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经就是路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7
在佛教,由释迦牟尼亲口所说的教法,统称为“经”。所以,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就是具有无上威力的能获得智慧超脱苦海而达到觉悟彼岸的教主的亲口教言。教主哦!吊诡的是,你问教主有没有对你说法?他会告诉你:闹太套。

我们知道佛教典籍分为经、律、论三藏。“经”是总说根本教义的,“律”指修学戒律,就是纪律手册;“论”是别人对佛经的注解和说明。有人说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经典“卷数达二万多卷、字数达三亿之多”,可以说是数量庞大,无量无边,简直让人无法呼吸。你想,释迦牟尼讲法49年,佛教流传了3000年,那些听课笔记、学习心得、科研成果整理下来得有多少?说起博大精深、浩如烟海,释迦牟尼说我不是针对谁。

按照费勇先生的解释:

梵文里的修多罗有“涌泉”的含义,“像泉水一样往外涌,这是讲佛经义趣无穷,很有摄受力,愈读愈有味道。世间典籍味道很淡,不浓”,这大概就是讲佛经就像82年的拉菲一样,优雅绵长,回味无穷。所谓拉菲穿肠道,佛祖心中留。

另外,经又有路径的意思。什么路径?修行的路径,从凡夫到圣人的路径,达到佛的境界的路。简单说,这是一条神奇的天路。

这也是惠能大师在《金刚经口诀》里讲的:何名为经?经者,径也,是成佛之道路。凡人欲臻斯路,当内修般若行,以至究竟。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对待佛教经典?我这里想讲三个意思。

一方面,这些经典宣讲的根本教义,为我们提供了追寻真理的路标和判断真妄的标准,有机缘读诵研究是应当觉得珍贵殊胜的。

另一方面,这些佛经也没有什么神秘的,本质上就是上课笔记,是释迦牟尼的弟子也是大表弟阿牛?阿杜?阿信?A Mei?……错了,是阿难凭借变态的记忆力,把佛陀在世的时候给学生上课、和学生讨论的内容,一问一答、一字一句地记录下来而已。

我们不必高估释迦牟尼收的那一众学生的水平,证到阿罗汉果的学生就像学分绩4.6的学霸,总归是极少数。林子大了,学生里头总归会有小鲜肉、有心机婊、有油腻中年、有抠脚大汉、有文艺青年、有弱智儿童、有扎心的老铁、有戒赌的老哥、有打酱油的、有蹭热度的、有逗比、有棒槌……孔子弟子3000,才有72贤弟子,成材率不过百分之二点几。释迦牟尼学生的水平也一定是服从正态分布的。

所以,不要觉得佛经高不可攀,“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当我们读金刚经觉得不知所云的时候,也不要悲观泄气,从三千年前佛祖在世说法的时候开始,听完懵逼的就不止你一个。

第二点,我觉得,对待佛经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明白,释迦牟尼成佛不是因为读了什么这经那经,如果说读了,那也只是阅读了自己内心这部经典。佛说的所有法,都是开悟后从自己内心涌出的。所以,与其读经,不如读心,我们不要让三藏的海量经典搞得自己畏手畏脚、不能呼吸。

惠能大悟后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雅斯贝尔斯讲:“哲学不能给予,只能唤醒,它有助于人回忆、巩固与保存自己所想到的”“在哲学当中,每个人所理解的,都是自己本已了解的”,也是类似的意思。所以,不要皓首穷经地去研究佛经,而是应该去亲身体验真理。你看释迦牟尼本人都说自己“无法可得”“无法可说”,这是随时准备着赖账和跑路。不去发觉体验自己的心性,尽在那昏天黑地地研究佛经,这是舍本逐末,是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战绩零比五。

第三点,如果要钻研佛经的话,或许深入一部比浮光掠影百部更为有利。不管是《金刚经》也好,《阿弥陀经》也好,《药师经》也罢,不管是“开悟的《楞严》”也好,“富贵的《华严》”也好,“成佛的《法华》"也罢,不管是《地藏经》也好,《无量寿经》也好,《六祖坛经》也罢,总归能逮到一部适合你的根基、你读起来有feel的佛经(口播:其实这些我大部分也没读过)。对你来说,或许跑马观花,不如把它读到烂熟。你要是嫌这些个经读诵起来费劲,圆瑛大师还有一部《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向你强烈安利:

看来这部《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实在是您居家旅行、行走江湖、杀人灭口之必备良药。

一部深入,读到烂熟的道理既在于《金刚经》里讲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又在于《华严经》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

禅宗古德言行录《宗门武库》里讲:“若一句悟下去,如饮海水一滴,便知百川之味。”意思是“对于佛经,你如果从一句经中参悟佛意,就像饮一滴海水,便知一切江河水的滋味”。

以饮水做比喻,这话讲的是很妙的,不愧是禅宗古德。来,晃一下你们的小脑袋,有没有听见你们大脑里的水声?

最后总结一下:经就是路。释迦牟尼就是众人中找到路径率先登上山顶的人。佛陀站在峰顶,人生百态,尽收眼底。老人家百感交集,欲说还休,只对你深情说一句:mountain top,就跟着一起来。

学者们在忙着把佛祖站在山顶看到并对我们描绘的一切风光研读深究;聪明的知道,要紧的是以经典为地图,找到那条上山的路,“实际地在路上走,努力地往目的地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