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上的“良民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11


在近代史的烽火硝烟中,"良民证"成为了一种令人痛心的记忆,既是日本侵略者与国民党反动政权控制人民的象征,也是社会秩序混乱和苦难生活的缩影。国民党在抗日时期,特别是在"剿共"时期,率先大规模推行,试图以此划分"良善"与"异己"。这种证件由坚韧的布料制成,背后隐藏着复杂的保人制度,对"匪类"过去的成员,保人负担更为沉重。


日伪政权的良民证制度更为苛刻,户口调查详尽,对特定人群实施严密监控。不同颜色的证件标识出不同背景,汉奸和特务人员的良民证尤为醒目,照片和指纹的验证严格到几乎无遗漏。从6岁起,南京伪特别市政府要求居民必须领取良民证,每半年更换一次,破损或遗失需报告并支付罚款。佩戴规定,稍有违规便可能面临罚款,甚至触法。其他地区如山西,居住证的繁复性导致购物限制,而汉口市民需申领市民证,江南外出则需旅行证,这些证件的存在,实质上是对民众生活的无形枷锁。


然而,这些证件并非仅为了管理,而是伪政权敛财的手段:</



    天津特别市公署,每张良民证的制作费用高达七角五分,直接转嫁给无辜的民众。
    1939年的南宁日军,登记良民证不仅要收取高额费用,甚至勒索实物,对于拒绝登记者,严惩不贷。
    江南地区,旅行证的更换成为敛财途径,杭州伪政权将其细分为四类收费项目,步步剥削。
    上海南市,起初的领证收费逐渐演变成水捐和重新申领的附加费用,大道市府的苛刻要求让人苦不堪言。
    在河南,良民证成本低廉,但贪腐现象滋生,沔阳县公署的征收人员更是索要高额的费用,让原本的保障成为压榨。

这些"良民证"不仅剥夺了人们的自由,更成为了一种痛苦的负担,它们的存在,揭示了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艰辛与无奈。在战乱的阴影下,无辜百姓的生活被这些证件无情地切割,成为了历史的伤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