期望,而不是指责、挑剔。在家庭中,每个人都要有合理的角色定位,爸爸像爸爸,妈妈像妈妈,父母共同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而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

任何教育方法都抵不过一个好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态度行为、价值观念以及未来的成就等等,这是任何教育方法都达不到的,方法只是在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之后,促进孩子更好成长的小技巧。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首先,要用正确的态度看待自己的身份,我们不是完人,也会犯错。其次,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独特性,因为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另外,我们要懂得,我们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有原则的。还要做到尊重孩子的朋友,陪伴孩子一起玩耍等等。总之,就是要想教育好孩子,前提就是要建立好的亲子关系。

爱打麻将的父母,不可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孩子;没有家庭责任的父母,教育不出有责任心的孩子;没有梦想的父母,培养不出有梦想有上进心的孩子;遇事大吼大叫的父母,也养育不出理智冷静的孩子……我们希望孩子有半桶水,我们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即使没有一桶水,我们也要不断往自己的桶里舀水。在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路上,自我修行,做一个孩子的引路人,远比把过多注意力和期望放在孩子身上,更能影响孩子。这里想起父母规里的一句话“孩子的行为不是被教导而成,而是被影响和模仿而成”。

说了这么多,其实做父母就是“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子,你自己就先努力成为什么样子,永远不要期待着孩子比你做的更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