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三度” 为每个孩子点亮心灵的明灯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2-09
核心提示

不论烈日炎炎还是狂风暴雨,每天上学、放学总能看到渝西中学教师守候在校外的路口。日复一日,任劳任怨,让出行的学生觉得安全。

“教育就是做好这样一点一滴的小事。”在校长唐明春看来,教育是一群内心温暖的人从事的事业。办有温度的教育,让学生人格不断升华;办有亮度的教育,让每个学生个性张扬;办有高度的教育,为学生思考一辈子的事,为他们的终生发展奠基。

文化活动的高度

经典中寻找文化之根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国学经典不仅是悠久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是国人立身处世之本和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如何对中学生进行及时、全面、系统和有效的传统文化教育?

清晨,走进渝西中学,总能听到朗朗诵读声,这是老师们带领同学学习国学经典,人人熟知、熟记。班级里,师生针对国学内容或是演讲比赛,或是创编快板、相声……在这里,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多种多样,学校精心设计国学教育内容,力图在每一项活动中体现国学教育思想,给学生以启迪,帮助学生找到民族文化的根,获得国家、民族的认同感。这契合了新版《中小学生守则》热爱祖国的要求。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周易·易象》)。意思是说:见到美好的人和事就要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要马上改正……”4月的一天,高二年级张伟同学站在庄严的国旗下,面对现场上千名同学侃侃而谈,分享自己学习国学经典的感悟。类似的国学经典演讲活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都会进行。

高二(9)班班主任古瑜老师习惯运用每节课前5分钟,为同学们解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等美文名作,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的言行。班里有位同学以前在父母面前动辄发脾气。学了国学经典后,孩子如今特别注重礼仪,在外面遇到老师、长辈总会主动问好,平时帮老师搜集作业,总会双手恭恭敬敬递上。

重言传更重身教,美好的品行不一定那么“高大上”,而是寓于日常点滴,感染学生心灵。

王嘉浩同学因为妈妈患病去世一度变得沉默寡言,成绩下滑。班主任陈敏主动关心照顾,教他做饭洗衣、收拾家务等,帮助他自信自立。老师的爱,王嘉浩记在心上,特意在去年母亲节的时候,将老师请到家里,送上一份特殊礼物——自己炒的回锅肉,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

除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学校每学年坚持开展艺术节、读书节、篮球比赛等主题活动以及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目前有街舞社、文学社、魔方社、动漫社等十几个社团,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多渠道、全方位的平台。

教育细节的温度

弯腰弯出育人新天地

“孩子长大了,懂事了。”3月初,家长李勇激动地在微信圈晒出孩子弯腰忙家务,给父母剪指甲、洗脚的照片,立刻获赞无数。

“没有刻意的引导,没有专门的布置,这些行为都是孩子们自觉的行动。”当面对家长纷至沓来的短信、微信询问,并为学校工作点赞时,副校长蒋明说。

其实,这一切还得从今年学校广泛开展的“弯腰行动”上说起。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能经常弯一弯腰,我们将能看到一幅宽广美丽的新天地。弯弯腰,行个礼,尊重每一位师长,将弯出我们的尊师之道;弯弯腰,为父母分担家务,洗洗衣服,将弯出我们的孝长之风……”今年初,一封“弯腰行动”倡议书发到每位师生手中,迅即在全校师生引发文明行为的大讨论。

“弯腰行礼事小,尊重师长事大。”“看到父母每天为我们辛勤忙碌,我们弯弯腰,做点举手之劳的事情,不应该吗?”……班主任徐刘育所在班级同学对新版《守则》进行了认真地学习与讨论,提出应孝敬父母,主动分担家务,有的为家长洗脚,有的洗碗、洗衣服,于是出现了令家长感动的一幕。

“德育工作应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时代,尽量避免‘高大上’,坚持‘细小实’。减少空洞的说教,要落到实处,做好‘餐桌德育’:像爸爸妈妈在餐桌上与孩子交流般,真实、温暖而贴心。”唐明春说,“弯腰行动”要让师生明白,自身行为一个小小的改变,就会影响甚至改变周边的社会风气。

事实上,“弯腰行动”融入校园美化、孝敬长辈、扶助弱小、师德师风等众多主题。弯弯腰,学生们为学校“自愉亭”设计绿化方案,利用校园各个角落,妆点盆栽植物,想方设法对环境进行美化;弯弯腰,高年级的学生主动行动起来,在生活、学习上帮助低年级的学生。

还有更多干部、教师弯下腰,仔细倾听学生声音,关爱学生成长。

“哇,太有爱了。”去年元宵节,唐明春和校党委书记王鸿宾专门赶到高三年级教室,为学生盛上学校特意为他们准备的一碗碗热气腾腾的汤圆,让学生感动不已;高考临近,校领导还专门慰问重病的高三学生,找他谈心,为该学生减压;每逢节假日,为了让不能回家的学生能有家的感觉,学校组织学生走进三峡博物馆、自然博物馆,既让他们增长知识,也让他们感受到关爱。……

特色发展的亮度

多元化健全人格塑造品质

如果说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品德修养受益于传统文化的滋养,受益于日常行为的规范,那么具有渝西特色的科技、艺术、体育等教育,同样促进学生优秀品质的养成。

“特色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获得多少奖项,而在于以此为载体,熔炼学生坚韧不拔的品格、团结协作的精神,这会让学生受益终生。”唐明春说。

渝西中学科技特色享誉区内外,快乐中成长的故事屡见不鲜。学生汪崇鑫则思考设计一种可以根据PM2.5变化实现自动开关房间窗户的“神器”。刚开始,小汪屡试屡败,有些气馁,后来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调整心态,总结方法最终完成这项小发明,并因此获得“区长提名奖”。这样的经历对他而言无疑是一笔人生财富。

在今年第十四届艺术文化节上,20余个精心策划的节目里,演绎着师生们的热血梦想和多彩个性,相声、歌唱、画作、舞蹈、乐器……几乎无死角覆盖了学生的兴趣范畴。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在奔跑的道路上,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多元发展的空间。”唐明春认为,学校的特色教育,尊重学生个性成长,通过文化凝练、自主管理、社团活动、体验式活动、大型文艺活动等多种方式,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力。

“在活动中涌现出的科技之星、艺术之星、篮球之星等,我们还会在班级文化墙集中展示,并在全校表彰,让他们成为同学们竞相追捧的校园明星。”副校长刘长春说。

“比起以前盲目追捧日韩的明星,现在我更喜欢学校的明星。”初二(1)班一名学生说。校园之星也让同学们明白,明星并不神秘,只有依靠自身的努力才会得到同学尊重。

学校特色发展,不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更让团结友爱、拼搏协作的精神逐渐内化于心。“渝西中学出来的孩子有韧劲,有拼劲,后劲十足。”不少毕业生家长感言。特色为径,渝西中学正引领着孩子们在有温度、有亮度、有高度的“三度”教育中铿锵前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