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老年痴呆症”,还有哪些名字和患者群体并不相关的疾病?

近日 江苏扬州 一名35岁女子被家人送医检查,称其为英语老师,却在3天内忘记了所有单词,连自己是谁都不记得。考虑其为年轻女性,临床表现为快速进展性痴呆,医生立即对其进行脑部核磁共振等检查,经过脑脊液相关指标检测,临床初步诊断为自身免疫性脑炎导致的痴呆症。据了解,老年痴呆症也称‘认知症’,它是一种广义性疾病,包含许多类型,以老年患者居多,但年轻人也可能患病。认知症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症)、血管性痴呆、脑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传染性疾病等。

第1个回答  2023-09-23

容易与老年痴呆相混淆的疾病。老年痴呆类似病有很多,这些疾病在诊断中可能会与老年痴呆相混淆。因此在老年痴呆症治疗时,首先要做好老年痴呆症的诊断,只有确诊了老年痴呆症才能更好的治疗老年痴呆症。那么与老年痴呆症状相似的疾病有哪些呢?老年痴呆类似病主要有以下几种:

老年痴呆类似病一:抑郁症。

早期老年性痴呆可与抑郁症相似,如抑郁心境、对各种事物缺乏兴趣、记忆障碍、失眠易疲劳或无力等。迅速出现智力障碍,病程很少有进展或完全不进展,有明显的个人或家庭的抑郁病史,仔细检查记忆力比患者自己所诉说的要好得多,发病前有明显诱发因素等特征特征有助于诊断老年期抑郁症。

老年痴呆类似病二:额颞痴呆或Pick病。

早期出现人格改变、行为异常和言语障碍,典型者出现Kluver-Bucy综合征,空间定向及记忆保存良好。神经影像学显示额颞叶萎缩明显,而老年性痴呆表现为广泛脑萎缩。

老年痴呆类似病三:路易体痴呆。

以进行性痴呆并波动性认知功能障碍、反复发作的视幻觉和锥体外系功能障碍等为特征,不难与老年痴呆相鉴别。

老年痴呆类似病四:其他类型痴呆。

多梗死性痴呆以反复发生缺血性卒中事件后出现痴呆为特点;帕金森病痴呆早期先出现锥体外系运动障碍症状,多巴胺治疗有效,认知障碍晚期出现;Creutzfeldt-Jakob病除表现快速进展的痴呆外,晚期见肌阵挛和特征性三相波脑电图改变。

上面介绍的容易与老年痴呆相混淆的疾病,希望对患者的病情有所帮助,同时也希望对疾病的治疗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老年痴呆类似病很多,患者一定要注重诊断。另外提醒广大朋友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有效降低疾病的发生。

第2个回答  2023-09-23

疾病是人类社会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人们常常将某些疾病与特定的患者群体联系在一起。然而,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疾病的名字与患者群体并不相关。本文将揭示这些疾病的真相,为读者带来全新的视角。

破除成见

我们的第一站是破除旧有成见。人们通常认为只有老年人才会患有痴呆症,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除了老年痴呆症,还有许多疾病并不局限于特定的患者群体。这些疾病的存在值得我们深入探索。

名字与现实

接下来,我们将探究一些疾病的名字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正如人们常说的“名字不副实”,有些疾病的名称并不能真实地反映患者群体。例如,孕产妇痫症并不仅仅局限于孕妇,还可能发生在产后一段时间内。厌食症也被认为是女性青少年的疾病,但实际上,男性和成年人同样容易受到影响。

疾病的巧合

还有一些疾病看似与特定患者群体无关,但仍然存在某种关联。例如,贝尔症通常被称为“笑话病”,而事实上,这种疾病并不会使患者一直处于开心的状态。此外,幽闭恐惧症并不仅限于那些基因突变的人,任何人都有可能受到这种疾病的困扰。

超越刻板印象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超越刻板印象,探讨一些名字和患者群体并不相关的疾病。例如,肾结石并不只是中年男性的问题,很多女性和年轻人也会受到困扰。焦虑症和抑郁症也不仅仅是“心理”的问题,它们可以影响到任何年龄和性别的人群。

人类社会需要摒弃对特定患者群体的刻板印象,对疾病持有客观的态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疾病的本质,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帮助。

第3个回答  2023-09-23

1. 艾滋病:虽然艾滋病首先被认为是一种性传播疾病,但实际上艾滋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感染,包括输血、母婴传播和共用注射器等。因此,艾滋病患者并不仅仅是性活跃的人群,也有可能是无辜感染的儿童、输血受害者或者吸毒者。

2. 白血病:白血病是一种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尽管儿童是白血病的高风险人群,但成年人同样也可能患上白血病。事实上,成年人中的白血病患者比例也很高。

3. 糖尿病:虽然老年人更容易患上2型糖尿病,但也有很多年轻人患上这种疾病。生活习惯、遗传因素、体重等都是导致糖尿病的风险因素,因此,年轻人也容易受到糖尿病的影响。

4. 麻风病:麻风病也被称为麻风病,是一种由麻风菌引起的感染病。尽管麻风病在过去常常与社会边缘化和病态关联,但实际上,麻风病可以影响任何人,不论年龄、种族或社会地位。

这些疾病与患者群体无关的原因在于,它们可以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基因、环境、生活方式等。虽然一些疾病在特定人群中更为普遍,但任何人都有可能患上这些疾病。这也强调了健康行为和预防措施的重要性,不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应该关注和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

第4个回答  2023-09-23
除了老年痴呆症,还有许多与患者群体并不相关的疾病。以下是一些例子:

1. 儿童疾病:许多儿童疾病与老年人无关,如先天性心脏病、唐氏综合征、儿童白血病等。这些疾病主要影响儿童和青少年,其发病原因与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遗传因素无关。

2. 自身免疫疾病:自身免疫疾病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等,它们是由免疫系统失调导致的疾病。这些疾病可以影响任何年龄段的人,与老年人群体并无直接关联。

3. 癌症:癌症是一类不同类型的疾病,可以在任何年龄段发生。虽然年龄是许多癌症的风险因素之一,但并不是所有癌症都与老年人相关。例如,儿童白血病、乳腺癌和肺癌等都可以在不同年龄段发生。

4. 先天畸形:许多先天性畸形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发生的,与年龄无关。例如唇腭裂、先天性心脏病等都可以在婴儿和儿童时期被诊断出来。

5. 精神障碍:精神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可以影响任何年龄段的人,包括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这些障碍与个体的心理和情绪状态、遗传因素等有关,与老年人无直接联系。

6. 其他慢性疾病:还有一些常见的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哮喘等,它们可以在任何年龄段出现,与老年人无直接关联。这些疾病主要与生活方式、遗传和环境因素等有关。

尽管老年痴呆症是一个常见的老年人疾病,但并不是所有与患者群体无关的疾病都与老年人有关。各种疾病可以在任何年龄段出现,其发病原因和风险因素可能与年龄无关。对于患者和医生而言,了解不同类型的疾病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第5个回答  2023-09-23

生活中,人们普遍更能原谅自己身体的疾病,而不愿承认自己大脑或心理的疾病,因为这往往伴随着一种耻辱感。

比如近期引起热议的抑郁症,患者常常被认为脆弱、矫情,因此羞于向外界求助,从而造成更大的危害。

与抑郁症一样,有许多疾病长期被污名化,遭受各种偏见,比如精神分裂者患者被人称为疯子,阅读障碍症患者常常被视为智障、笨蛋,而阿尔茨海默症的另一个名称是老年痴呆。

这些包含贬义的称呼背后是人们对于疾病的无知。事实上,这些疾病真的有这么可怕吗?我们能不能拥有一种与疾病相处的更好的方式呢?

在《生死之间》这本书中,作者偶尔治愈团队为我们揭开了这些疾病不为人知的一面,打破人们对它们的误解与偏见。

01 阅读障碍症:“笨小孩”也可以是天才

知乎上,有人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中国很少听说阅读障碍?”

有人回答说:“因为他们直接被当作‘智障’对待,没分这么细。”也有人说:“在中国,我们把各种障碍症统称为‘笨’。”

从专业的角度看,发展性阅读障碍症大多表现为认字与记字困难重重。刚学过的字马上忘记,难以理解所读文字,常伴有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等症状。

疾病的产生与多个基因有关,其发病既有遗传的原因,也有环境的原因。一位社区精神科医生说:“阅读障碍是最被忽视的儿童心理问题之一”

对于阅读障碍的发生率,中国并没有官方公布的数据,只有学术论文中的抽样调查:北京学龄儿童的调查显示,发病率大约在5%~8%之间,按每个班级30人算,平均每班有两人以上。

这两个孩子极有可能就是小时候班里被安排坐到教室最后一排的学生,他们身上普遍的标签是“粗心”、“不认真学习”“脑子不好”“天生不是学习的料”……这成为许多孩子童年的梦魇。

但事实上,许多名人都是受困于阅读障碍,比如乔布斯、爱因斯坦、达·芬奇等人,在美国耶鲁大学的阅读障碍与创造性中心的网站上,列出了一大批曾受困于阅读障碍的在世名人,这其中包括许多的艺术家、医生、科学家。

阅读障碍者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大脑,在导致阅读障碍的同时,其实也蕴藏着独一无二的优势。

如果早期干预得当,能够帮助他们顺利渡过小学阶段,等他们上中学、大学,找到自己的诀窍对付这个问题,他们的天赋就可以发挥作用了。

在欧美国家,阅读障碍是个全民熟知的概念,他们对于阅读障碍的早期识别与干预深入人心。保护这些阅读障碍的孩子,帮助他们体会阅读的乐趣早已被写进法律。根据法规,有阅读障碍的孩子可以享受免费和无偏见的测评,以及免费的特殊教育服务。这其中包括:一个专业医生的定期指导,考试时比正常孩子拥有更长的考试时间。整个社会氛围是关注,而不是嘲笑、放弃。

然后在中国,只有很少的干预机构,几乎没有规范的干预方法,家长对此的态度也很矛盾,一方面,他们渴望有办法帮他们改变现状;另一方面,又不希望孩子被贴上阅读障碍的标签。

这导致大多数的“笨小孩”被家长和老师放弃了,他们或许在勉强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一生都不会再和读写有任何联系。

02 阿尔茨海默症:“痴呆”并不是一件耻辱的事情

阿尔茨海默症有着一个广为人知但并不友好的名字—老年痴呆症。医学界一直试图扭转这个不友好的称谓,恢复它原本的学名,但收获寥寥。

智力退化,尊严跌到谷底。这种疾病缓慢而痛苦地带走一个人的认知、思考和行动能力,患者无法正常说话、吃饭、找到回家的路。

关于阿尔兹海默病,太多的误解依然存在。人们一次次提起它,只是将它作为人体衰老的自然现象。更遗憾的是,它常常与“痴傻”“疯癫”这样带有耻感的词汇联系在一起。

中国社会对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救助,一端是家庭,一端是医院,中间地带却很薄弱。在阿尔茨海默病恶化的整个周期中,非药物干预这个中间地带最能发挥作用,关系着患者能在多大程度维持有尊严的生活。

上海尽美长者服务中心经常上门为阿尔茨海默症家庭提供照护服务,但总干事顾春玲发现,寻找到这些家庭非常困难,因为疾病带来的耻感,患者家庭往往会隐瞒病情,社区更是缺乏数据。“你看不到他们,他们把自己藏起来了。”

在《老年痴呆患者的照护问题研究》中,一项针对五省市、6071名老年居民的问卷调查发现, 老年痴呆未诊断水平高达93.98%。轻度痴呆症患者的就诊率为14%,重度痴呆症患者的就诊率仅为34%。由于缺乏有关痴呆症的知识,人们通常认为痴呆症不是病,而是理所当然地认为,人老了,糊涂是正常的。

认知症是对痴呆症的友好称谓,阿尔茨海默病是认知症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洪立是国内认知症照护领域的专家,洪立是国内认知症照护领域的专家,经常在一线工作,深感中国认知症照护资源的不足。近年来,虽然专业服务能力有所好转,但整体情况并不乐观。

她将中国的认知症照护总结为三个服务模式:监狱模式,限制老人的活动空间,封闭在一个区域里,少有外出活动的机会,处于一种隔离的状态;医院模式,从原来的医疗护理模式发展而来,关注大脑缺损和身体机能,但忽视心理需求;宾馆模式,豪华的设施,巨大的公共空间,宾馆式的服务,老人却没有归属感。“我们想要的其实是像家一样的照护模式。在你的家里你拥有自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以交朋友。”

但照护文化的改变需要时间,一切改变的前提是观念的改变。

03 精神分裂症:“疯子”也可以拥有正常的生活

18世纪末,疯狂被确定为一种精神疾病。

从医学研究的角度看,生物学的因素在所有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因素中占的比例是70%,性格、家庭、心理状态占的比例不大。

在中国,无论社区还是家庭都还没有强大到知道应该怎么应对精神病人。人们是以一种更技术化的方法来应对各种状况,如果你“发病”了,那你就吃药或待在医院。

病人不掌握自主权,权力在监护人手里,所有亲密关系都需要再经历一次检验。

一位精神科医生提起了很久以前的“解锁”行动,为了防止病人“滋事”或者仅仅是为了掩盖“家丑”,家人把病人锁在房间,甚至笼子里,这些病人往往终生被铁链锁在笼子里。

北京一家精神卫生防治院曾对住院患者进行调查,其中一半的人是符合出院条件的。医院召开家属座谈会却发现,家属全都坚决反对患者出院。

那些在医院一待就是5年、10年、20年的病人,在人生的大多数时候,没有选择余地地被遗弃了。

事实上,精神分裂症患者可以完成自救,甚至拥有较为正常的生活。

美国南加州大学古尔德法学院的教授,同时也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艾琳·R.萨克斯,可能是为数不多的成功的自救者。

她的大半生都在和精神分裂症进行搏斗,但这并不妨碍她同样可以拥有自己想要的人生。除了是一个关注精神病人权利的法学教授以外,萨克斯还是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院精神病学兼职教授。她还有一个爱她的丈夫(曾经她以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丈夫说,她身上的一些品质,包括聪慧、热情,远远超过了她的精神疾病。虽然为了获得这些,萨克斯经历了漫长又痛苦的和自己的战争。

即便到现在,萨克斯也仍然面临不定期陷入疯狂状态的问题,但最重要的是她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生活。

萨克斯教授在患病之初有过一个朴素的愿望,“假如我真的要成为一个精神病病人的话,至少这是我自己的选择,并非他人的选择”。

04 神经衰弱:一个拥有中国特色的“精神疾病”

这可能是中国名声最好的一种精神疾病,哪怕是在精神疾病患者被骂作“疯子”“神经病”的年代,这种极具中国特色的精神疾病都非常被人乐于接受,甚至很多人不吝于给自己贴上这样一个标签——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本是西方的舶来品。作为一个医学诊断,神经衰弱首先出现在美国,神经学家彼尔德在1868年把它定义为一种慢性的、功能性的神经系统疾病。

这个疾病诊断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都流行于欧美,彼尔德曾一口气列出50多个症状:头疼、耳鸣、失眠、烦躁、厌食、腹胀、精疲力竭、注意力不集中……

然而,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起,美国精神医学家就开始一直在争论神经衰弱是不是一个笼统的疾病种类。各种症状不加区分地使用,让很多精神科医生批评神经衰弱被当成了一个“垃圾桶”。

1980年,《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里,取消了神经衰弱的临床诊断,由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诊断覆盖,医生认为后者的分辨性更好,无论是从诊断的精确性,还是后续治疗的针对性,后者都更有效。

同一年,哈佛医学院与人类学院教授凯博文访华,他是1949 年以来第一个到中国大陆研究精神医学的西方学者。神经衰弱当时在中国非常盛行,在精神疾病的门诊中,一度有1/3,有的地方甚至高达80%的病人被诊断为神经衰弱,凯博文目睹了中国精神科医生在门诊里每天接诊几十个病人的忙碌景象。

在与每个病人都访谈几个小时,并完整记录了100个神经衰弱病人的疾病症状、患病过程、行为等信息后,凯博文采用美国精神病学的诊断标准逐个进行诊断。他发现,如果使用美国的精神疾病诊断标准,在93个被诊断为临床抑郁症的个案里,有87人符合重度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更重要的是,绝大多数患者在经过抗抑郁治疗后,抑郁症状都得到了缓解。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精神病在中国文化中带有很深的耻辱烙印。它不只影响患者本人,还将耻辱带给整个家族。一旦被贴上这类疾病标签,不但可能累及子女的婚嫁,还威胁家族的社会名声和地位。

神经衰弱作为一种公认合理的跟生理相关的疾病,被当成了避风港。人们为身体和精神上的不适,找到了理由,如此得以避免被贴上抑郁等严重精神病的标签。

凯博文在中国的研究,对中国精神科医生的冲击巨大。湘雅第二附属医院的教授张亚林后来在公开课上向学生讲述这段历史时说:

“包括我的导师,当中国第一批精神科医师的代表团走出国门出访美国,他们提起这个概念,美国医生也不明白神经衰弱是什么意思。”

凯博文的学生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徐一峰曾说:“中国人找不到病因就爱称是神经衰弱,但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病,国外早就不说了。”

结语:

对于疾病的误解往往会给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造成更大的伤害,而偏见来源于无知,尤其当涉及大脑的疾病比其他器官疾病更复杂时,人们需要更多的医学普及。

在《生死之间》这本书中,丁香医生旗下医疗健康非虚构报道团队偶尔治愈恪守专业,用权威的数据与调查揭示疾病不为人知的一面,展现疾病背后一个个鲜活的人性故事。

了解疾病,才能更好的战胜疾病,抛开偏见,才能更好的与疾病和谐共处。

本文整理自《生死之间——当我们与疾病和死亡狭路相逢》,版权归作者及本书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作品出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