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在我们中国人心中一直是十分崇高的,关于龙的知识,你了解多少呢?

龙在我们中国人心中一直是十分崇高的,关于龙的知识,你了解多少呢?请各位叙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封建社会中称天子为真龙天子,龙还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最知名的图腾,关于神话中龙的传说你还知道多少呢?请各位指教.

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离今天的时间不会少于八千年。这个时期,原始先民已不单纯地、被动地依靠上天的赏赐了,他们把猎获的野马野牛野猪等等畜养起来;也不单单吃那些是采拾得来的野果了,而是有选择地种植谷物以求收获。他们能够熟练地取火用火,学会了用木头搭简单的房子,开始磨制石器、骨器,手工制作陶器,逐渐定居下来,从事生产活动了。生产活动使人们同大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宽泛,自然界作为人之外的不可思议的力量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撞击也越来越大。

为什么鱼类穿游不居,湾鳄声形俱厉,蛇类阴森恐怖,蜥蜴形色怪异?为什么云团滚滚,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大雨倾盆?为什么海浪翻卷,虹贯长空,泥石流咆哮而下,吞吃人畜,所向披靡?……这些动物的行为和变化不已的自然天象对古人来说,是无法科学解释的。

他们模糊地猜测到,应当有那么一个力大无穷的,与“水”相关的“神物”主宰着指挥着操纵着管理着这些动物和天象,像一个氏族必有一个头领那样;或者说,这些动物和自然天象是这个“神物”的品性体现,像人要说话,要呼叫,要吃喝拉撒睡,要嘻笑怒骂一样。

龙,作为一种崇拜现象,一种对不可思议的自然力的一种“理解”,也就从这个时候起,开始了它的“模糊集合”。

辽宁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龙形堆塑”,为我们的“时间定位”提供着证据。查海遗址属“前红山文化”遗存,距今约8000年。“龙形堆塑”位于这个原始村落遗址的中心广场内,由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石块堆塑而成。龙全长近20米,宽近两米,扬首张口,弯腰弓背,尾部若隐若现。这条石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有文章称,山西省吉县柿子滩石崖上有一幅距今达一万年的鱼尾鹿龙岩画,当是龙的最早的雏形。这幅岩画未见发表,其面目如何,还不得而知。)接下来还有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出土的距今达七八千年的陶器龙纹,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的距今达七千年的彩陶细颈瓶龙纹,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蚌塑龙纹等。

龙的模糊集合过程的起点在新石器时代,经过商、周至战国时期的长足发展,到秦汉时便基本成形了。这个“基本”有两个意思,一是说构成龙的框架、要素、样式,秦汉时都基本具备了;二是说龙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纳新的系统,它并不满足秦汉时的基本成形,之后的历朝历代,直到今天,还都在不断地加减、变衍和发展。 龙是怎么形成的?历来众说纷纭,有从鳄、从蛇、从蜥蜴、从马、从猪、从闪电、从虹霓等等说法。笔者的观点是“模糊集合说”,其思路是这样的:新石器时代的先民是以原始思维面对身外世界的,而原始思维又是以直观表面性、整体关联性、非逻辑的神秘性和群体表象性为待征的“模糊思维”。这样的思维足以导致我们的祖先不清晰、不精确、不唯一地将身外世界的种种对象,集合、升华成若干个“神物”,然后加以崇拜。

在古人心目中,身外世界是神秘混沌难以捉摸的,模糊思维的直观性和表面性,使他们不可能像现代人这样,将云、雷电、虹、海潮、泥石流等分辨得清清楚楚;也不可能像现代人这样,运用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将鱼、鳄、蛇、蜥蜴,以及猪、马、牛等动物的生活习性研究得明明白白。在他们看来,云、雷电、虹等在天上弯转,都和雨相关,差不多是一类;鱼、鳄、蛇等在江河湖泊中穿游,都和水亲近,大体上也是一类;猪喜欢水,马、牛等也都离不开水--河马、水牛更是水中物。而且,天上的雨,落到地上便是水;水升到天上,再朝下落,便是雨。既然天上下的雨和地上流的水是一回事,那么,和雨相关的在天上弯转的云、雷电、虹等,就和与水密切的在江河湖泊中穿游的鱼、鳄、蛇等差不多都是一回事了。雨水适度,牧草丰茂,谷物有成;雨水乏缺,叶草干枯,百谷旱绝;雨水过量,人畜受淹,农田泡汤。生产和生活不能不依赖雨水,雨水却常常让人们依赖不上。再看这些与雨水相关的物象:云团滚滚翻卷,变化万方;雷电叱咤长空,霹雳千钧;虹霓垂首弓背,色像瑰奇;还有大小不一,脾性不同,长短参差,阴森怪异的鱼、鳄、蛇、蜥蜴等等:这一切是多么神秘,多么雄奇,多么可怖可畏啊枣令人惊惧不已!

于是,古人猜想了:一定有一个“神物”,主管这一切,总领这一切,支配这一切,排演这一切。这个“神物”,体型是很大的,而且是能大能小的;肤色是多样的,而且是能明能暗的;还应当是有头有尾的,能起能卧的,擅爬会游的,弯转曲折的,快速行进的;总之是能量巨大的,能上能下的,善于变化的,天上可飞水中可藏的,集合了种种“水物”特性的,又和雨水有着特别特别密切关系的。

该怎么称呼这个“神物”呢?人们发现,雨水降临时,乌云汹涌,电光闪闪,相伴随的,是“隆隆”的雷声;海潮涨落,龙卷风吸水,泥石流下山,也都发出“隆隆”的声响;而鳄、牛、蟒蛇等动物的吼叫,也和“隆隆”声接近;而“隆隆”声本身具备着粗壮、雄浑、深沉和悠远等特点,给予人的感觉是恐怖、壮烈、崇高和神秘。于是,人们就取其声,将这个模糊集合起来的“神物”,以“隆”这个音呼之了。

“神物”的发音是拟声,“神物”的形象该是个什么样子呢?一些人说像鱼,一些人说像鳄,一些人说像蛇,还有一些人说像云,像闪电,像虹霓;也可能今天看像这个,明天看像那个,后天看又像别一个;还可能觉得既是这个又是那个,升到天上就是云是闪电是虹,落到水中就是鱼是鳄是蛇,来到陆地就是猪是马是牛。模糊思维是不讲逻辑、意识不到矛盾的,这种思维容许同一个物体在同一个时间出现在不同的地方,容许部分和整体、单数和复数的同一。

造字的时代到了,需要给这个以“隆”音呼之的神物搞个符号了。老祖宗最初造字,多以像形为之。那么,让这个神物像什么形好呢?有人说像鳄,就造了几个像鳄的“龙”字;有人说像蛇,就造了几个像蛇的“龙”字;还有人说像闪电,就再造几个像闪电的“龙”字;另有人说身子像鳄像蛇还像闪电,头却像马像牛还像猪,那么就造几个像这像那像……的“龙”字好了。于是,甲骨文和金文中便有了各式各样的“龙”字。后来,逐渐演化,直到最后简化成现在这个“龙”。

这样,我们就可以说:龙是中国古人对鱼、鳄、蛇、猪、马、牛等动物,和云、雷电、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先民们是以现实生物和自然天象为基础,将自己的对身外世界的畏惧、依赖、疑惑、想象、崇拜等等,都贯穿、投注、体现到龙的模糊集合中了。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龙无疑是古人的一种艺术创造。它是从鱼、鳄、蛇和云、电、虹等一个个具体物象而来,经过由众多人参与的模糊集合,形成一个建立在各个具体物象之上,又涵蕴着各个具体物象的新的形象。它的形成过程,是“美”的因素集纳的过程,用一句人们常说的话,就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间渗透着、灌注着古人的神话猜想、宗教体味、审美快感和艺术情趣。
图腾(Totem),原为美洲印第安鄂吉布瓦人的方言词汇,意思是“他的亲族”。图腾崇拜的核心是认为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和自己的氏族有血缘关系,是本氏族的始祖和亲人,从而将其尊奉为本氏族的标志、象征和保护神。世界各国不少学者,都对图腾崇拜这一既古老又奇特的文化现象做过考察和研究,普遍认为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曾经有过图腾崇拜,其残余在近现代一些民族中还可以看到。

最早提出龙图腾说的是闻氏一多。闻先生在他的一篇专门谈论龙凤的文章中这样说道:“就最早的意义说,龙与凤代表着我们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两个单元--夏民族和殷民族,因为在‘鲧死,……化为黄龙,是用出禹’和‘天命玄鸟(即凤),降而生商’两个神话中,人们依稀看出,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凤是原始殷人的图腾(我说原始夏人和原始殷人,因为历史上夏殷两个朝代,已经离开图腾文化时期很远,而所谓图腾者,乃是远在夏代和殷代以前的夏人和殷人的一种制度兼信仰),因之把龙凤当作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可说是再恰当没有了。”

那么,龙图腾是如何形成的呢?闻先生在他的名篇《伏羲考》说:龙这种图腾,“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

龙图腾说由20世纪40年代起步,至今流衍不衰,一度还成为占统治地位的观点。到了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开始质疑龙图腾说,并出现一些否定性观点。如:“无论如何,图腾物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的物体。因为说到底,图腾制体现的也正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因此,如果依据通行的理论和被学界接受的材料,龙作为一种图腾同时又不存在于自然界中是难以令人接受的。”(阎云翔)“迄今为止,考古学、历史学均无可信资料证明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强大的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至于兼并与融合其他以马、狗、鱼、鸟、鹿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说法更是完全出于臆想。”(刘志雄、杨静荣)

学者们还指出,将中国古文物上出现的动物造型或纹饰视作图腾的表现形式,也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考古学中的某一类型文化与社会学中某一氏族部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从时空范围上讲,前者比后者大得多。因此,某一类型文化中的某种纹饰与某一氏族的图腾划等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还有的学者从图腾文化的基本特征提出悖论,如:图腾是氏族群体成员崇敬的对象,是不得损伤、杀害和食用的,而在中国的古代典籍和神话传说中,不乏贬龙、辱龙、斗龙、斩龙以及食龙的载述。

总观龙图腾说的争论,觉得起码有这样两个问题值得思考:

一个问题是,图腾说来自西方学者,中国远古氏族部落是否也像澳洲土著、北美土著那样,有过一个图腾崇拜时期?分析古籍中的有关记载,回答似乎是肯定的。但是,按学界的普遍观点,图腾文化发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期,繁荣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进入新石器时代便趋于衰落,步入阶级社会,就只剩下一些残余在延续。按考古学提供的实物资料,龙的起源当是新石器时代开始以后的事,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图腾崇拜已走向衰落了,龙却起源了。将方兴未艾的龙归划于一个趋于衰落的崇拜现象,有悖于事物发展的基本逻辑。

另一个问题是,图腾概念有其原有的为学界所基本公认的内涵和外延,这样的图腾是严格意义上的图腾,或可称为“狭义图腾”。增其内涵、扩其外延之后的图腾,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图腾了,或可称之为“广义图腾”。严格意义上的图腾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实物,而龙不符合这个条件,它们是自然界里没有的神物,因此,要说龙为图腾的话,就只能将龙划归到广义图腾的框框里。问题是,狭义图腾和广义图腾时不时地会发生冲突。比如,按狭义图腾的要求,图腾物是不得被侮辱被杀害的,而身为广义图腾物的龙却屡屡被惩罚被斩杀枣这个问题如何解释?如果要在狭义图腾和广义图腾之间选择的话,我倒更倾向于狭义图腾,因为我觉得图腾就是图腾,应该尊重原初的内涵和外延,如果太广义了,也就没有图腾了。

鉴于此,我在一系列谈龙的著作、文章中,都没有用“图腾”一词,而选用了“图徽”这一概念。

龙的神性可以用喜水、好飞、通天、善变、灵异、征瑞、兆祸、示威来概略。

在龙的神性中,“喜水”位居第一。这是因为,龙本来就是“水物”和“水相”,或者说,龙本源于“水物”和“水相”。龙的诸多的模糊集合对象,可以说都是“水物”或“水相”。鱼、鳄、河马、海马、水牛等生活在水中;蛇、蜥蜴喜处水湿阴潮之地;猪、陆牛、陆马、鹿等离开水也活不下去;而云、雷电、虹、海潮、龙卷风、泥石流等自然天象,全都和雨、水关系密切枣似乎完全可以用“水相”称之。本源于水物、水相的龙,怎么可能不“喜水”呢?

“喜水”的神性,使龙对行云布雨、司水理水的神职特别胜任。

“好飞”在龙的基本神性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龙之“好飞”,原因有这么几条:一是作为龙的模糊集合对象,云、雷电、虹霓等本来就是飞腾在空中的“天象”;二是鱼、鳄、蛇等在水中潜游之快,马、牛、鹿等在陆地上奔跑之速,都类似于“飞”;三是古人由于思维的模糊性,往往将潜游于水中的鱼、鳄、蛇等,奔跑于陆地上的马、牛、鹿等,和飞升腾跃在空中的云、雷电、虹霓等看成一个神物的不同表现,从而认为能在水中游、地上跑,也就能在天上飞。四是人类自从有了精神生活以后,就一直幻想超越自身的局限,摆脱现世的苦累,飞腾、翱翔到高妙阔远、有星星,有月亮,白云缭绕的空中去。而龙作为寄托着、体现着古人理想的神物,要是不能飞,不好飞,那也就不是龙了。

“好飞”的神性,使龙很自然、很方便地成为某些神仙、圣杰、帝王的乘御对象。

“飞”的方向和域界,自然是,也只能是神秘、辽阔、至高无上的天空。因此,“好飞”必然“通天”。早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黑陶双耳盆上,就有将“鱼藻纹”和“鸟纹”刻划在一起的图案,陕西北首岭遗址出土的“鸟鱼纹”(亦称“龙凤纹”),也将天上飞的鸟同水中游的鱼枣龙的模糊集合对象联系起来,这就透示出,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龙的模糊集合之初,龙就开始有了“通天”的意味。后世的许多建筑雕刻、绘画,人们都让神龙出现在浩渺无垠的昊天云气中,如北京故宫的云龙望柱、天坛的云龙石、孔庙的戏珠飞龙,等。

龙“喜水”,水聚流于地;龙“好飞”,飞升于云天。于是,龙就具备了沟通天地,做天地间的桥梁和信使的能力。那些帝王君主们之所以以龙自比,其根本点就在于瞅准了龙的“通天”的神性,和充当天地间桥梁和信使的能力。

由于龙是由众多的对象模糊集合而成的,各集合对象之间又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别,因此,龙又有了“善变”的神性。在古人的心目中,龙在天可以是云、是电、是虹,在地可以是猪、是马、是牛,在水可以是鱼、是鳄、是蛇。换句话说,天上的云、电、虹,地上的猪、马、牛,水中的鱼、鳄、蛇,等等,都可以是龙的变体和化身。

龙具备了“善变”的神性,而变,就免不了要变出些“灵光”、“灵通”、“灵妙”、“灵验”和“荒诞”、“离奇”、“怪异”来。因此,龙又有了“灵异”的神性,成为古人心目中的“四灵”(其它三灵是麟、凤、龟)之一。

人们造神、敬神的目的之一,是相信神能给自己带来好处。龙是古人模糊集合了众多的动物和天象,从而创造出来的神物,如果这个神物不能给人间带来福祉和祥瑞,古人创造它做什么呢?上述龙的种种神性,又都为龙的征兆吉祥嘉瑞的神性提供了基础:龙喜水,而水是生产、生活的命脉;龙好飞,飞是对超越苦难、摆脱困境的向往;龙通天,天是天帝和诸神居住的地方;龙善变,变是对生存环境的适应;龙灵异,灵异使龙神奇莫测、非凡不群。将这种种优长集中于一身,龙又怎么能不祥瑞呢?

龙可以“征瑞”,也可以“兆祸”。枣这倒也符合辩证法,其根据是现实的验证和历史的、道德的评价。如导致西周灭亡的“龙鼋之怪”、造成古时三苗地区大乱,的“日妖宵出,龙生于庙,犬哭于市”,等等。

龙的性情中,也有凶猛威厉、乖张易怒的一面。我们概而称之为“示威”。龙之“示威”,盖源于龙的模糊集合对象的习性和危害。如湾鳄凶残伤人,蛇类阴毒咬人,雷雨使江河水涨成灾,龙卷风卷走人畜树木,泥石流冲毁房舍田园,等等。古人对这些现象不会有科学的解释,只好以“龙怒”、“龙怨”、“龙报仇”、“龙做孽”等说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1-16
关于龙,本人不敢妄言.下面是一些龙的知识:

一、什麼是龙

龙,是一种传说中的圣兽,它的长像相当奇特,很像各种动物的大集合,它的身体像蛇一样有麟片且修长,但它的角像鹿一样,耳朵像牛,嘴上有两条像虾子一样的龙须,也有又大又凸的圆眼睛,还拥有长得像老鹰的爪子,老虎一般的脚掌,背上有鱼鳍,嘴里含著的龙珠可已在无聊时吐出来把玩一下,身上还包覆著神圣的火焰。龙在人们心中是非常厉害的,它能在天空中飞行,地上爬走,也可以悠游於海中,住在深海里,相当难得一见。

二、 龙的由来与演变

龙这种传说生物,早在新石器时代便出现了,不过那时的它,有一个大大的头,短短又弯曲的身体,不像龙、倒长得像蛇,由此可知,龙大概是由蛇转变而来的。从那时开始,它的样子渐渐变的越来越复杂。到汉朝时,龙的雏形已经差不多出来了。它的造型到现在仍在变化中呢!

三、龙的象徵

中国人都认为龙代表吉祥和神圣尊贵,每次遇到年节,我们一定会看到舞龙的队伍,尤其是到了龙年,很多人们都希望生个「龙子」呢!龙在中国人的眼中,地位是异常重要的。像古时帝王们绝对和龙脱离不了关系,皇帝是真龙转世,说他们的长相叫「龙颜」,身体是「龙体」,衣服叫「龙袍」……举凡皇帝用的东西,都冠上一个「龙」字。其实皇帝之所以会跟龙扯上关系,要从汉朝的刘邦说起,传说他虽然打败了项羽,但因为它的家庭背景不太好,於是他编了一个故事:刘邦的母亲是因蛟龙缠身,才生下了他,所以他是由龙转世的真命天子。以后的皇帝听了以后,也依样画葫芦的学他这一招,所以龙的地位又上升了不少,不过龙如果只有皇帝能用,那对百姓就太不公平了,所以五爪的龙给皇帝用,四爪的给君臣或贵族,三爪的百姓就能用了,可是有三或四只角爪的龙,其实不叫做龙而是叫做蟒。

四、 龙的家族

有句俗话说:「龙生九子,子子不同。」这句话是什麼意思呢?其实传说中,龙王有九个儿子,他想使每只小龙都有工作,於是他每天都去观察他每个儿子,结果他发现:

老大贔屭:
喜欢在院子里举大石练功,龙王便让他去背天下的石碑,像我们在台南赤崁楼所看见的龟碑下面的大龟龙就是他。

老二螭吻:
常站在屋檐上东张西望,於是他就成了屋檐上的装饰,寺庙上可以见到他的机率很大。

老三蒲牢:
最爱到处扯开喉咙大声吼叫,所以龙王任命他作大钟上的纽,故宫内有一个钟上就看得到他的花纹。

老四狴犴:
的相貌相当威武,没人敢不听他的话,因此勇猛不可当的他,做监狱门上的兽纽相当适合。

老五饕餮:
是九子当中,最好吃的一只,於是龙王只好叫他到鼎上当装饰。

老六趴夏:
泳技很好,也很喜欢游水,龙王便让他到大大小小的桥头来坐镇河中水鬼。

老七睚眥:
个性较为凶恶,脾气很可怕,相当爱杀人,适合当刀剑上的把手。

老八狻猊:
个性温和的不得了,专门来看守香炉和佛座。

老么椒图:
较为孤僻,不太喜欢别人靠近他,负责看守宫殿、庙宇,坐镇在大门的衔环上。

龙王的九个儿子的个性差异极大,却各有各的特色。这也就是为什麼中国的鼎、炉、刀、剑、门、屋脊、桥梁…….上面,都常看的到龙纹、龙图的缘故了。

五、 世界各国的龙

虽然我们中国人对龙的印象非常好,但龙在世界各国所受的欢迎程度以及大家对它的印象可不一定一样ㄛ!像西方国家认为龙是邪恶的魔兽,是撒旦的使者,它的身形巨大,口吐烈火,背上有两片大翅膀,人们常被他吃掉。西方人也常说有一位勇者是他的克星,叫屠龙者。日本人的龙造型跟中国几乎一样,只是它是忍术的象徵,它们的忍者常在身上刺龙的图案,从一部卡通「双截龙」就可以明显看出龙在日本人心目中的样子了。

六、 龙的远亲近邻

因为龙是很多动物的大集合,所以他的「亲戚」非常非常多,其中大家都知道的一定是恐龙,恐龙是爬虫类的冷血动物,也有许多种类,有的是肉食的、有的是草食的动物,长得倒有一点点像龙。

大家一定熟知英格兰尼斯湖中的水怪吧!其实许多科学家认为他是远古时代遗下的恐龙,已经有非常非常多的人说他们看到了水怪,甚至还有探险家自己搭乘潜水艇下去看看,可惜因为湖水太过混浊,湖里又有错纵复杂的岩石,所以只好无功而返。还有一次,有一艘渔船在航行途中被某巨大物体撞到,他们把此巨大物体捞起来,却赫然发现那是一只类似蛇颈龙的动物尸体,没人能说出它是什麼样的生物尸体。然而,到底水怪是否真的存在,就不得而知了。

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目击大海蛇的人们所描述的模样,有很多不谋而合的共同点:身体呈蓝或绿色,状如巨蛇,且如蛇或蜥蜴般具有垂直的瞳孔,身长约三十公尺左右,身体像树干一样粗大,游行快速且像蛇一样呈波浪状,动作优雅,往往只出现不久就没入海中,留下一脸不可置信的人类,有些目击者则宣称目睹大海蛇有四肢和爪子。甚至一艘船在海上看见一只小鳗鱼,它足足有2公尺长,别说那没什麼稀奇,告诉你,成熟的鳗鱼是它小时候体长的20~30倍!他们认为这就是所谓的大海蛇!在过去的两百年中,大海蛇的目击记录遍及世界各大洲的海岸,即使在最近的十年内也有人在北美洲及欧洲看过类似的身影,也许有更多的目击者因为怕被人嘲笑,而不敢吐露目击的事实,也使得搜集证据的工作变得困难。

七、现在的各种龙

龙,他不但在古代受到大家敬畏,连现在他都令我们著迷,像现在的一大堆卡通里都有龙,不管在里面他是可爱、威武或是厉害无比,都深受欢迎。例如神奇宝贝中的快龙、暴鲤龙、迷你龙、化石翼龙和喷火龙等龙系神奇宝贝,和数码宝贝中很多龙形数码宝贝,都被超级多人迷上了呢!刚好2000年也是龙年,许多商店都有卖龙的商品,基金会也以龙为主题作公益广告或宣传活动,还有非常多人想趁龙年生个龙子或龙女。除了这些,工业上无比需要的保丽「龙」也是现代龙中的一员呦(当然这只污染力超强的「龙」会破坏环境,所以最好还是不要用了)!不过,现在的龙多半已经被许多人弄得可爱无比,所以它威严的形象早就慢慢被淡化掉了。虽然是这样,龙在大家的心里,仍然是永远永远都不消失的。

八、 龙的其他事

1.龙的常用成语及由来

画龙点睛:

形容绘画或文章,在一些作重要的地方加上几笔或几句精采的文字,使作品更加生动传神。

以前有一个画家叫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画了四只龙,但都不画龙的眼睛,人们觉得很奇怪,於是问他不点龙眼的原因,谁知,张僧繇竟说如果他帮龙点上眼睛,龙就会飞走。众人不信,它只好为其中一只画上眼仁,霎时雷声大作,龙真的一飞冲天,留下一脸错愕的人们。

龙行虎步:

形容走路有如龙虎般稳健又威风。

宋书武帝记:「高祖龙行虎步,视瞻不凡,恐必不为人下。」

龙吟虎啸:

龙虎的叫啸声;比喻同类相互应和。或是指人的声音响亮无比。

易经乾卦:「云从龙,风从虎。」疏:「龙是水畜,云是水气,故龙吟则景云出;虎是威猛之兽,风是震动之气,故虎啸则谷风生。」

龙争虎斗:

龙和虎互相拼斗,也比喻两个强人以最强实力斗争。

元曲选马致远汉宫秋之剧二:「枉以后龙争虎斗,都是俺鸾交凤友。」金瓶梅第一百回:「龙争虎斗,各自争强。」

龙飞凤舞:

像龙在飞,凤在跳舞。形容人的字迹潦草而美丽。讽刺人的字像鬼画符。

吴越备史:「郭璞撰临安地志云:天目山前两乳长,龙飞凤舞到钱塘;海门山起横为案,五百年生异姓王。」老残游记第九回:』草书写得龙飞凤舞,出色惊人。

龙蛇杂处:

龙蛇混合住在一起,比喻好人与坏人混居,分布出来的意思。

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八回:「管著天下十七省龙蛇混杂的监生。」

佛印语录:「凡圣同居,龙蛇混杂。」

龙凤呈祥:

比喻吉祥的兆头。

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八回:「这两道眉儿,一副脸儿,益发显风流俊俏,这大约就叫做龙凤呈祥了!」

龙潭虎穴:

比喻危险的地方或强者聚集之地。

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你父亲因他不是诗书礼乐之门,一面推辞,便要离了这个龙潭虎穴。」

龙蟠虎踞:

像龙卷曲,像虎蹲著的样子。也形容地势险恶。

太平御览州郡部叙京都下:「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叹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

九、 到底真的有龙吗?

看完这麼多有关「龙」的资料,大家一定会想:到底有没有龙的存在呢?其实我们可不要一直认定世界上没有龙唷!有些科学家认为,龙有可能曾经出现在地球上,而且是蛇或蜥蜴的同类,甚至有小小的四肢及角呢!也因为它的身体形状稀奇,原始的人们觉得它是神物,所以编造许许多多的谣言和传说来令人们更认为它是全能的。可惜,它可能因某种特别原因,而在演化的大转轮中渐渐地被消磨掉了。至於这个还是假说的说法,就是信不信由你了,反正,只要你心中认为有龙,龙对你来说便真的存在啦!
第2个回答  2007-01-18
龙的九子在人间
在我国的世俗中,尽管龙是最高权威的象征。但是,龙有九个儿子都不成气。民间对它们兄弟九个有着种种传说。比如“一龙升天,九龙下凡”,“龙生九子不成龙,打下凡间受人用”,“神州大地分九把一个州”。

传说,黄帝升天后,龙的九个儿子被老龙打入人间,不许他们再回天宫。从此,九条龙子再也没有升天。那么,它们兄弟九个在人间干什么?其实,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天天都会见到它,不过却很少有人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都在干什么?”

龙的长子叫(音毕希),它的长像鳖形龟貌,气力大,好负重。所以,它充当了人间石碑座子。很多人把坟墓里碑座误认为是鳖和龟,实际上都不对,它是龙的长子。

龙的二子叫螭吻。它喜欢挺而走险,爱在高空作业,鲁班就把它作为建筑物上的俏柱,立于屋顶。

龙的三子名叫蒲牟,它整天喜鸣爱吼。传说它的喊声可传十里以外。寺庙的和尚在铸钟时,把它铸在钟扭上,作为装饰品。

龙的四子叫狴犴。生来面貌威严,人人见了都害怕,衙门管法律的长官,就派它做了监狱门上龙头门环,震慑囚犯。后来有权有势的人,把它也用在自己家的大门狮子门环上。

龙的五子叫饕餮(音陶铁)嘴馋身懒,爱吃爱喝。民间就把它派用在各种烹饪鼎器上,如大铜茶壶。各种酒皿实物上。

龙的六子叫蚣蝮。它爱喜波弄水,常年累月在河水中玩耍。民间建桥工匠就把它作为桥上的桥标。

龙的七子叫睚眦(音崖自),嗜杀成癖。好像一天不杀生,它就活不下去,民间很厌恶它,后被衙门一名刽子手发现,就把它装饰在杀人的“鬼头刀”环上。它总算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龙的八子叫狻猊(音宣宜),它好烟火,闲下无事,到处 煽风点火,弄得民间乌烟瘴气。后被庙院里一位和尚发现,分配它作香炉上的装饰品,从此,它才安居乐业。

龙的九子叫椒图。它喜欢给人当警卫。民间不论谁家出了事,它整天整夜在人家大门口“站岗放哨”。后来民间就把它派用在大门上的龙头“门环”。

总之,龙的九个儿子孙虽说相貌不同,性格不一,爱好各异用场不同,但是基本上都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目的。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0389.html
龙生九子是指龙生九个儿子,九个儿子都不成龙,各有不同。所谓“龙生九子”,并非龙恰好生九子。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九来表示极多,有至高无上地位,九是个虚数,也是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龙有九子这个说法由来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种动物一直没有说法,直到明朝才出现了各种说法。

“龙生九子”的一个说法是来自明朝李东阳的《怀麓堂集》,龙的九个儿子分别为:

老大囚牛(qiúniú)
老二睚眦(yázī)
老三嘲风(cháofēng)
老四蒲牢(pǔláo)
老五狻猊(suānní)
老六赑屃(bìxì)
老七狴犴(bìàn)
老八负屃(fùxī)
老九螭吻/鸱尾(chǐwěn/chǐweǐ)
另有说法为:

老大赑屃(bìxì)
老二螭吻/鸱尾(chǐwěn/chǐweǐ)
老三蒲牢(pǔláo)
老四狴犴(bìàn)
老五饕餮(tāotiè)
老六蚣蝮(bāxià)
老七睚眦(yázī)
老八狻猊(suāní)
老九椒图(shūtú)
有的说法还把螭首、麒麟、朝天吼(犼)、貔貅也列入龙子之一。
第3个回答  2007-01-16
⑴黄帝打败蚩尤,收服炎帝后,统一了大小部落,被诸侯们推举为天子。

原来各部落都有自己的图腾,如中原地区有熊氏族有熊图腾,西南地区一部落有虎图腾等。黄帝统一中华后,就一直考虑一个问题:该用什么图腾好呢?当时他也没有想出个结果来,便召集各路诸侯到具茨山上来商议。

多数将领提出用“熊”图腾,黄帝怕伤害各个氏族部落的感情,没有同意。他最后提出,以蛇为身,以鱼鳞护蛇身,以狮头为蛇头,狮尾为蛇尾,以鹿角为蛇角,以鹰爪为蛇爪,拢总起来,代表各个图腾,故谐音为“龙图腾”。它能腾飞,能下水,能爬行,代表各种动物的技能,又代表了多家部落的特征,大家听后,都很满意。

商定之后,黄帝选择了农历二月初二这个黄道吉日,在具茨山顶举行仪式,升起龙旗。从此,就有了龙的传人的说法。 由于龙的含义,代表了各个部落的理想,龙自然而然地成了历代帝王的专用名称,皇帝被人尊奉为真龙天子,帝王的子孙叫龙子龙孙

⑵据说,远古时代的龙是没有角的,那时的龙在地上生活。它凭着自己身强体壮,能飞,善游 ,想当属相,也想当兽王,取代虎的地位。于是,人间产生了龙虎斗,结果是难分难解。最后,玉帝觉得它们斗得太不像话,下旨叫它们来天宫评理,临行时,龙想到自己虽然高大,却不及老虎威风,怕玉帝小看自己,当不上兽王也排不上属相。这时,龙的小弟蜈蚣出主意:“公鸡有一对漂亮的角,不防借来戴上,这一定会给龙大哥添几分威风。”龙听大喜,便同蜈蚣来找公鸡借角。

公鸡听说龙要借它的角,死活不肯,龙一见急了,对天发誓道:“如果我不还你的角,回陆地就死。”蜈蚣也在一帝担任保道。“如果龙大哥不还你的角你一口把我吃掉。”公鸡见蜈蚣作保便把角借给了龙。

龙和虎到了天宫,玉帝见龙和虎都十分威风,便下令龙虎都作兽王,虎为陆地百兽之王,龙作水中水族之王。虎既然可以当属相,龙也可以成为属相,只不过得在后面一些。于是,龙和虎皆大欢喜,告辞玉帝回到凡间,回来后,龙心里想,如果把角还给公鸡,水族们见我这么丑能服我管呢?于是决定不还公鸡的角,一头扎进水中,现也不上陆地了。

公鸡见龙不还角,气得满脸通红,也迁怒于蜈蚣,蜈蚣吓得从此钻进石缝中。今天我们还可以见到,公鸡的脸总是红的、蜈蚣也难得爬出地面,公鸡见到蜈蚣总是一口一个吃掉,并且总是在喊:“龙哥哥,还我的角!”而龙呢,再也没有到陆地上来了。

参考资料:www.wxwl8.com

第4个回答  2007-01-19
人们在建筑彩画、雕刻、服饰绣品等载体上常见“龙戏珠”(有“单龙戏珠”、“二龙戏珠”、“三龙戏珠”、“多龙戏珠”之分)图案。有朋友问了:什么是“龙珠”?“龙珠”因何而来?“龙戏珠”又是怎么回事?

龙珠是与龙有关的珠。“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颌下。”这是《庄子》的说法了。《埤雅》也言“龙珠在颌”。《述异记》讲,“凡有龙珠,龙所吐者……越人谚云:‘种千亩木奴,不如一龙珠。’”上述说法讲了两个意思:一是龙珠常藏在龙的口腔之中,适当的时候,龙会把它吐出来;二是龙珠的价值很高,用民谚来说,就是得一颗龙珠,胜过种一千亩柑橘。

那么,龙珠从何而来呢?龙为什么要戏珠呢?

我们知道,珠,是水中的某些软体动物,在一定的外界条件刺激下,其贝壳内分泌并形成的圆形颗粒,因其有亮丽的光泽而被人们所喜爱,因而被称作珍珠。既然水中的动物能生出珠来,作为水族之长的龙,自然也要有珠而生了枣这该是龙珠神话产生的一个基本思路。

但是,事情好像还不是这么简单。龙是模糊集合起来的神物,集合的对象有鱼、鳄、蛇、猪、马、牛,以及雷电、云雾、虹霓等等。其中,鳄类和蛇类是卵生的。卵是圆形的,也可以说是颗粒状的,是比珍珠大得多的颗粒。那么,古人会不会把鳄卵蛇卵当作一种“珠”呢?回答是肯定的。古人能将鳄蛇作为主要的集合对象,对其卵自然不会忽略;对鳄和蛇来说,卵的意义是重大的,是生命之源,有卵便有鳄、有蛇,进而才有龙。因此,卵是完全可以以“珠”的身份进入龙的生活之中的。那么,龙珠就是龙卵;龙戏珠,实际上就是龙戏“卵”,是龙这个神物,对生命的呵护、爱抚和尊重。其中体现和表达的,是古人的一种“生命意识”,即对转承不息的生命现象的认识、理解和发挥。

民间吞珠化龙的传说为我们的看法提供了注脚:某少年割草(或打水)得一宝珠,此珠放到米缸涨米,放到钱柜生钱。某财主知道后,带人来抢珠。少年情急中将珠放到口里,却一不小心咽了下去。于是口渴求饮,缸水喝干了,又去喝河水、江水。喝着喝着,头上冒出了角,眼睛朝外凸,身子变长出鳞枣化为龙了。这样的传说广泛地流传于四川、浙江、广东等地,从中透示出“珠”的珍贵,以及珠和龙生命相依的关系。

太阳,是我们对“珠”的另一个理解。我们见到的一些龙戏珠图案,尤其是那些二龙戏珠图案,其珠多有火焰升腾,分明是一枚“火珠”或“火球”;下面是滔滔海水,可以理解为火球跃出海面。在人们的视野和观念中,堪称“火球”的,太阳可排在第一。那么,很显然,火球出海也就是太阳出海了。既然是太阳出海,为什么要龙来“戏”呢?这里要引入古人眼中的四方神: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龙则是代表东方的神物。这样看来,龙戏珠就有太阳崇拜的意思了,该是太阳崇拜和龙崇拜的交融。

龙分雌雄,这是二龙戏珠的图案比较多的原因。如果珠作卵解,就是父母双方共同呵护、爱抚他们的子女;如果珠作太阳解,就是雌雄二龙共迎旭日东升,让灿烂的阳光普照大地。再者,二龙对称,龙体弯长,珠形滚圆,在构图上也具有一种美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