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心理学的妈妈都很了不起》:用对赞扬,孩子的成绩蹭蹭往上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30
作为父母,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打击教育、贬低教育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于是乎,家长们都转为使劲儿夸,希望以此来激励孩子。原本家长的初衷是好的,可结果却往往有时不尽人意。

事实上,“赞扬能让人做得更好,但同时也有可能毁掉对方”。这个观点,是我最近在看的一本书——《懂心理学的妈妈都很了不起》里提到的。

这是一本写给妈妈们的问题指南。作为妈妈,只有懂心理学,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只有理清亲密关系中冲突的本质,才能了解自己内心焦虑、恐惧的根源。

这本书从亲子关系、夫妻关系、自我关系三个方面入手,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典型事例,分析了妈妈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棘手和关切的问题,提出妈妈们的苦恼应该从“与谁的关系”的角度去切入,只要聚焦于“关系”,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这本书适合每一个想要收获幸福的妈妈。

而这本书的作者,是韩国著名的心理咨询师姜弦植,他曾出版过多本亲子关系的心理学畅销书,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媒体进行了很多心理学相关的采访和报道活动,举行过很多大众心理演讲,有着丰富的临床心理咨询经验。他将自己在演讲时妈妈们咨询过的问题归纳总结成本书,目的就是彻底解决妈妈们的苦恼和疑问。相信身为妈妈的你看完这本书,一定会有所收获。

下面,我将分享我在阅读本书时最为触动我的一点。

正如文首提到的,作者在提到赞扬时,指出有时赞扬可能会起反作用。我们习惯性以为,赞扬会人对方更有动力去积极行事,但其实不然,赞扬有时会让人表现得更差,事与愿违。

大多数时候,赞扬就意味着比较,它是相对于同一时间和空间内其他小伙伴或周围的人而言的。比如,有时称赞孩子表现好时,我们会说:“你是最棒(快)的,你比其他的小朋友要棒多了…”,这种时候,我们其实是在拿孩子和其他的小朋友比较。

而这种赞扬,会让孩子觉得“我必须要超越他人”,才能得到夸奖。如果孩子很想得到这种夸奖,或者说想得到父母的认可,就会陷入“我必须要更努力,要表现的得更好”的焦虑中。那这种由于评价而产生的焦虑就会影响孩子,让孩子无法集中注意力做好一件事。

慢慢地,这种赞扬会变成一种负担,影响孩子的执行力,让孩子变得消极。

我们之所以会做一件事,一定是出于某种动机的。比如,一个学生,他好好学习,一方面可能是出于他想学习,他喜欢学习,而另一方面,则是想要取得好成绩,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

在这里,“为了热爱而学习”属于内部动机,“为了得到表扬而学习”属于外部动机。而如果一个学生他的内部动机不够强烈,而仅仅为了外部动机而学习时,可能短期内赞扬会让他更努力的学习,但这种状况并不会持久。

赞扬一旦成了行动的原因,那么当没人赞扬时,做事的兴趣和热情就会骤降,行动就失去了动机,即赞扬损害了内部动机。

当我们赞扬一个人的某种行为时,往往只会赞扬我们所看到的结果。这样一来,就可能导致孩子为了得到大人的赞扬而说谎、欺骗朋友的情况发生。

孩子可能会制造出大人所期望的结果的表象,赞扬会让他们觉得只要结果是好的就行,于是乎他们撒谎、舞弊,这种结果就与原本赞扬所期望的效果相悖了。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童年的一段经历,那是父亲在得知他考试成绩后的意外反应,父亲的话影响了作者一生。书中父亲的做法值得所有家长学习。

那是上小学后第一次拿成绩通知单的日子,作者忐忑地拿着有排名和等级的通知单给妈妈,妈妈却没有任何反应。这让他更加害怕,原本他想通过妈妈的反应来预测爸爸的反应,但结果不如他愿。

当爸爸看到成绩,问了一句话“弦植啊,这一学期,你尽力了吗?”。这句话让作者意外,也让他学会了反思。这句话伴随了他一生,这个问题被他内化了,之后他时常问自己尽力了吗。

这件事让作者明白,重要的不是成绩、结果或者他人的认可和评价,而是有没有尽力。

赞扬结果,往往寄托的是希望做到最好的期望,而赞扬过程则关乎是否尽全力。

当拿到孩子的成绩单时,问“尽力了吗?做的很好”而不是“拿第一了,拔尖儿了,做的好”;当孩子某种能力超群时,说“真努力了啊,为你骄傲”而不是“能力超群啊,好棒”...

赞扬过程,是在肯定对方的付出,而赞扬结果,往往会给人一种“你只在乎结果”的误解,无形中给对方压力。

赞扬,往往是基于某种期望的结果之上的,是有条件的爱。而比赞扬更能给人力量的,恰恰是激励。

激励,是帮助孩子唤醒原本就存于内心的勇气,是鼓励孩子找到自己喜欢的事并按照自己喜欢的标准行事。

在书中,作者用鲸鱼很好地形容了这两者的不同。“赞扬让鲸鱼硬着头皮跳舞,但激励却鲸鱼选择权,让鲸鱼回归大海”。

激励,就是无条件的爱,是用爱默默守护,不管结果如何,我永远都在。而这种激励,则会给予孩子无穷的力量,在爱中成长的孩子,往往会有无懈可击的勇气和信心,这也是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爱。

除了以上提到的关于赞扬的心理学外,书中还有其他大量的关乎亲子、夫妻之间、自我的心理学问题,作者结合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的棘手问题,给出了合理化建议。可以说,一些常见的困扰和疑问,我们都能从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身为女人,我们既是妻子,也是母亲,但更是自己。怎么处理好亲子关系、夫妻关系,怎么跟自我相处,这些都是学问,而这本书一定会让你有所收获。

愿,身为女性的你,能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