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底蕴浓厚——玉璜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27
玉璜,在中国古代与玉琮、玉璧、玉圭、玉璋、玉琥等,被《周礼》一书称为是六器礼天地四方的玉礼器。六器之中的玉璜、玉琮、玉璧、玉圭等四种玉器,历史最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

  在良渚文化中,玉璜是一种礼仪性的挂饰。每当进行宗教礼仪活动时,巫师就戴上它,它经常与玉管、玉串组合成一串精美的挂饰,显示出巫师神秘的身份。且每一个上都刻有或繁或简的神人兽面图象。玉璜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与玉佩同样赢得收藏家们的偏爱,尤其在台湾、新加坡市场行情看好。
  兽面纹
  类型:玉器
  尺寸:长20.5厘米,宽8.5厘米。
  年代: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
  特点:黄色,带赭色沁。体扁薄,呈半圆形,直边中部凹雕一兽面,双眼为重环形,自眼廓上凸起,形成双重浮雕,用管钻钻出两重眼圈。眼圈外侧饰繁密的涡纹地,涡纹间用多条弧线接连。鼻为长方形,饰密集的回纹地。阔口微启,上下齿各有两个獠牙露于口外,其上饰密集的直线纹地。两端各凸雕侧视兽面纹一个。兽面纹之外满饰涡纹、云纹、回纹等,其间连接兽面的上肢依稀可辨,酷似人的臂膀。背面刻满阴线纹。此器熟练地采用起凸、管钻等技术。纹饰精繁,为新石器时代玉器中所罕见。现藏故宫博物院。
  战国时期
  较前代同类器而言,战国玉璜的形制与艺术风格均发生了剧烈变化,不仅数量众多、形制繁杂、流播地域更为广泛,还出现了出廓式、镂空式、层叠式、分节套合式等诸多精美绝伦、巧夺天工的崭新品种。以下依据形制与纹饰图式的区别,将常见的战国玉璜(珩)大致分作以下几类。
  出廓式玉璜
  出廓式玉璜是战国时期大量出现的一类形构复杂器型,所谓出廓式就是在传统玉璜母本形体之外以镂空透雕等技法加饰龙、蛇、螭、凤、变体云纹等附属造型而形成的一种形构,是战国玉璜中最具特色的创新品种之一。
  按照所能见到此类型标本,可将其分为一侧出廓式、两侧出廓式、两侧及两端出廓式三类。
  (1)一侧出廓式璜的标本最为常见,例证见于安徽长丰战国墓出土器,体扁平,弯弧成半璧状,弧背外缘中部镂雕两只左右对称的出廓凤鸟,凤鸟尖喙,冠微上扬,作回首伏卧状,硕大长尾向两侧翻卷,璜体边缘饰规则扉棱,器表两面以蒲纹为地纹,间饰硕大的卷曲羽状纹,周围勾勒凹弦纹边阑。湖北丹江口吉家院出土一件战国中期素面璜,弧腹外缘向下对称伸出两勾云形扉齿,是本式璜中较罕见的例子。
  (2)两侧出廓式璜的典型例证见于山东淄博临淄区商王村战国墓出土器,体扁平扇面状,两端作龙首形,龙口部透雕,尖唇,杏仁目,独角,下颌有须,器表阴刻勾连云纹。璜体弧背外缘出廓透雕变体勾连云纹、弧腹外缘出廓透雕左右对称的一组变体螭纹。
  (3)两侧及两端出廓式璜是较前两类器形构更为繁缛复杂的一类器形,典型例证见于安徽长丰杨公战国墓出土的此类器,体扁平成拱桥型,两端对称镂雕弯曲呈U形的回首龙状,龙作张口吐舌状,尖吻,杏仁眼,长角卷曲后飘,龙体以阴刻线与璜体母本分隔,璜体弧背、弧腹外缘出廓镂雕对称的变形凤鸟,弧背上部的凤鸟短小而简约,弧腹下部的凤鸟形体硕大而镂雕繁缛。璜体器表两面浅浮雕三联谷纹。
  镂空式玉璜
  本式璜所见的出土物标本不多,典型例证见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器,体扁宽,通体镂空透雕出左右对称的几组相互连贯纠结的龙、蛇、鸟形,再以浅浮雕、细阴刻线对龙、蛇、鸟的躯体细部精细勾勒,两端、弧背、弧腹以各种动物形体特征为外缘,构成整器轮廓的不规则形。一面雕有纹饰、一面光素无纹。
  层叠式玉璜
  本式璜例证见于湖南临澧县九里茶场战国墓出土器,体扁平,弧形,分上下两层,中间透雕分隔,上部分雕琢成双首龙形,龙口作圆穿,上吻宽阔前突,椭圆眼,龙角后飘,龙身表层阴刻卷云纹。下部亦雕琢呈双首龙形,龙首部透雕,口微张,上吻伸长与上部龙身相连结,下吻短而上卷,龙体表面以细阴刻线刻有卷云纹、网纹、绞丝纹、羽状纹等装饰,两龙身上下有弦纹轮廓线边阑。
  分段连辍式玉璜
  本式璜例证见于河南辉县固围村祭祀坑出土器,是目前所见战国玉璜中形构最为复杂、雕琢最为精细、工艺成就最高的一例。通体由七件玉饰和两件鎏金铜兽头分段拼接组成,双面雕,各部分之间以铜片相互连贯。正中间一件玉饰呈梯形,体表饰简约龙首纹、云气纹,有阴线刻弦纹边阑,上部雕刻一出廓兽形饰,兽作回首卧伏状,张口露齿,椭圆形目,臀上翘,垂危上卷,体表饰水滴纹,下部雕一出廓圆钮。正中间玉饰的左右两侧各对称拼接三块玉饰,其中第一块扇形饰体表阴刻多组简约龙首纹,第二块玉饰雕琢成龙首形,龙嘴微张,上吻宽大而前突,下吻短而前端内卷,龙须弧形外卷,眉与嘴边阴刻绞丝纹,第三块椭圆形玉饰中间镂空成勾云纹,体表阴刻云纹。七件玉饰中,中间五件联为一体,呈双龙首璜体状,最外侧两件椭圆形玉饰各用鎏金铜片与双首龙璜体相连接。整器形构繁缛奇巧、雕琢精整细腻,珍贵而罕见。
  战汉时期的玉璜
  长:28.5cm。
  在中国古代,玉璜与玉琮、玉璧、玉圭、玉璋、玉琥等总称为六瑞,被《周礼》一书称为是六器礼天地四方的玉礼器,级别高,份量重,是玉器收藏家的收藏重项,非机缘巧合所不能得,亦是吉祥之瑞器。此玉璜呈窄弧形,两端稍宽,体扁薄,表面琢鼓钉纹,颗粒饱满,地子碾琢平整。璜周围勾勒凹弦纹边阑,中间打孔,供穿系。该玉璜体型较大,受沁后色泽变深,表面灰皮自然,光气老到,是一件难得的战汉玉器精品。
  春秋时期
  上述几类是战国时期玉璜的创新形制,此外春秋时期各种形制的玉璜这一时期仍然继续流行,常见的大致有以下几类。
  双首龙式玉璜
  发现的战国时期双龙首形璜的数量甚丰,表明这一时期此类璜十分流行。例证见于安徽长丰杨公战国墓出土器,两端龙首张口露齿,杏仁眼,上吻宽大而前端尖细,下吻窄细,角弧形后竖,颌下有须,头部五官均有阴刻轮廓线,龙首与躯体间雕刻弧形绞丝纹分隔。龙体表面浅浮雕规则的三联谷纹,谷纹区外侧有弦纹边阑,两面纹饰相同。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双首龙形璜等与上述器形制雷同,仅器表饰有谷纹、卷云纹、圆穿位置与数量多少略异。此外国家博物馆藏龙形璜河北平山七汲村中山王墓出土器,体较长丰杨公战国器略宽扁,龙眼菱形或椭圆形,器表饰涡纹、蒲纹或卷云纹,雕琢简约。
  缘出扉牙式玉璜
  本式璜的特征是在璜体外廓切割出多种外凸或内凹的扉牙形状,形成一类所谓凸凹起伏变幻的装饰性花边,此类装饰在战国以前的玉璜中也有少量出现,多为左右不对称的装饰形构,到战国时期数量剧增,成为璜体外缘装饰的一种常见形式。典型例证见于国家博物馆藏卧蚕纹璜,体扁宽,中间部分弧背,弧腹外缘光平无扉牙,两端部分的外缘雕琢有方折状牙脊,器表饰浅浮雕卧蚕纹、谷纹。类似的标本还见于北京延庆出土双兽首形璜。
  纹饰分区式玉璜
  战国时期的此类璜,溯其源出,多系直接从春秋楚地纹饰分段式璜承袭或演变而来,亦有藏家据其纹饰分区状况称其为两段式、三段式璜等。河北平山县七汲村中山国墓地出土的战国夔龙纹璜,璜体中部刻有窄细的凹槽将纹饰分为左右对称的两部分,本式璜图式的分区方法、繁缛的不减地浮雕夔龙纹与填衬细阴刻线绞丝纹的工艺技法,与春秋时期楚玉两段式璜的形构纹饰同出一辙,是直接对春秋楚玉璜传统形制的沿袭。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扁平体玉璜,扁平体略厚,器表纹饰以浅浮雕谷纹杂以云纹为主,有两条纵向绞丝弦纹条状带将谷纹平均分作三区,中间部分纹饰区的中部填饰有方形细网格纹,
  弧背、弧腹缘部有弯弧状绞丝弦纹边阑,两侧区域均作变体龙首形,外缘微起牙脊,器表谷纹中间饰云纹、方形细网格纹。曾侯乙墓出土的另一件拼接玉珩,器表纹饰亦有条状或弧形绞丝弦纹带隔离均分作三区,与上述三区纹饰璜形构的细微差别在于器表铺满繁缛的夔龙纹,整器外缘均有扉牙。
  阴线刻式玉璜
  战国玉璜中,还有一类雕琢纹饰不使用浅浮雕技法、而仅用阴线刻绘图式的标本,例证见于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一件玉璜,体薄而宽扁,器表用双阴线刻绘流畅卷云纹,纹饰区外有直线形、弯弧形阴线刻边阑。器表另一面雕琢兽面纹。
  此外,战国时期还偶见体扁宽、呈半圆形或扇面状的传统型素面璜出现,如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器、甘肃宁静双岘乡尤付村出土器等。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