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过程有哪些规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3
问题一:论述德育四大规律,并举例说明 德育过程的四大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1.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2.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惰、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1.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
2.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
3.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1.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1.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

问题二:简述德育过程有哪些规律可以遵循 (1)方向性原则。   方向性原则是社会主义学校德育的根本原则,它要求学校德育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这个原则是由社会主义学校德育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我们要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学校要培养“四有”、“两热爱”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必须坚持方向性原则。   (2)知行统一的原则。   知行统一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言行一致的人。   (3)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原则。   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依靠和发扬学生积极向上的一面,限制和克服学生消极落后的一面,长善救失、因势利导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优点和缺点、先进和落后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就是这种矛盾斗争转化的结果。德育的规律决定了发扬优点与克服缺点必须同时进行。   (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把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学生个人的尊重、信任和爱护结合起来,使教师的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严格要求是指教育者按照党和国家规定的标准,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和教育。尊重学生就是热爱学生,是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护和关怀。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他们的自尊心,相信他们的能力。   (5)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培养学生集体的过程中,通过集体的形成教育每个学生,又通过每个学生的进步促进集体的巩固和发展,把培养集体与针对不同学生特点因材施教统一起来。要培养坚强的集体,就要依靠集体,培养、教育和健全学生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关心集体,自觉地为实现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而严格要求自己。通过集体建立全班的规章制度,培养良好的班风,以影响集体的每一个成员。教师要把集体当作教育的主体,先向集体提出要求。引导学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自由与纪律的关系、民主与集中的关系。通过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学会处理各种关系。要加强个别教育,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6)正面教育和积极引导相结合的原则。   正面教育和积极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要向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思想认识入手,启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进步。贯彻正面教育和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应做到以下几点: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积极因素,及时教育指导。   在德育中要摆事实,讲道德,要以理服人。   培养典型,树立榜样。   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7)教育与学生年龄特征相一致的原则。   教育与学生年龄相一致的原则是指为了达到德育的预期效果,教育者应使教育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等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相适应,使每个学生品德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中小学生的发展大致经历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这几个阶段。每一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都各有特点,教育者必须研究掌握这些特点,特别要掌握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等方面的特点,从而使德育要求、内容和方法在保持系统性的同时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才能使德育取得较好的效果。   (8)教育影响连续性和一致性的原则。   教育影响连续性和一致性的......>>

问题三:德育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于教学过程中的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本质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稳定性、必然性.教学规律是制订教学原则,选择和运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科学依据.主要包括四条规律.
1、简捷律.教学必须以间接知识为主,使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简捷地获得较完全的知识.使学生避免重复前人的错误和曲折,最有效地掌握知识,在新的起点上继续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攀登新的科学高峰.
2、育人律.在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着对学生思想方面的教育和影响.所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也就是说在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总是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立场观点、意志性格、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一定的影响,使学生受到一定的品德和思想教育.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思想品质,言谈举止,无不对学生发生感染,薰陶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无法估量的.因此,教师应严谨治学,为人师表.
3、发展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使学生在智力、体力、审病美能力、劳动能力以及情感、意志、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学生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是辩证统一的,单纯抓
知识的传授或只重能力发展都是片面的.(不要象有些人说的,课改了,注重能力的培养,要淡化知识的传授.)智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的.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无必备的知识,智力、能力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是,知识多,并不意味着能力强,其转化为能力需要实践的锻炼等条件.
4、二主律.在教和学的统一活动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去认识和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主导是对主体的导,而主体却是主导下的主体.
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指引学生学习的方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做好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从这个角度上讲,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客体.另一方面,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教师的主导过程不是直接实现的,必须变“教的目的”为“学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此,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教育教学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从这个角度上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职责就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可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地位.只有承认两者的辩证关系,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1)敢于主导.教师要敢于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认真备课,创造性地上好课,并在教学时提出明确的教学目的、任务,组织好课堂纪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2)要善于主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识到,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主要靠教师启发引导,靠教师的教学艺术及教学机智.一方面要发扬民主,和学生交朋友,做到教学相长.一方面,教师应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学习,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广泛想象,真正做到主动地学习.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于教学过程中的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本质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稳定性、必然性.教学规律是制订教学原则,选择和运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科学依据.主要包括四条规律.
1、简捷律.教学必须以间接知识为主,使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简捷地获得较完全的知识.使学生避免重复前人的错误和曲折,最有效地掌握知识,在新的起点上继续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攀登新的科学高峰.
2、育人......>>

问题四:德育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德育过程好似初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问题五: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施加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实践,从而使其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过程。

问题六:德育过程的德育过程的规律 ①学生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②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③学生思想矛盾内部转化规律④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