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能力指向及培养策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4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获得信息的载体除了我们熟悉的连续性文本,如文学类、实用类、论述类外,还有图表、广告、目录、索引等多种形式的非连续性文本。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就首次提出了“非连续性文本”的说法,提出学生能够“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这标志着非连续性文本已经作为我国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出现在语文的教学课堂了。但由于我国高中语文教学在传统上是以连续性文本为主,加之教材中也缺乏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教学内容,所以,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基本处于“空白”的状态,更不用说形成了有效的教学策略。

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归根结底还是属于阅读的教学,只是在教学的内容上由传统的连续性文本,转向了相对于连续性文本而言的以文字说明、表、符号、单、图画等信息为单位,一种或几种信息组合而成,直观呈现信息内容的文本形式。教育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巢宗祺先生认为“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让学生学会阅读连续的文字材料之外,还要学会从多种形式、多种来源的材料中获取信息,综合加工,解决实际问题。”可见,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组成部分。结合非连续性文本的特性及教学内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有四个能力指向。

第一,新型的阅读方式。

由于非连续性文本不是以文句、段落组成篇章或者整本书,其向读者所提供的不是一个完整信息的单元阅读,阅读时一般不采用由左到右的直线型阅读方法。非连续性文本的构成比较复杂,因此,在阅读方式上也是新型的。例如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重要类型——各类图表的文本时,可以纵看、横看,整体看、局部看,或者根据实际阅读的要求,选择相应的阅读对象而完全无视与要求无关的文本内容。

例如2013年广州市二模测试中的第22题。

右面的图表是有关机构对某市不

同年龄段亚健康人群的调查。请根据图表,分别概括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三种亚健康类型发生率与年龄的关系。(6分)

(1)躯体亚健康:                    

(2)心理亚健康:                     

(3)社会适应亚健康:                  

要合理地完成题目,学生就必须认真弄清楚题目的各个要素:

(1)图表的内容是“对不同年龄段亚健康人群的调查”情况展示。

(2)“分别概括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三种亚健康类型发生率与年龄的关系”。

这是解题的明确指向。

[if !supportLists]l [endif]学生答案必须准确表示三种亚健康情况,在“发生率”与“年龄”之间存在的关系。

[if !supportLists]l [endif]学生必须运用“概括”性的语言进行答题。题目虽然没有字数上的要求,但既然是概括,就要表达得简明而准确。

(3)“请根据图表……”

学生的答案表述,必须根据图表的中柱状的情况进行概括。这就要求学生要认真观察图表,理顺三种亚健康在发生率与年龄之间存在的关系。学生先按“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社会适应亚健康”三个类型对柱状图进行观察,找出其在四个年龄段中的情况,看横、纵坐标之间的趋势,准确概括。

可见,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学生所运用的阅读方式不是传统的直线式阅读,而是带着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从表格当中的“多维(横、纵座标)”阅读中,获取不同的信息,进而表达文本所含有的意义。

【参考答案】

(1)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呈平稳上升的趋势。(年龄越大,发生率越高)

(2)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呈缓慢下降趋势。(年龄越大,发生率越低)

(3)中间(31—50岁)年龄段发生率略高,之前或之后的都相对较低。

一言概之,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不应该注重文本的用途,也不应该给文本套上惯用的标签去分析,而应该根据一定的阅读目的,找出各种不同非连续性文本在主体结构上相同之处,只有明白了文本的结构,读者才可以更好地认清不同文本的关系,进而获得阅读的成果。值得注意的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所运用的阅读方法,不在于朗读、默诵、速读等技能,而是敏锐的观察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二,获取、运用信息。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获取其中的信息,这是与非连续性文本特征相关的。首先,实用性。它是实实在在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与我们密切相关,例如一份产品的说明书,一个城市的地图,一本书的目录,一个航班的登机牌等,去阅读它们的目的大多数时候就是为了从中获取相关的信息,以企于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其二,直观性。表格和图表的运用,简洁明了,涵盖大量信息,在有限的空间中蕴含了丰富的信息。而这些直观的非连续性文本,很多情况下就是某些研究成果的呈现形式,其自身所带有的信息,就不言而喻了。三是具有逻辑性,非连续性文本通常是条分缕析,框架明显,结构鲜明,文本信息内部之间的关系,文本内容和实际问题的关系一目了然,特别是含有图、表的文本,将一些抽象的关系用具体的图例来描述,便于读者阅读理解其中的信息。以下面一道广州市模拟考试试题为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语句。

思捷陪导师到广州参加学术会议,准备从

广州火车站乘地铁前往广州东站。他们站在地

铁线路图前商量搭乘路线。

导师说:“这么多线路,怎么走才最便捷

呢?”

思捷说:“我想应该      ⑴      ”

导师说:“照你这么说,我们应该乘5号线

在珠江新城站转3号线吧。”

思捷说:“      ⑵      ”

导师说:“那你说说看。”

思捷说:“      ⑶      ”

导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广州地铁线路图

题目向我们展示的这幅地铁图示,就是生活真实的再现。我们要现实生活中,要乘座地铁准确的到达目的地,就必须要能从图示中获得相关的信息。这是生活的基本技能。另外,题目提供的一段文段要求我们填写相关空白处的内容,也是在解决一个模拟生活的问题。学生必须通过非线性的、结合图示与文段情景内容,进行全面的思考,才能得出合理的答案。学生结合“最便捷”的乘坐方法这一要求,通过阅读图画材料,得出若干个乘坐的方式,再选择出“最便捷”的一条进行回答。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最便捷”的标准,从图画的内容来看,应该定义为“换乘次数少”、“经过的站点少”。这是最直白的对“便捷”的理解,而不应该从“时间少”的角度进行思考,因为图画不能提供“时间”信息。

【参考答案】   

(1)选转乘次数和经过站点最少的线路。

(2)这样走有点远,还有一条线路,您看怎么样?

(3)坐5号线在杨箕站转1号线,只要8个站就到了。

第三,重组信息意义。

非连续性文本特别强调对信息的重新组合。根据图式阅读发展理论,图示的意义在读者的脑海里,取决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大脑中图式知识的启动。亦即是说,对同样的一个画面,不同的人会得到不同的信息归纳。

例如:同样是面对中国文字演变的表格,不同的读者会重组出不同的阅读意义:

①汉字演变具有象形程度逐步减弱、字形由繁到简的特点。

②从“鱼”“马”等字来看,小篆以及之前的汉字与图画相关,象形性强,笔画繁复。

③字形逐步简化的现象,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

④汉字的简化,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不同的读者,依据自身不同的认知水平,可以对同一文本重组出不同的阅读结果。而这与“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连续性文本阅读的阅读结果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我们认识到,当多则材料呈现在读者面前时,读者会从“非连续性文本”的不同意义上探索文字表面之后的内涵。同时能够启动图式知识进行预测、推断、整合,进而从整体上理解文本。连续性文本阅读在于对文本的再创造,在读者头脑中产生文本的二次创造和新的阅读体验,而不单单是被作者的行文所“说服”和牵引。而非连续性文本的主体性则在于对文本信息的提取和把握,从而内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点,虽然都与阅读者的主体性相关,但一个是对文本的创造,一个是对文本信息的因人而异的重组。

第四,对信息的评价反思。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目的不在于评价文本的思想内涵、表现形式和写作风格,而是从客观的角度得出一个有意义的定论。例如通过阅读用水量的图表,得到用水总量的信息。读者可以从这个信息当中,获得对生活用水这一活动结果的反思。用水量太大,说明在节水方面做得不够,或是缺乏节水意识等。

又如,阅读下面一则调查表格。

高考作文评分控制组对影响高三学生作文的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项目名称具体内容所占比例

语言表达句子,词汇,文字,标点,修辞手法51.55%

层次结构层次,过渡21.55%

思想内容中心,材料,分析26.90%

请根据图表所反映的情况,写出两条结论:

(1)请概述图表所反映的情况

(2)作为学生,你得到的启发是

第二个问题,就是要求学生针对表格所反馈出的信息进行自我反思。当然,由于表格所提供的信息相对较为集中,学生评价反思的内容也相对集中,但这是一个能力的培养。将来在实际生活中,当我们遇到复杂的“大数据(表格)”时,我们具备了对信息的评价反思能力,就能够成为生活的主人,而不会被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非连续性文本在此不涉及到善恶美丑等带有感情色彩的评价,而是客观公正的说明。对这个意义而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客观性,是连续性文本阅读无法比拟的。

基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四个阅读指向,在培养与提高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方面,我们应该讲求以下的教学策略。

首先,强化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断裂性特征及其“碎片化”的非线性阅读方式,要想准确地从非连

续性文本阅读中获得信息,并解决问题,就一定要强化阅读者逻辑思维能力。例如2014年

广东卷图表转换问题。

   阅读下面三幅图,联系第二幅图的文字,给另两幅图配上文字,要求前后内容相关,逻辑严密。每处字数不得超过所给空格数(含标点符号)。

[if !supportLists]① [endif]                     ②当你越过平衡点后,以    ③                  

为还会越走越高,却惊

讶地发现在走下坡路了。

参考答案示例:①从低处往高处走,每走一步,就会站得更高。②原来,只有找到平衡点,才能站在最高处。

要想准确的回答此题,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必不可少。读“图”首先要找出图的构成要素;接着观察画面的的细节,甚至可以联系第一、三幅图观察其细微的变化,从而把握第二幅图的内容及含义;最后把“图”的信息与对应的文字信息一一作比照,找出两者间的对应点或对应信息。反之,也可以根据文字信息,在“图”中找出两者(图、文)的对应点或对应的信息。如,先读“图”,获取“图”的信息,即 “人”、过了“ 平衡木”的“平衡点”,“平衡木”就“朝下倾斜”,再把这些信息与文字比照,找出对应的内容:“人”对应的是“你”,“ 走过‘平衡木’的平衡点”对应的文字是“越过平衡点后”,“‘平衡木’却‘朝下倾斜’”,对应的文字是“在走下坡路”。

可见,如果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对这一组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就会出现不连贯,不准确的情况。因此,要想处理好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必不可少。

其次,回归生活,强调情景意识。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非连续性文本无处不在,公交站牌、说明书、地图等,非连续性文本以各种形式出现在我们生活中,它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以及实用价值。例如:在各个景区就有提供详细的地图,在景区迷路的时候就可以根据地图来找到方向;在游玩的时候就可以找到最佳的路线。学生可以将课内学习到的知识迁移到具体的生活实践当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日后在社会上的生存和发展做了前期的准备。

又如,2015年广州市第二次模拟测试卷第22题。

请根据下面的图表及说明,在“报名回复”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使语意连贯完整。

题目的图表,就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图表与文字说明,共同构成了一组意义完整的非连续性文本。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代入到这一生活的情景当中去,设身处地思考,才能合理地解决问题。

第三,加强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

因为非连续性文本可以承载的信息量远远大过连续性文本,所以它也具有很强的概括

性,可以把需要大量语言描述的复杂内容简明、概括的表现出来。因此,加强针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时的语言表达训练,是准确完成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必不可少的环节。比如梵高的名画《向日葵》就一幅图画承载了大量的信息,比如色彩的对比、赋予的情感、下笔的力度、创作时的情感、画家的背景与经历等。千言万语的表达却融汇在一幅画当中。读了这幅图画后,就把图画中的信息准确地表达出来,从而完成阅读的过程。而加强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也是解决好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考题的需要。从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已经连续多次出现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而要想在考试中获得理想的分数,就必须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这一点,是很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同的。

�c�e�V�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