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是人格“精进”的道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6

工作更重要的目的是,

磨练人的心志,塑造人的灵魂。

在现代社会中,有一种明显的倾向在滋长,

那就是不喜欢工作,恐惧劳动。

如果问,

我们为什么而工作?

劳动是为了什么?

或许大多数人都会回答:

工作是为了获得生活的食粮,

劳动是“必要之恶”,

工作时间应尽量缩短,

工作报酬应尽量增加。

但是稻盛和夫认为,

在这一理由之外,

工作更重要的目的是,

磨练人的心志,塑造人的灵魂。

稻盛和夫,日本“经营四圣”之一,

被誉为"当代松下幸之助"。

季羡林说:“根据我七八十年来的观察,既是企业家又是哲学家,一身而二人的人,简直如凤毛麟角,有之自稻盛和夫先生始。”

张瑞敏说:“稻盛和夫是我最尊敬的企业家,他的著作让我很受启发。”

马云也说过:“我把做企业,从当作一种乐趣,到做成事业,再把它当成做人一样。这一路上,我学到了很多。我对稻盛先生的思想、哲学、观点尤为赞赏。”

1932年,稻盛和夫出生于日本鹿儿岛,

毕业于鹿儿岛大学工业部。

大学毕业后,

他在京都松风工业就职。

这是一家制造绝缘瓷瓶的企业,

当时公司已经走到了濒临倒闭的边缘。

入公司还不到一年,同期加入公司的大学生就相继辞职了,

最后只剩稻盛和夫一个人留在了这家破败的公司。

被逼到这一步,他反而清醒了。

他决定:先埋头工作,把心思都集中到自己当前的本职工作中来,聚精会神,全力以赴。

从此以后,稻盛和夫工作的认真程度,真的可以用“极度”二字来形容。

在这家公司里,他的任务是研究最尖端的新型陶瓷材料。

他把锅碗瓢盆都搬进了实验室,睡在那里,昼夜不分,连一日三餐也顾不上吃,全身心地投入了研究工作。

这种“极度认真”的工作状态,从旁人看来,真有一种悲壮的色彩。

在这样拼命努力的过程中,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

大学时他的专业是有机化学,只在毕业前为了求职,突击学了一点无机化学。

可是当时,在他还是一个不到25岁的毛头小伙子的时候,企业也没有什么像样的试验设备,结果居然成功合成“镁橄榄石”这一新材料,而当时世界上只有美国的通用电气一家具有这项技术。

稻盛和夫也因此成为无机化学领域崭露头角的新星。

从此以后,不知不觉中,他的人生步入了良性循环。

27岁时他创办了京都陶瓷株式会社,

52岁时他创办了KDDI,

这两家公司又都在他的有生之年进入世界500强,

两大事业皆以惊人的力道成长。

作为一个科学家,稻盛和夫却用“神的启示”来形容自己的成功。

有一次,稻盛和夫接到一个来自松下的订单,要求用镁橄榄石制作“U字形绝缘体”。

开发中最棘手的问题是原材料“镁橄榄石”粉末如何成型。

这种粉末非常松脆,无法成型。

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黏性”的问题,稻盛和夫每天思考、试验,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

有一天,稻盛和夫一边想着这个难解的“黏性”问题,一边走进实验室。

突然,被某个容器绊了一下,差点跌倒,下意识一看脚下,鞋上沾上了实验用的松香树脂。

“谁把松香搁在这个地方!”

正当他叫喊道,而就在那一瞬间:“就是它!”一个念头在脑海里闪过。

他立即开始实验,结果这么令人头痛的难题居然一下子就解决了。

此后,公司接到了松下的大量订单,最终起死回生。

稻盛和夫将那一瞬间称为“神的启示”。

后来遇到难题时,稻盛和夫都会对员工们说:

“要让神愿意伸手援助,

你就必须刻苦钻研,

全身心投入工作。

这样的话,不管面临多么困难的局面,

神一定会帮你,

事情一定能成功。”

京瓷创建不到10 年,IBM给京瓷下了一批精密陶瓷产品的订单。

但对产品的性能要求之高超乎常规,也远远超出了京瓷当时的技术水准。

京瓷历尽艰难,总算做出了样品,

但交到客户那里时,却全被判定为次品,

20万个产品悉数退回,损失惨重。

“努力已经达到极限了,实在无计可施了。”

公司内弥漫着无可奈何的气氛。

在生产现场,稻盛和夫见到泪流满面的一位年轻技术员。

看他那神情,稻盛和夫突然脱口而出:

“你向神祈祷了吗?”

听到这句话,年轻技术员吃了一惊。

但是,当稻盛和夫把这句话连续说了几遍后,

技术员终于说:

“我明白了。让我从头开始,再次努力试一试吧!”

此后,包括这位技术员在内的开发小组,

一次又一次克服了各种各样的技术难关,

最终做出了满足客户苛刻要求的、完美无缺的、高水平的产品。

“你向神祈祷了吗?” “神的启示”,

这不像一个工程师讲的话。

但在稻盛和夫看来,

在“尽人事”之后,

只有向神祈祷、让神灵保佑这一条路了。

但问题的关键是:

何谓“尽人事”?

尽人事,

是真的将身体里的力量全部用尽,

真的已经将自己的魂魄注入工作中,

并且坚持不懈地付出了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了。

只有抱着这样强烈的愿望,

使出浑身的力量,

这个时候“神”才会愿意现身,

才会向你伸出援手。

稻盛和夫时常强调的一句话是,

要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努力的重要性人尽皆知。

如果问:“你努力了吗?”

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回答:

“是的,我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这时,你或许已经感动自己,

或许感觉到自己能力的局限。

但是,稻盛和夫却当头棒喝:

“仅仅付出同普通人一样的努力,

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不管这样的努力持续多久,

这不过是做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只有付出非同寻常的“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才有可能取得骄人的成绩。

何为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呢?

用形象的说法比喻就是,

用百米赛的速度跑马拉松。

京瓷公司在创建后不久,

曾制作过用于冷却广播机器真空管的“水冷复式水管”。

这种水管尺寸大,结构非常复杂。

京瓷不具备制造这类产品的设备,

也没掌握相关的技术。

尽管如此,稻盛和夫还是把任务应承了下来。

因为尺寸很大,

要让产品整体均匀干燥极为困难。

稻盛和夫用了各种方法反复试验,

最后,他决定抱着水管睡觉。

他在炉窑附近温度适当的地方躺下,

把水管小心翼翼地抱在胸前,

整个通宵都慢慢转动着水管,

用这种方法干燥,同时防止水管变形。

正是这种让旁人看来心酸流泪的“认真”,

让他顺利地完成了“水冷复式水管”的制造任务。

而这种程度的努力,在他的创业历程中,每天都在上演。

最终使京瓷公司达到了创业时谁也不曾想到的极高境界。

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会使你在每天每日,

在拼命思索的过程中,

将强烈的愿望渗透到“潜意识”中。

这样一来,即使不特别留意,

在意想不到的场合,“潜意识”也会发动,给你启示。

而且这种启示往往触及事物的核心,使问题一下子得到解决。

而这正是稻盛和夫所说的“神的启示”。

“已经不行了”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开始,

这是稻盛和夫奉为真理的信念。

一次, 稻盛和夫应邀就如何进行研究开发的话题做演讲。

演讲结束答疑时,有人提问:“京瓷研究开发项目的成功率是多少?”

“京瓷凡是着手开发的研究项目都必须有百分之百的成功率!”

稻盛和夫这样回答。

在发出一片惊叹声之后,立即就有人质疑:

“你说这话令人难以置信,这是不可能的。”

然而,稻盛和夫说的是真话。

在京瓷公司里,研究开发一定要持续到成功为止。

稻盛和夫说:

“当项目遇上难以克服的困难,认为已经不行了的时候,

其实并不是终点,而是第二次开始的起点。

从这里出发,要以更坚强的意志、更炽烈的热情投入战斗。

不管碰到何种阻力,都要穷追不舍,坚持到底。”

这样才有可能变“危机”为“机会”,让“失败”转为“成功”。

从京瓷创业后的半个世纪里,

稻盛和夫充分利用新型陶瓷的特性,

从各种产业用陶瓷零部件到各种半导体电子封装零部件,

从太阳能发电系统到复印机、手机等,

向广泛的事业领域持续地发起挑战。

而且,后来又投入跨行业的通信事业,涉足宾馆事业等。

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稻盛和夫将之归因于,

“每天不断进行创造性的工作”的功劳。

每天,哪怕很少一点,

也要在“创造性的工作”上下功夫。

即使一天的进步微不足道,

但若经过十年的积累,

就一定可以孕育巨大的变化。

比如说,“扫地”这件小事。

如果到昨天为止,总是用扫帚从右到左扫。

那么,今天从四周向中间扫扫试试会怎样呢?

或者,光用扫帚打扫不干净,用拖把试试怎样?

用拖把效果不好,向上司建议,花点钱买台吸尘器如何?

再进一步,自己改良一下吸尘器,让它扫地又快又干净,如何?

就这样,扫地这么一件小事,只要开动脑筋,

就可以想出许多又快又好的办法。

这样天天钻研创新,积累一年,就成了扫地专家。

整幢大楼的清扫工作可能就会委托你负责。

再后来,就可以干脆成立清扫大楼的专业公司。

一切亦非不可能。

一位修建神社的木匠师傅,

曾说过一句让稻盛和夫大为感动的话:

“树木里宿着生命。工作时必须倾听这生命发出的呼声,

在使用千年树龄的木料时,

我们工作的精湛必须经得起千年日月的考验。”

稻盛和夫即是像这位木工师傅一样,

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一门职业,

埋头苦干,孜孜不倦。

释迦牟尼提倡的进入悟境的六项修行——六波罗蜜,

包括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

精进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而其中的所谓精进波罗蜜就是

不懈怠,努力提升心志,向善向上。

提升心志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有的僧人经历长期严格的修行,也未必能做到。

但稻盛和夫认为,

在工作中却隐藏着可以达到这一目的的巨大力量。

只有通过长时间不懈的工作,

磨砺了心志,

才会具备厚重的人格,

在生活中沉稳而不摇摆。

许多优秀的工匠,只要专心磨炼技能,

制造出赏心悦目的产品,

他们就会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和充实。

因为他们认为 劳动是既能磨炼技能,又能磨炼心志的修行,

他们把劳动看作自我实现、完善人格的"精进"的道场。

可以说,多数日本人都曾经抱有这种有深度的、正确的劳动观和人生观。

这或许也是日本的“匠人精神”的源头。

而稻盛和夫把这接近遗失的精神,

又重拾起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