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放射性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3
问题一:什么是天然放射性 天然放射性(Natural radioactivity)是指天然存在的放射性同位素,其能够从不稳定的原子核自发地放出射线,(如α射线、β射线、γ射线等)而衰变形成稳定元素的属性。 放射性原子核能以许多不同的形式进行衰变以使自身达到更稳定的状态。根据原子核放射粒子的种类,将放射性主要分为以下为几种类型:① α放射性:原子核中放射出一个α粒子(He)。α射线电离作用大,贯穿本领小;② β放射性:β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根据原子核所发射的电子的性质,又可将β衰变分为β衰变和β衰变。β衰变是指原子核中放射出一个正电子(e)和一个电中微子的衰变类型;β衰变是指原子核中放射出一个电子(e)和一个反电中微子的衰变类型。同时,原子核也可以吸收一个轨道电子,并放射出中微子,称为轨道电子俘获过程。β射线电离作用较小,贯穿本领较大;③ γ放射性:γ射线是波长很短的电磁波。γ放射性往往是伴随α衰变或β衰变过程产生的。α或β衰变的子核一般处于激发态,需要通过释放γ射线跃迁至基态,即产生γ放射性。γ跃迁的子核和母核的电荷数和质量数均相同,只是核内部状态不同。γ射线的电离作用小,贯穿本领大。除了上述三种主要的放射性外,有些原子核还具有质子、中子等其它粒子放射性。 地球上天然放射性的原始核素是超新星核合成时的爆炸残留物。这些核素的半衰期很长,在恒星吸积时留在星云中直到现在。而半衰期短的放射性核素是由这些原始核素衰变而成的。宇宙射线核素也会造成自然界中少量的放射性核素。

问题二:什么是放射性? 放射性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世界上一切物质都是由一种叫“原子”的微小粒子构成的,每个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原子核”。大多数物质的原子核是稳定不变的,但有些物质的原子核不稳定,会自发地发生某些变化,这些不稳定原子核在发生变化的同时会发射各种各样的射线,这种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放射性”。有的放射性物质在地球诞生时就存在,如铀、钍、镭等,它们叫做天然放射性物质。另一方面,人类出于不同的目的制造了一些具有放射性的物质,这种物质叫人工放射性物质。

问题三:天然放射性现象说指的是什么 天然放射现象定义:具有发射性的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元素这种自发的放出射线的现象叫做天然放射现象.
放射性不是少数几种元素才有的,研究发现,原子序数大于82的所有元素,都能自发的放出射线,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有的也具有放射性.放射性的发现对于近代物理学的发展有极大的意义。为核物理学的诞生准备了第一块基石。天然放射现象时谁发现的?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铀和含铀的矿物能够发出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可以穿透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物质发射射线的性质称为放射性.

问题四:什么是天然放射性 环境当中本来就存在放射性物质,那这些放射性物质产生的就是天然放射,是为了与人工放射区别开来
天然放射性这个词不对吧,应该说成天然放射性元素/核素,与人工放射性元素/核素区分开来

问题五:什么是天然放射性 指天然存在的放射性同位素,其能够从不稳定的原子核自发地放出射线,(如α射线、β射线、γ射线等)而衰变形成稳定元素的属性。

问题六:天然存在的放射性元素主要有什么等 包括钋、氡、钫、镭、锕、钍、镤和铀。

问题七:放射性证明应符合自然环境是什么意思 放射性金属,是指能够放射出α、β、γ 三种射线的天然放射性金属元素。α射线是带正电荷的氦核粒子流;β射线是高速电子流;γ射线是波长比X射线更短的电磁波--光子流。

问题八:天然放射现象的放射性现象的本质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放射性现象的本质是什么。事实上,在探索新放射性元素的同时,揭露放射性现象本质的工作也在相辅相成、紧张而有成效地开展着。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在1899年就发现,放射性物质放出的射线不是单一的,而可以分出带正电荷的α射线和带负电荷的β射线,前者穿透性较弱,后者穿透性较强。后来又分出一种穿透性很强的不带电荷的γ射线。如果让射线通过磁场或电场,那么这三种射线就分得一清二楚了:偏转角度很大的是β射线;偏向另一方、偏转角度较小的是α射线;不发生偏转的是γ射线。1900年,多恩在镭制剂中发现惰性气体氡,这是一件非同寻常的事。根据这一事实,卢瑟福和索迪于1902年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他们认为,放射性现象是一种元素的原子自发地转变为另一种元素的原子的结果,这个假说很快就得到了证实。1903年,索迪等做了一个实验:将氡焊封在细颈玻璃管内,然后用光谱法测量。他们观测到管内的氡不断消失,而氦则逐渐增加。原子衰变理论就这样建立起来了,它动摇了多少世纪以来作为经典化学基石的“原子不可分、化学元素不可变”的观念。衰变理论指出了一种放射性元素的原子会衰变成另一种元素的原子,但如果进一步问,究竟衰变成了什么元素的原子呢?衰变理论并没有给出答案。十年以后建立了位移律,终于回答了这个问题。在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工作中,通常把发生衰变的物质称为母体,把衰变后生成的物质称为子体。1908年,索迪归纳了大量α衰变母体及其子体的化学性质,发现母体物质发生α衰变后,其化学价总是减少二价,例如六价的铀变成了四价的铀X,四价的钍变成了二价的介钍I,二价的镭变成了零价的惰性气体氡等等。于是,他总结出一条规则:某一元素作α衰变时,生成的子体是周期表中向左移两格的那个元素的原子。1913年,一些科学工作者又总结出另一条规则:某一元素作β衰变时,生成的子体是周期表中向右移一格的那个元素的原子。这两条规则合起来就是通常所说的位移律,它把衰变时放出的射线的性质和原子发生的变化有机地联系起来了。在这段时间内,还发现某些不同的放射性物质,如P和钍、介钍I和镭等,它们的性质竟惊人地相似,如果偶尔把它们混在一起后,用化学方法就无法把它们分开。我们知道,不同的元素一般是可以用化学的方法分离的,不能用化学方法分离的一般是同一种元素。因此,势必得出如下结论:它们虽是不同的放射性物质,但属于同一种元素,于是提出了同位素的概念。所谓同位素就是化学性质相同的一类原子,它们的原子量不同,但原子序数相同,在周期表中占据同一个位置。有了衰变理论、同位素概念和位移律,那许许多多已经发现的和进一步发现的放射性物质之间的关系,就比较容易搞清楚了。很快就建立起了铀和钍两个放射性衰变系列。为了便于讨论,我们在这里先把原子核和射线方面的有关知识简要介绍一下。原子由原子核和绕核旋转的电子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带1个负电荷,质于带1个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核电荷数(即质子数)在数值上等于元素的原子序数。质子的质量数为1,中子的质量数也为1,电子很轻很轻,其质量一般忽略不计。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就是原子核或原子的质量数。α射线又称α粒子,它是氦原子核,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质量数为4,带2个正电荷。β射线又称β粒子,它是电子,带1个负电荷。如果原子发生α衰变,那就是从原子核内放出一个α粒子,因此核电荷数(原子序数)减少2,质量数减少4;如果原子发生β衰变,放出一个电子,那就是相当于核内一个中子转变成了一个质子,因此核电荷数增加1,质量数不变。放射性原子不但按一定的衰变方式进行衰变,而且衰变的速率也是一定的。某种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