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2010年工作安排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3

2010年是我们面对金融危机,继续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生机,全面加快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一年,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今年工作,虽然面临诸多不利因素,但机遇大于挑战:从宏观经济环境看,国际经济下滑趋势减缓,国内经济持续回暖向好,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通道。省委、省政府将出台包括 《关于促进粤北山区跨越发展的指导意见》在内的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重大政策,直接影响和带动经济发展的形势好转。从我市实际情况看,2010年总体形势持续向好,特别是市委五届六次全会提出“优环境、促发展、惠民生”思路,全力开展“每县(市、区)都有大项目、每个部门都有重头工作、市、县(区)、镇村联创‘三名城’行动”,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明确了方向,增强了信心。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按照中央“五个更加注重”和省“三促进一保持”的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粤北山区工作会议、粤北地区(梅州)现场会和市委五届六次全会精神,围绕打造“三名城一基地”目标,全力争取“双转移”工作再上新水平,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扩大内需实现新突破,民生保障得到新改善,宜居城乡建设迈上新台阶,加快推动经济崛起、实现科学发展。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0%,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3700元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控制在3%以内;外贸进出口总值增长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3‰以内。
根据上述目标任务,做好今年政府工作,一要统一思想,鼓足干劲,把招商引资作为主攻点,全力提高“双转移”水平,加速经济崛起;二要把调结构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主线,积极探索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切实提升绿色产业竞争力,加快构建绿色现代产业体系;三要把扩大内需作为稳增长的重要抓手,以谋划和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拉动内需,以宜居城乡建设带动新型城市化创造内需,以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激活内需;四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珠三角城市和周边地区的战略合作,推动梅州加速融入珠三角经济圈和海西经济区;五要进一步营造崇商重企氛围,加大服务企业力度,增强企业投资发展信心,形成有利于梅州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六要扎实做好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让更多的百姓享受绿色崛起成果。
重点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突出建设绿色现代产业基地
把培育打造绿色现代产业基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最有效途径,抓紧制定绿色现代产业发展规划,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全力以赴抓好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以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园为主要载体,进一步整合资源、集聚力量,强力推进招商引资。一是围绕“扩园、提质、增效”目标,充分发挥省10亿元扶持资金的放大效应,加速推进“生态园区、工业新城”建设。全面启动园区二期14平方公里土地开发,完成园区主干道建设,确保第二批标准厂房、新自来水厂、商业服务小区建成使用,加快市职校园区分校和园区口岸通关物流中心建设。力促高迪数码、金森林等一批项目早日投产,尽快把园区建设成为梅州的重要增长极和全省的产业转移示范园。二是围绕“招大商、引大资”,制定出台《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组建专业招商队伍,完善激励机制,实行重点项目领导负责制和专人跟踪服务制度,确保项目招得来、留得住、做得大。充分发挥梅州海外侨胞和在外乡贤众多的优势,大力实施 “乡贤回归工程”。积极利用各类行业协会、地区商会和海内外客属团体等招商平台,进一步拓宽招商引资渠道,拓展招商引资空间。主动加强与中央企业、省属国企和民营龙头企业的对接,认真办好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产业系列专题招商会,全力争取一批亿元以上的项目进园,努力推动产业关联度高、产业链条长的项目向园区集聚,尽快形成集聚效应,打造竞争力强、发展空间大的绿色产业集群。三是努力搭建服务平台,切实加大服务企业力度。加快建设华南理工大学梅州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加紧推动服务行业单位在园区设立分支机构,切实提高技术、金融、信息、人才、物流等方面的服务水平。同时,进一步完善蕉华工业园、东莞石碣(兴宁)产业转移园、梅州经济开发区、丰顺再生资源产业园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园区服务水平和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
着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按照省“以现代产业500强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要求,加快推进山区新型工业化,努力提升我市产业发展水平。一是加快壮大支柱产业。通过加快荷树园电厂三期建设、五华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前期工作、华润电力二期和大埔电厂的立项,进一步做大做强电力产业。充分发挥超华科技上市公司的龙头带动作用,通过股份制改造、培育企业上市等措施,积极扶持国威、博敏、五洲、梅雁铜箔等重点企业加快发展,加速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充分发挥“强华模式”的示范效应,利用梅州汽车零部件的产业基础,抢抓全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引导国有、民营、外资企业的资本、技术、管理与梅工齿轮等本土企业嫁接或到梅州投资兴业,加快建设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充分发挥梅州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和规划力度,力促五华钼矿、平远钕铁硼、广晟霞岚钒钛磁铁矿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同时,加快金雁集团、磁性材料厂等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步伐,引进更多的大企业共同推进梅州矿产资源的科学开采、精深加工。二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资源型工业实施“绿色转型”,大力推动水泥行业资源整合,加紧淘汰立窑水泥生产线,加快塔牌300万吨旋窑水泥项目立项建设,力争两年内完成水泥产业结构调整。积极争取支持,扩大“五叶神”产量,优化“五叶神”品种结构,做大烟草产业。加快瓷土资源的整合步伐,加大陶瓷产业的技术改造力度,加紧引进陶瓷大企业、大品牌和高技术人才,提升梅州陶瓷产业发展水平。三是加快培育新兴战略产业。以产业转移园为龙头,通过产业规划、政策扶持,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积极培育高科技、高效益、低污染的非资源型接替产业。重点支持嘉应制药、华银医药、康奇力药业等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力争在新医药产业上有更大突破。与此同时,着力在先进制造业、优势传统产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领域各培育10个重点企业,形成梅州现代产业50强,进一步促进梅州产业的优化升级。
大力打造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坚持对传统农业实施“绿色再造”,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积极打造全省重要的优质粮食、优质植物油、优质名茶、优质果蔬、特色养殖生产基地和加工供应中心。一是扩大特色基地规模。以建设“广东省韩江上游油茶、茶叶产业带”为重点,力争优质茶基地达到16万亩,新建高产油茶示范基地20个,全市油茶种植规模达45万亩,成为全省最大的油茶生产加工基地。同时,新种柚类、脐橙等优质水果2万亩、南药2.5万亩,大力发展优质肉猪、山地黄鸡、新西兰兔三大畜牧养殖。二是壮大龙头企业。用好现代农业专项资金,扶持新大地、广东富农、西岩集团等企业做大做强,力争新培育2家省级、20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三是加快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加强与台湾农业合作,大力发展精致农业,积极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切实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推动梅州农业向特色化、工厂化、立体化发展。力争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5个、绿色食品2个、有机食品2个,新增省级以上名牌产品4个,新增著名商标7个。四是提高农业服务水平。加强与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省农科院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对接,加快农业技术、金融、流通、信息等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农业保险服务范围,加紧规划建设名优农产品展销中心,推动农产品进入大型超市。积极办好第二届农展会。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改革,切实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大力完善粮食流通体系建设,确保粮食安全。
加快建设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按照“大产业、大品牌、大发展”的思路,加紧编制 《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发展规划》,尽快出台配套政策,进一步整合资源,推动旅游与现代农业、绿色工业、客家文化、特色资源等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文化、农业、林业、水利、工业旅游示范点,加快发展旅游制造业,深入实施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力争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经济收入增长20%和18%。积极开展“旅游创强”活动,力争平远、大埔成功创建省旅游强县,梅县区成为“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县”。加大与省中旅的战略合作力度,加快“客天下”等旅游产业园建设进度。争取每个县(市、区)推出1—2个特色乡村游景点。加强与重点媒体及周边地区的深度合作,积极开展珠三角、厦漳泉、港澳台“世界客都”主题推介。按照“一年一节庆、一季一活动、一县一品牌”的要求,精心组织好“2010’国际山歌旅游节”、“世界客家人游世界客都”、“精彩客都自驾旅游周”等系列活动。
推进金融服务业加快发展。抓住我市被确定为全省 “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的机遇,力争完成市级统一法人的农村信用社组建工作。进一步利用和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加紧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公司,鼓励支持重点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造,力争实现1—2家企业上市。不断完善金融组织体系,确保村镇银行组建取得零的突破,争取小额贷款公司和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各县(市、区)全覆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产业、重大项目的资金投放力度,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基础设施建设等融资难题。同时,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确保金融安全。
二、更加注重扩大内需
积极落实省 《关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决定》,努力增强内需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为推动绿色崛起注入新的动力。
全面加快以交通为重点的项目建设。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扩大投资、促进消费、增强后劲的最重要载体,以年度投资38亿元的交通重点项目为突破口,加速推进总投资935亿元、年度投资100亿元以上的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梅龙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建设,力争济广高速平远至兴宁段、揭茂高速五华段提前动工,梅河高速加铺沥青工程尽快立项,埔潮高速列入省的规划,确保西环高速三期和客都大道下半年建成通车,梅州机场扩建项目上半年完成征地拆迁、明年建成使用。积极推进鹰梅、浦梅等铁路建设前期准备工作。着力抓好13条、总里程165公里国省道主干公路建设,重点推进205国道梅县区城东至扶大段改造、兴宁北环公路改造、五华环城大道立项建设。完成500公里大自然村通水泥路、200公里县道沙土路和197座危桥改造任务。年底前完成梅江、汀江航道整治主体工程。同时,以梅州至河源双回线路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年度投资20亿元的电网工程建设。
以宜居城乡建设推进城市化。按照集聚发展、生态宜居的要求,把建设宜居城乡作为扩内需的主要突破口,制定实施《梅州市建设宜居城乡五年规划》,充分发挥市三大投融资平台的作用,采取BT、BOT等融资方式,引入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建设,以提升发展梅州市区和各县(市)城区为重点,积极探索具有梅州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一是与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合作,全面完成《梅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第三次修编和《梅州市域城乡总体规划》编制。二是以推动“三旧”改造为契机,突出世界客都特色,加紧实施一批城市建设重点项目。着力推进江南东片安置小区建设、江北老城区改造,积极抓好站前东路、彬芳大道、学子大道、学院路、八一路、广梅路等市政道路改造,加快广州大桥建设进度,力促梅县区山水城、月梅生态园等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尽快动工。同时,继续执行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的相关政策,积极鼓励农民进城购房落户,努力扩大城乡居民住房消费。三是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抓手,加大城市经营和管理力度,进一步提升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水平,加快“无线城市”建设步伐,促进公共交通、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切实加大国内国外市场开拓力度。在继续巩固拓展外需市场的同时,加快国内市场开拓。尽快研究制定鼓励扶持政策,支持企业积极参加“南货北上”、“广货西行”系列经贸活动。加快电子信息、汽配、电声、陶瓷、工艺、绿色农产品、家具等七大出口产业基地建设,确保全年外贸出口增长6%。同时,积极实施《梅州市流通业发展规划》,加快保税物流园、大型钢材期货交易仓库建设,努力把梅州打造成为粤闽赣区域商业中心、物流中心和原材料、农副产品、工业消费品集散基地。
三、千方百计改善民生
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方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扩内需、保稳定的重中之重,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加大劳动力培训转移和扶贫开发力度。加快推进省级高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加紧建设县级综合培训基地,理顺镇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所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市县镇村四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作用,促进劳动力更大范围的培训转移,率先走出一条品牌化、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劳动力转移就业之路。力争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8万人、向珠三角转移6万人、本地转移4万人。争取全市新增就业岗位3万个,安置城镇失业人员2.6万人。研究出台《推动全民创业实施意见》,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等各类群体自主创业,努力拓宽城乡居民增收渠道。积极落实“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帮扶责任制,力争3年内使农村8.5万贫困户达到 “八个确保”、551个贫困村实现“六有”。
不断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围绕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目标,加快推进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保险市级统筹,确保上半年全面铺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出台《梅州市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办法》,切实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加紧建立城区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购房货币补贴机制,继续实施农房统保政策,加快蕉华工业园华侨新村建设,加大贫困低保户危房改造力度。认真实施《关于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加强乡镇敬老院建设,着力提高五保户、残疾人等特困群体保障水平。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疾病防控体系,强化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和计划免疫工作,加强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加快推进惠民工程建设。尽快启动西桥水厂制水工艺升级、梅州城区新水厂及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加紧实施江南水质净化厂二期扩建,加快推进江北截流输污及过江管道铺设,争取年底前将天然气管网延伸到江北;切实抓好梅城后备水源建设,上半年完成叶田、梅南、蓝溪、大密水库规划及勘察设计,年底前完成清凉山水库扩容主体工程。加快益塘、桂田、黄田等5宗大中型水库改造,积极推进170宗病险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四、统筹发展社会各项事业
围绕打造广东文化名城目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着力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围绕建设全省教育强市和职教基地目标,充分发挥东山中学等10所重点高中的示范作用,全面提高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水平,加快4所万人和6所5000人以上的中职(技工)学校建设,确保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79%以上。切实加强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积极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推进规范化学校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动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的对接和战略合作,努力把嘉应学院打造成为更具客家特色、更有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学。更加重视发展成人教育、学前教育,加快推进镇中心幼儿园建设。着力提升民办教育、特殊教育、远程教育水平。确保16个镇成为省教育强镇,争取平远县提前实现“创强”目标。
积极创建客家文化保护实验区。制订出台《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全面启动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工程,力争年底前成功创建中国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编辑出版《客家文库》、《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图典》,建设客家山歌培训基地,做好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按照国家一级馆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中国客家博物馆,全方位开展客家围龙屋申遗工作,加快客商会馆和梅州市梅县区麓湖山文化产业园等一批文化重点工程建设。精心打造一批大型山歌剧、汉剧等客家文艺精品。制定出台鼓励扶持政策,大力推进客家新民居建设。争取把“人境庐及古民居建筑群”、“父子进士牌坊”、“张弼士故居”、“兴宁学宫”等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认真办好粤闽赣客家文化发展战略高峰论坛,不断擦亮客家文化品牌。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与此同时,围绕“振兴足球之乡十年计划”,加快建设国家级足球训练基地和粤东足球体校,尽快实现所有行政村拥有一个农民体育健身场所。深入开展“两无”创建活动,巩固人口和计划生育成果。认真做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落实全国首次国防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提高全民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水平,加强民兵预备役、人民防空工作,力争成功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加强外事侨务和港澳台工作。全面深化穗梅对口帮扶和粤闽赣区域合作。进一步发展工会、共青团、老年人、残疾人和慈善事业,实现妇女儿童十年发展规划目标。进一步推进审计、人事、统计、物价、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打私、气象、档案、民族、宗教等工作,全面完成第二轮修志任务。
五、大力优化发展环境
进一步树立“区位劣、政策补,硬件差、软件补”的理念,不断优化绿色崛起的发展环境。
巩固提升生态优势。制定实施《梅州市环境保护规划》,把生态建设贯穿到工业化、城市化和产业化的全过程。严格执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前置审核制度,切实加强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建设,发挥市县污水处理厂减排效应,确保全市饮用水源、重点河段水质安全。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技术,确保全市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下达指标内。全面完成木材经营加工企业整治任务,新增造林作业面积12.8万亩,实现省级林业生态县5个以上,森林覆盖率达69.2%以上。积极推进生态示范镇(村)创建活动,完成各县(市、区)垃圾卫生专项规划编制,逐步铺开农村垃圾收集处理工作。
加大平安建设力度。围绕创建 “长安杯”目标,大力推进平安名城建设。加紧建立现代新型警务机制,加快建设连接社区、重点场所、主要街道和交通干道的视频监控平台,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形成打防控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大防控”格局。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完善市县镇村四级安全监管网络,实现省市县三级应急平台无障碍互联互通,加快城市消防安全远程监控系统和消防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隐患排查治理,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严把食品药品生产、加工、流通环节安全关,确保食品药品安全。研究制定防治地质洪涝灾害长效机制,切实提高“防大灾、抗大险”能力。加快推进省市信访信息联网,积极完善镇(街)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活动,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发生。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以富县强镇事权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各项改革。按照“权责一致、重心下移、减少层次”的原则,大力实行简政放权,理顺条块关系,完善县镇考核评价机制,进一步强化和规范县镇政府行政管理服务职能,加快推进县级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积极推进市本级第五轮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工作,确保全市行政审批事项减少50%。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努力加大财政对基础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积极做好“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探索实施“镇财县管”、“村财镇代管”等基层财政管理模式。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评价考核激励机制,切实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同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加快构建育才引智的公共服务平台。
全力打造服务型政府。把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作为“优环境、促增长、惠民生”的重要保障。一是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主动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市政协通报情况,主动接受监督,高度重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闭会期间提出的建议意见,切实提高建议、提案的办理质量。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作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二是进一步提升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围绕建设法治政府目标,深入开展法治城市创建活动,加强普法宣传教育,依法制约行政权力,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三是进一步提高政府效能。加快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将有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部门集中办公,着力打造集政府行政审批、政务公开、投诉受理于一体的“行政服务超市”。充分发挥“八大民声窗口”作用,扎实推进政风行风建设。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抓紧建成市级纵横联通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把电子监察延伸至镇村,实现省、市、县、镇、村五级联网。推行重大项目建设和重要工作“限时办结制”,建立严格的“以目标倒逼进度、时间倒逼程序、社会倒逼部门、下级倒逼上级、督查倒逼落实”的工作机制。四是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对重点项目、重点资金、重点领域的审计监督检查,把对干部的“问责”和资金的“问效”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构建具有梅州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着力打造政治坚定、作风优良、清正廉洁、乐于扎根山区、善于推动绿色崛起的公务员队伍。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新的起点。我们将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务实的作风,全力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努力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梅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凝聚民心、集聚力量,积极抢抓机遇,勇于破难攻坚,为谋求绿色崛起新突破、谱写科学发展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