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疱疹有什么金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1-14

第2个回答  2019-02-03
单纯疱疹是由人类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所致,多侵犯皮肤黏膜交界处,病毒长期潜伏和反复发作为其临床特征。中医称之为热疮、热气疮、火燎疮等。
本病多发生于皮肤黏膜交界处,以颜面及生殖器多见,如口角、唇缘、鼻孔周围、阴茎、阴唇、臀部、股部等部位均可见。皮疹常为针头大小簇集水疱群,基底微红,水疱破裂后露出糜烂面,一周左右结痂,愈后遗留暂时性红斑或色素沉着,自觉局部灼热、瘙痒。病程一般1~2周,但易于复发。
(一)内治方【方一】黄芩石膏汤【来源】《皮肤病中医诊疗简编》【组成】黄芩3.5克,大青叶9克,生石膏(先煎)15克,知母、连翘、木通各3克,金银花12克,竹叶6克,白茅根30克。
【功效】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解毒清热汤加减【来源】《简明中医皮肤病学》【组成】大青叶15克,蒲公英15克,野菊花15克,黄芩15克,生甘草6克,赤芍10克,白茅根30克,丝瓜络10克。
【功效】清解肺胃毒热。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辛夷清肺饮加减【来源】《皮肤病中医诊疗学》【组成】黄芩4.5克,大青叶、焦山栀子、枇杷叶、升麻各6克,生薏苡仁、麦门冬、玄参各10克。
【功效】疏风清热,化湿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主治风热湿毒证:病程短,皮损以丘疱疹为主,糜烂较重,自觉灼热刺痛;偶有发热、口干、咳嗽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方四】龙胆泻肝汤加减一【来源】《皮肤病中医诊疗学》【组成】龙胆草、木通各6克,泽泻、栀子、车前子(包)、甘草、黄芩、大青叶各10克,白茅根、板蓝根、薏苡仁各15克。
【功效】清利湿热,解毒驱邪。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主治湿热互结证:皮损主要见于前后阴部,水疱破后糜烂、渗出、疼痛明显;伴发热,大便不调,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方五】人参固本丸加减【来源】《皮肤病中医诊疗学》【组成】沙参、生地黄各15克,麦门冬、天门冬、生薏苡仁、山药各12克,生黄芪、甘草、炒白芍各10克,板蓝根、升麻各6克。
【功效】益气养阴,扶正固本。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主治气阴两虚证:病程长,皮损反复发作,迁延日久难愈;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方六】龙胆泻肝汤加减二【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97;32(10)
【组成】龙胆草、焦栀子、黄芩、木通、车前子、泽泻、柴胡、大青叶、板蓝根、白花蛇舌草、甘草。
【功效】清热利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主治肝胆湿热型。
【方七】五味消毒饮合二妙散加减【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97;32(10)
【组成】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苍术、黄柏、大青叶、板蓝根、皂角刺、牡丹皮、甘草。
【功效】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主治湿热蕴毒型。
(二)外治方【方一】马齿苋水洗剂【来源】《中医皮肤病诊疗学》【组成】马齿苋适量。
【功效】清热解毒,散血消肿。
【用法】水煎取汁,湿敷患处。每次10~15分钟,日3~5次。
【备注】主治单纯疱疹丘疱疹、糜烂偏重者。
【方二】中药湿敷法【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5;26(3)
【组成】马齿苋、板蓝根、紫草、败酱草各30克。
【功效】清热解毒。
【用法】煎水待凉,用纱布迭5~6层蘸水凉湿敷,每次20分钟,每日2~3次。
【方三】二黄散【来源】《疡医大全》【组成】川黄连90克,黄柏90克,赤小豆30克,绿豆粉30克,寒水石21克,紫苏21克,漏芦21克。
【功效】清热燥湿,解毒消肿。
【制法】共研细末。
【用法】麻油调搽,日3次。
【方四】荆黄散【来源】时珍国药研究,1995;5(4)
【组成】荆芥10克,黄连10克,青黛6克。
【功效】疏风清热。
【制法】前二味研末,加入青黛粉调匀,装瓶备用。
【用法】取药粉适量,香油调糊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连用2~3次。
【方五】双料喉风散【来源】湖南中医杂志,1996,12(4)
【组成】人工牛黄5%,珍珠5%,冰片25%,黄连30%,甘草15%,青黛5%,板蓝根15%。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制法】研末后合并制成。
【用法】取药适量,用食醋或水调成糊状,敷贴于皮损处,每日1~2次,如水疱破损,有渗出,则直接喷涂于创面上。
【备注】市售成药,广东梅州制药厂生产。
【方六】玉露散【来源】《中医皮肤病诊疗学》【组成】芙蓉叶适量。
【功效】清热解毒,散血消肿。
【用法】研末,植物油调敷。
【方七】如意金黄散【来源】《中医皮肤病诊疗学》【组成】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花粉。
【功效】清热解毒,燥湿消肿。
【用法】研末,植物油调敷。
【方八】雄黄酊【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雄黄粉50克,冰片0.5克,酒精100毫升。
【功效】燥湿解毒,止痒敛疮。
【制法】上药混合,备用。
【用法】外涂。
【方九】升麻膏【来源】《肘后备急方》【组成】升麻、白蔹、漏芦、芒硝各28克,黄芩、枳实、连翘、蛇衔草各42克,栀子20枚,蒴藋根56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制法】上药10味,捣令细,纳器中,以水600毫升渍半日,以猪脂1000毫升,煎令水竭,去滓。
【用法】外敷患处,每日4~5次。
【方十】乱发鸡子膏【来源】《疡医大全》【组成】鸡子黄5枚,乱发如鸡子许大。
【功效】清热益阴,消瘀散肿。
【制法】两味药相和于铁器皿上以炭火熬,初甚干少顷即发焦,遂有液出,旋取置碗中,以液尽为度。
【用法】取涂热疮上,即以苦参末敷之。
【方十一】黄连软膏【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组成】黄连面30克,凡士林270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制法】混匀成膏。
【用法】外敷患处。
【方十二】普连软膏【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组成】黄柏面30克,黄芩面30克,凡士林240克。
【功效】清热除湿,消肿止痛。
【制法】混匀成膏。
【用法】外敷患处。
【方十三】珍珠冰硼膏【来源】中级医刊,1996:31(12)
【组成】珍珠10克,朱砂50克,冰片54克,硼砂(煅)443克,玄明粉443克。
【功效】清热解毒。
【制法】取珍珠冰硼散加适量凡士林置于调药板上充分调匀。
【用法】用棉棒蘸取药膏均匀涂于患处,每日3~4次。
【方十四】青黛膏【来源】《中医外科临床手册》【组成】青黛散100克,凡士林100克。
【功效】收湿止痒,清热解毒。
【制法】先将凡士林溶化冷却,再将药粉徐徐掺入即成。
【用法】外搽患处,日2次。
【备注】主治皮损以糜烂、结痂为主,或即愈时。青黛散:青黛50克,石膏100克,滑石100克,黄柏50克。
【方十五】黄连膏【来源】《新编中医皮肤病学》【组成】黄连9克,当归15克,黄柏9克,生地黄30克,姜黄9克,麻油360克,白蜡120克。
【功效】清热解毒,润燥止痛。
【制法】上药除白蜡外,入麻油内浸1天后,用文火熬至药枯,去渣滤清,再加入白蜡文火徐徐收膏。
【用法】取少许外搽患处,日2次。
【备注】主治以糜烂、结痂为主的皮损,或疱疹即愈时。
【方十六】紫草膏【来源】《新编中医皮肤病学》【组成】紫草120克,当归50克,红花30克,生地黄120克,生大黄30克,白芷30克,黄柏90克,冰片9克(研细面),黄蜡240克,麻油1000克。
【功效】凉血解毒,润肤生肌。
【制法】除黄蜡、冰片外,将其他药物入油浸1天,再入锅内,文火熬至药枯,去渣滤净,入黄蜡熔化,倾入盆内,再加冰片,搅匀。
【用法】外搽患处,日2次。
【备注】主治皮损以糜烂、结痂为主,或即愈时。
二、扁平疣方扁平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性皮肤病。好发于青少年,故又称青年扁平疣。中医称之为扁瘊。
本病临床表现为正常皮色或浅褐色、约2~4毫米直径或稍大的圆形、椭圆形或多角形扁平丘疹,表面光滑,境界清楚。多发于颜面、手背及前臂等处,有时可见同形反应。一般无自觉症状或偶有微痒。
本病病程慢性,有时可自行消退,不留痕迹。
(一)内治方【方一】去疣二号方【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马齿苋60克,蜂房9克,生薏苡仁30克,紫草15克。
【功效】解毒去疣。
【用法】水煎服,日1剂,7剂为1疗程。
【方二】去疣三号方【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马齿苋60克,败酱草15克,紫草15克,大青叶15克。
【功效】清解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7剂为1疗程。
【方三】治疣汤一【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熟地黄12克,杜仲6克,赤小豆9克,牛膝9克,牡丹皮9克,红花9克,白术9克,桃仁9克,赤芍9克,白芍12克,穿山甲3克,何首乌6克。
【功效】活血化瘀,养血软坚。
【用法】水煎服,日1剂。每次用烧酒30毫升作引子。
【方四】治疣汤二【来源】《实用中医外科方剂大辞典》【组成】桑叶、菊花、黄芩、紫草、夏枯草、益母草、珍珠母、生牡蛎、代赭石、板蓝根。
【功效】平肝散风,解毒活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五】紫兰方【来源】《简明中医皮肤病学》【组成】马齿苋60克,板蓝根30克,紫草根15克,生薏苡仁15克,大青叶30克,赤芍15克,红花15克。
【功效】解毒活血软坚。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六】验方一【来源】《简明中医皮肤病学》【组成】生牡蛎30克,穿山甲10克,珍珠母3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赤芍10克,陈皮6克。
【功效】活血软坚散结。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七】验方二【来源】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7(1)
【组成】板蓝根30克,败酱草15克,木贼10克,香附10克,生薏苡仁15克,马齿苋15克,夏枯草20克,露蜂房15克,莪术10克,红花10克。
【功效】调和气血,清热解毒,活血软坚。
【用法】水煎服,日1剂,第三煎煎取1500毫升趁热熏洗患处30分钟,14日为1疗程。
【方八】验方三【来源】中国热带医学,2006;6(2)
【组成】板蓝根30克,大青叶30克,马齿苋30克,紫草15克,薏苡仁20克,苍术15克,黄芪21克,香附15克。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软坚。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九】验方四【来源】北京中医,2006;25(3)
【组成】夏枯草15克,板蓝根15克,马齿苋40克,赤芍15克,桃仁15克,木贼15克,生薏苡仁24克,炒白术15克,败酱草15克。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用法】水煎服,日1剂。14日为1疗程。
【备注】取头煎中药汁约10毫升,趁温热时用棉棒蘸取外揉疣体表面,直至发红为止。
【方十】验方五【来源】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6;12(4)
【组成】金银花15克,大青叶15克,竹叶10克,连翘10克,牡丹皮10克,大贝母10克,生薏苡仁30克,白芷10克,紫草10克,生地黄15克,甘草5克。加减法:伴瘙痒者加白鲜皮12克,蝉蜕10克,苦参10克;热毒偏盛者加土茯苓15克,蒲公英15克;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10克(后下)。
【功效】清热解毒,祛湿通络,凉血散结。
【用法】水煎服,日1剂。10日为1疗程,连服2疗程。
【方十一】除疣汤【来源】中医杂志,1983;24(10)
【组成】薏苡仁30克,大青叶30克,板蓝根30克,败酱草15克,牡蛎粉30克,夏枯草15克,赤芍10克。
【功效】平肝软坚,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第三煎取汁熏洗患处15~20分钟。
【方十二】蓝酱去疣汤【来源】中医杂志,1985;26(11)
【组成】板蓝根、败酱草、牡蛎(先煎)、薏苡仁各30克,露蜂房、夏枯草、赤芍、红花、木贼各10克,香附12克。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软坚。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三】大青薏仁汤【来源】《皮肤病中医诊疗学》【组成】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薏苡仁、马齿苋各30克,当归尾、大青叶、赤芍、白芍、丹参各12克,柴胡、升麻各6克,生地黄、熟地黄各10克。
【功效】散风平肝,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四】玉屏风散加味【来源】现代医院,2006:6(1)
【组成】黄芪、白术、防风、夏枯草、紫草、苦参、败酱草、柴胡、蝉蜕、莪术、薏苡仁、山豆根。加减:肝郁血燥者加香附、当归、何首乌、生地黄;瘙痒者加地肤子、刺蒺藜、白鲜皮;春夏季加寒水石、滑石、黄柏皮;秋冬季加蛇床子、女贞子。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祛风。
【用法】水煎服,2日1剂,连服10日。
【备注】同时取药汁适量外擦患处。
【方十五】祛疣合剂【来源】福建中医药,2006:37(1)
【组成】马齿苋、板蓝根、大青叶、蜂房、桃仁、薏苡仁、磁石、木贼、黄芪、党参等。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平肝潜镇,软坚散结。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六】祛疣汤一【来源】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6:18(1)
【组成】红花9克,桃仁2克,赤芍9克,白芍12克,牛膝6克,何首乌6克,赤小豆9克,白术9克,穿山甲6克。瘙痒剧烈者加苦参、白鲜皮。
【功效】行气通络,活血化瘀,滋阴敛阳,补血和血,健脾燥湿,清热解毒散结。
【用法】水煎服,日1剂。连服4周为1疗程。
【方十七】祛疣汤二【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6:2(2)
【组成】木贼9克,香附2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薏苡仁30克,黄柏20克,夏枯草15克,苦参20克,大青叶15克,板蓝根20克,甘草10克。
【功效】祛除肝经之风热毒邪,平抑肝火。
【用法】水煎服,日1剂,10日为1疗程。
【备注】另用药渣汤溻洗患部,每日1次,每次20~25分钟,溻洗后可用木贼刮洗每个扁平疣,用力适度,轻轻刮破即可。
【方十八】祛疣汤三【来源】浙江临床医学,2006:8(4)
【组成】代赭石30克,牡蛎30克,薏苡仁30克,土茯苓30克,板蓝根15克,紫草12克,蒲公英30克,红花6克,桃仁6克,白芷6克,桑叶6克。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活血软坚散结。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九】清热活血解毒汤【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6:2(2)
【组成】金银花10克,紫草20克,蒲公英20克,板蓝根20克,川芎10克,丹参20克,薏苡仁30克,香附10克,木贼10克,土茯苓30克,黄芩10克,白术10克,穿山甲10克,生地黄10克,玄参10克,夏枯草10克,黄芪30克。
【功效】清热解毒燥湿,活血化瘀通络。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儿童用量酌减。
【方二十】消疣汤一【来源】陕西中医,2006:27(3)
【组成】板蓝根、牡蛎(先煎)、薏苡仁各30克,大青叶、苦参各15克,紫草、桃仁各12克,蜂房10克。
【功效】疏通腠理,清热解毒,祛湿泻热,凉血散瘀。
【用法】水煎服,日1剂,7日为1疗程。
【方二十一】消疣汤二【来源】实用中医药杂志,2006:22(5)
【组成】板蓝根、大青叶各60克,败酱草、马齿苋、生薏苡仁、苦参、防风、代赭石各20克,黄芩、升麻各15克,红花、桃仁、赤芍、丹参、夏枯草各10克,生牡蛎24克(先煎)。老人、小孩用量酌减。
【功效】散风平肝,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5剂为1疗程。所余药渣加水浓煎,滤取药液,趁热先熏后洗,并用棉球蘸药液反复搓擦患处10分钟,早晚各1次,直至疣体萎缩、干枯、脱落。
【备注】治疗期间,局部应避免搔抓,忌煎炸、香燥、海鲜、酒类、辛辣等刺激性饮食。月经期、妊娠期及有出血性疾病者禁用。
【方二十二】复方板蓝根煎剂【来源】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6:23(3)
【组成】板蓝根30克,大青叶15克,紫草15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生薏苡仁30克,川芎6克,珍珠母30克,生牡蛎30克。
【功效】疏风清热,解毒消疹,清肝泻火,养血柔肝,活血散结。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三】疣化汤【来源】激光杂志,2006:27(4)
【组成】防风15克,白芷12克,牛蒡子12克,土茯苓15克,地肤子20克,马齿苋30克,桃仁12克,红花10克,赤芍12克,白花蛇舌草30克,金银花20克,连翘20克,黄芪50克。失眠者加磁石20克,珍珠母20克;伴瘙痒者加蝉蜕15克;皮疹深褐色发展快者加皂刺12克;月经期去桃仁、红花。
【功效】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扶正驱邪。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可配合外用本方煎水熏洗、湿敷。
【方二十四】大青薏仁汤加减【来源】光明中医,2006:21(6)
【组成】大青叶12克,生薏苡仁20克,板蓝根15克,当归尾12克,赤芍、白芍各12克,柴胡12克,连翘12克,蜂房9克,生牡蛎20克,生龙骨20克,生赭石15克,丹参12克,甘草6克。随证加减。
【功效】散风平肝,清热解毒,活血平疣。
【用法】水煎服,日1剂。
(二)外治方【方一】疣洗方【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马齿苋30克,蜂房9克,陈皮15克,苍术15克,细辛9克,蛇床子9克,白芷9克,苦参15克。
【功效】去疣。
【用法】水煎取液,半温时用小毛巾反复擦洗15分钟,每日4~5次。
【方二】香木洗剂【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香附30克,木贼36克,板蓝根30克。
【功效】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外洗患处。
【方三】外洗验方一【来源】《简明中医皮肤病学》【组成】狗脊30克,地肤子30克。
【功效】祛风除疣。
【用法】水煎外洗患处。
【方四】外洗验方二【来源】中医外治杂志,2006:15(2)
【组成】金银花、夏枯草各50克,生薏苡仁、柴胡、丹参各40克,大青叶、板蓝根各30克。
【功效】解毒活血,中和气血,软坚散结。
【制法】上方共碾成粗末。加水3毫升,煮沸后再用文火煎煮20分钟。
【用法】待水微温时外洗患处或用纱布外敷30分钟,15日为1疗程。连用3个疗程。
【方五】外洗验方三【来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6:3(3)
【组成】木贼60克,香附60克,白鲜皮30克。
【功效】疏散风热,疏肝理气,祛疣赘,祛风止痒。
【用法】加水1毫升,用文火煎至300毫升,用纱布趁热蘸药汁揉擦皮损,以疣体微红或微痛为度,每晚1次,每次20~30分钟。
【方六】消疣灵【来源】中医外治杂志,2006:15(4)
【组成】马齿苋60克,露蜂房9克,蛇床子9克,苦参15克。
【功效】清热解毒,杀虫祛疣。
【制法】上药加水1.5毫升浸泡2小时,然后用武火烧开,文火慢煮30分钟,浓缩为500毫升左右。
【用法】趁热用黄瓜蒂蘸药液反复擦洗患处15分钟,以略用力不擦破表皮为度。每日4~5次,洗时加温,日1剂,10日为1疗程。涂擦药水15~20分钟后可清洗面部。
【备注】治疗期间避免日光曝晒。
【方七】外洗验方四【来源】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6:6(4)
【组成】木贼30克,枇杷叶15克,菊花15克,大青叶30克,板蓝根30克,桔梗15克,金银花30克,蜂房15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
【功效】清热解毒化瘀,行滞软坚,散结。
【制法】加水1毫升,浸泡30分钟,煎沸30分钟,取液200毫升热泡生鸡内金约10分钟。
【用法】熏患处,待药液不烫手后把浸软的鸡内金撕成小块,沿一方向外擦患部,擦至皮肤微红有刺痛感为度,早晚各1次,10日为1个疗程。
【方八】外洗验方五【来源】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6:9(4)
【组成】木贼20克,香附20克,板蓝根30克,山豆根20克,苦参30克,夏枯草20克。
【功效】清热解毒,散结祛疣。
【制法】加水浓煎成汤剂500毫升。
【用法】每日1剂,分2次热洗,每次20分钟。连用4周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所有患者禁用对本病治疗有影响的化妆品。
【方九】外洗验方六【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7)
【组成】防风10克,细辛10克,蒲公英30克,板蓝根15克,败酱草30克,赤芍10克,桃仁15克,苦参20克,薏苡仁50克,蛇床子20克。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活血,软坚散结,疏调腠理。
【制法】将上述中草药加水1000毫升,煎煮30分钟,并浓缩至200毫升。
【用法】先用药物熏蒸患处约10分钟,待药液冷至不烫手为度(约45℃),用纱布蘸取药液涂擦患处约10次,后用8~10层纱布浸药液湿敷患处30分钟,日2次,治疗30天。
【方十】祛疣汤【来源】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6:27(4)
【组成】木贼15克,生薏苡仁30克,香附10克,鸦胆子15枚。
【功效】清热解毒,祛湿,理气散瘀,祛疣。
【用法】水煎外洗患部,日1次,每次30分钟。
【方十一】苦黄汤【来源】光明中医,2006;21(6)
【组成】苦参、黄柏、大青叶、紫草、板蓝根、土茯苓、马齿苋、明矾、赤小豆、萆薢等。
【功效】清热燥湿,解毒,收敛散结。
【制法】每剂加水1000毫升,煎取500毫升备用。
【用法】加热后湿敷患部,每次半小时。
【方十二】玉容散【来源】《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组成】绿豆粉90克,白菊花30克,白附子30克,白芷30克,食盐15克,冰片1.5克。
【功效】祛风利湿,消斑润肤。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用清水调匀外搽患处。
【方十三】补骨脂酊【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组成】补骨脂180克,75%酒精600毫升。
【功效】调和气血,活血通络。
【制法】补骨脂碾碎,置酒精内浸泡7日,滤渣备用。
【用法】用棉球蘸药涂于患处,并摩擦5~15分钟。
【方十四】鸦胆子油【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鸦胆子30克。
【功效】腐蚀赘疣。
【制法】将鸦胆子剥去壳,取仁,捣碎,置瓶中加入乙醚,略漫过药为度,隔2小时后,将上层浮油倒于平底玻璃皿中,待乙醚挥发后,即得鸦胆子油,装入小瓶备用。
【用法】以牙签挑取少许油,点于扁平疣上,不要触及正常皮肤,以免发生凹痕。详情
    官方电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