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多业绩好但奖金少,这样的工作拿它怎么办?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5
文章来自于和一个朋友的交流

朋友在银行上班,这两天她给我她所遭遇的职场不公平。

她是地级市支行的理财经理。她当前在行内客户存款金额是最高的,是另外两个同事业绩的四五倍,但她所新增的存款比另一位同事少了几百万。发奖金时,她比那两位的少了近五千块钱。

​朋友非常郁闷。因为这事儿她已经和我哭诉了两次。她不知道为什么会遭遇不公平。在她看来,她是支行内最能吃苦耐劳,也最能坚持的一位项目经理。人家不愿意干的活她会主动承担,不愿意维护的客户她会主动联系,就算行内大堂经理给她引荐的客户最少,但她会自己主动挖掘渠道做营销。她也是分行内营销业绩最出色的。她把她的想法和感受去和上级交流了,问上级为什么给她发的奖金最低。上级给的反馈是:上级觉得我朋友价值观有问题,只顾得干活。如果其他行有机会的话,希望朋友能够调走。

朋友非常委屈。她想调到其他分行,同岗位空闲,也没有晋升的可能性,要换只能去做她不喜欢的柜员岗,留在这里,要继续容忍上级给她小鞋穿的现状。她不知道该怎么办。她无法说服自己去接受不公平。委屈、郁闷、无助这就是她最深刻的感受。

她给我打了两次电话。我尝试着安抚她的情绪,有效果。但她再想起这件事,平复后的情绪会再次爆发。她的情绪就在平复和爆发中循环。

我是继续安抚朋友情绪,还是告诉她“ 职场上本来就没有公平可言,更没有人在意你的感受” 这句真话之间陷入了纠结。一番斗争之后,我选择了后者。

我对她情绪和观点的认同,可以让朋友感受到被认可、被关心、被关注,而说真话则会让朋友觉得我在否认、指责她,给她一种我冷酷无情、没人味、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印象,我还是选择了说真话。

大家的认为遭遇到不公平,这种思维模式是怎么来的呢?小时候如果家里兄弟姐妹多,把“不公平”的想法表达出来,也许我们的要求能得到满足。学校也是相对公平的环境,这里只有一个评价标准,那就是学习成绩。从学生的阶段走过来,我们习惯了用一个标准去评估结果。

其实,大学是一个过渡期。但很多人没有抓住这个阶段,在各种评比上,让自己的评判标准多元化起来。大学的奖学金和高中有所不同,虽然成绩在奖学金的评估里能占到百分之六七十的比重,但还有百分之三四十是要靠学生参加活动、考证来得到的。这部分成绩的获得,并不是完全靠个人努力就能得到。如果学生童童只关注成绩,不关注社群活动的话,等他看到最后的奖学金评定表会犯嘀咕:这些活动都什么时候举行的?我怎么不知道?是不是老师偏心眼,只通知了一部分学生呢?恭喜童童答对了。

也许所有的学生都看到了老师发送的活动通知,但大部分不知道参加活动有什么价值。老师只会给和他关系近的人重点强调,后续并给予指导。这是学生在和老师的关系中得到的红利。如果童童不愿意接受奖学金评定的标准,他还会一直和老师就标准的问题较劲。他认为自己学习成绩足够好,足够认真,在评奖学金时却名次靠后。他会觉得老师不公平,去和老师吵架抗争,这样的抗争多半无效。

人在感受到不公平的时候,才会要求公平。如果自己是受益的、有特权的一方,很少有人会替别人感到不公平。领导给两个员工发奖金,分的少的一方会觉得不公平,会发声要求公平;而分的多的一方会觉得自己拿这么多钱理所当然。当我们觉得不公平时,往往会放大自己的付出,而轻视了别人的努力。很多人认为别人的付出不值得一提,对别人的某些特质不屑一顾。实干派的人,往往看不起会搞关系的人。朋友跟我抱怨时,有一句话说了好几遍:“领导不就因为另一个人会说话,会来事,会哄她开心吗?可那个同事干活少,他凭什么拿那么多钱?”

朋友在试图用她努力的标准来衡量领导的标准,她认为领导的标准不合理。在朋友看来评奖学金的标准就是努力程度和业绩。但对奖金分配具有决定权的领导,下属带来的情绪价值——是否让她开心,也是奖金的评价标准之一。朋友不认可领导的标准,感到痛苦。但在银行,有决定权的是领导,而不是朋友。领导就是喜欢某些长相、某些性格的人。这是事实,她不想接受也得接受。不接受,就继续到处诉苦,自我折磨,或者直接离开,换分行。但她目前没有选择权。职场没有绝对公平的标准,在自己没能力选择的时候,对标准没有谈判权,只能接受标准。不接受就意味着要出局。

那如果我们在工作中也遇到了干活多,业绩也不错,但在单位得不到领导公平待遇的情况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自我审视。 自己当前的位置是怎样的?抛开情绪,留在这里是不是最好的选择?如果离开了还能去哪里?如果在市场上有了足够的议价能力,可以选择离开,这个议价能力也是一个人能力、竞争力、不可替代性的直观体现。如果没有可替代选项,那么我们还要在这里继续战斗了。

其次,调整心态。 我们可以把它当成折磨,也可以当成考验。不过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我们没有能力去改变领导的标准。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对这件事情的态度。把它当成磨练的机会,提升人际关系的能力。有这样现成的领导当陪练,这也是一种乐趣。和让人不舒服的人也能和平共处,借机会先把能力提升上来再说。

朋友讲,之前的一个上级给她出了个主意,让她消极怠工,直到现任领导无法忍受,主动给她找位子,这样也就解决了没有新岗位的问题。朋友拿不定主意要不要这么干。我说:“如果你这么做了,这最起码暴露出来你两大缺陷。第一是你是一个无法和上级处好关系的人;第二你是一个无法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换了你你愿意要这样的下属吗?得天天看下属的白眼,一不开心了还撂挑子不干活。就算有了新岗位,你不是被当成人才请过去的,而是被当成垃圾清理过去的。”

最后,做出选择。 如果要离开,也别一时冲动马上离职。如果要留下,那就定一个长远的计划,把在这里自己能争取的一切先拿到手再说,不管是能力、人脉还是物质上的回报。

暂时的情绪认同会让人舒坦,但从更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我就是会劝她接受职场的不公平,把生气的时间用在对自己能力的培养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