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古农蓬科尔金银矿床

如题所述

1.地质背景

古农蓬科尔(Gunung Pongkor)金银矿床位于爪哇省西部的茂物市的西侧,是一个低硫化低温热液型金银矿床。该矿床是由印度尼西亚的国营阿内克坦邦(ANTAM)矿业公司找到的。

矿床由4个近平行的矿脉组成,它们是在中新世火山熔岩、火山熔岩角砾和安山岩侵入过程中形成的(图10-28)。矿脉长约1km,平均宽度为2.5~8m,主要由石英、碳酸盐和冰长石构成。冰长石具有环状和角砾状的构造。在火山岩周围广泛分布的蚀变矿物有伊利石、蒙脱石。在非氧化矿石中,硫的含量很低(占体积的1%),矿石矿物主要是银金矿、辉银矿。贱金属<100×10-6,As、Sb、T1、Hg含量特别低,但Mo的含量较高,可达(20~60)×10-6。古农蓬科尔金银矿床的矿石储量为600万t,平均品位Au 17×10-6,Ag 162×10-6,即含金102t,含银972t。

图10-28 古农蓬科尔地区地质图

(引自A.Basuki等,1994)

2.勘查与发现

自1974年以来,ANTAM在该区广泛地开展矿产勘查,但最初的目标放在贱金属矿床的勘查上。1981年为了寻找贱金属矿床,在古农蓬科尔地区开展了踏勘性的测量,发现了蚀变和金矿化。其中,石英脉转石Au达4×10-6,Ag达126×10-6,但当时因重点寻找贱金属而未被重视。1983年获得租地。由于当地已知芝口托科(Cikotok)矿山资源已经枯竭,并且认为该区具有找到新矿床的远景,1988年ANTAM决定在爪哇西部开展金矿勘查项目。

根据爪哇西部地区的金矿特点,建立了石英-冰长石脉型金矿的勘查模型。由于该区大多数矿床具有较高的贱金属含量,决定分析水系沉积物中的金和贱金属,并进行水系沉积物和重砂取样及(1:25万)地质填图。

根据已知金矿点、贱金属异常和其他有利的特征及陆地卫星和SPOT图像,确定了10个勘查靶区,其中包括在古农蓬科尔开始长达5.5年、4个阶段的勘查研究。在1988年~1991年间,古农蓬科尔地区的勘查工作包括:

1)半区域性的水系沉积物测量(622个样品)

2)1:1000地质填图(6400公顷)

3)激发极化测量和地面磁测(2000公顷)

4)1:1000地形测量(700公顷)

5)金刚石钻探(39000m)

6)岩相研究和流体包裹体研究

7)分析Au、Ag样品3700件,Cu、Pb、Zn样品200件。

第一勘查阶段的目标就是在远景区内确定金矿化的位置。这项工作包括水系沉积物、重砂和野外露头、转石取样,并同时开展1:2500的地质填图。

对于-80目水系沉积物样品,采样密度为2~4个样品/km2。金异常可划分为弱异常(≥20×10-9),中等异常(≥35×10-9),强异常(≥100×10-9)。强异常与后来的勘查目标相一致。在整个地区,-200目的河流淤泥都有异常,Au达(20~100)×10-9(图10-29),而古农蓬科尔金异常则高达(100~300)×10-9,最高处达900×10-9,但没有出现贱金属异常。由于金的颗粒太细,重砂淘洗也未发现异常。地质填图发现了蚀变带和4处石英脉露头,并圈出了主要岩石单元的分布和蚀变带的范围。根据地质填图和地球化学取样结果,选择了进一步工作的靶区。

第二阶段的目标是圈定石英脉的地表范围,确定远景区内的资源潜力。勘查方法包括按网格的地形测量,激发极化/电阻率测量和探槽取样(图10-30)。在探槽内按1:250到1:1000的比例尺取样,采集了大量的流体包裹体样品。

第三阶段是侦察钻探,按100至200m的间距布置侦察钻,钻探垂向深度达250m,目标是确定地下矿脉的范围,以便估计可能的资源量。

第四阶段,根据上述钻探的结果,在有远景的地区按20~25m的间距加密钻探。

3.小结

古农蓬科尔矿床的发现是十分值得注意的,因为它是印度尼西亚最大的低温浅成热液型金矿床之一,而且发现矿床的时间相对较短、费用较低。发现本矿床所制定的勘查程序具有代表性。以已知概念模型为指导,在已知矿区外围开展找矿,通过开展系统的物化探工作,运用矿床模型解释所观测到的异常,进而对矿床进行定位。在确定靶区后,探槽取样和电阻率测量是一种查证异常的有效方法技术。

图10-29 200目泥砂级水系沉积物样品中金的地球化学分布

(引自A.Basuki等,1994)

图10-30 横切K.Cicau脉视电阻率剖面图

(引自A.Basuki等,1994)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