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的“拐点”来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5



撰稿:史香玲


2019年末,世界浙商上海论坛,马云、郭广昌等浙商大佬都出席,分享机遇和挑战。


作为会长的马云给大家鼓劲“世界正在进入巨大的变化之中,中国经济也面临巨大的调整,我们只有改变自己,才能适应这种调整,我相信这是机会的开始。”


只是谁也没有想到,紧随而来的疫情将更多企业从岸边挟裹到泥沙里。前所未有的冲击下,反映到宏观经济数据上,国内生产总值一季度同比降幅达到6.8%。


全国层面及各省市上半年经济数据皆已出炉,二季度GDP实际同比增速大幅回升转正至3.2%,可以说优于市场预期。就陕西而言,上半年GDP同比下降0.3%;在31省市中位列14——成绩可谓中规中矩。


事实上,陕西的意外之处在于,无论是数值还是占比,第三产业上半年均实现了对第二产业的反超。 陕西省改革发展研究会会长曾昭宁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拐点,对陕西产业发展、整个经济发展是非常重大的信号。”


1、江西加速追赶陕西?


日前,全国及各省市经济发展半年度“成绩单”亮相。上半年我国GDP降幅收窄,同比下降1.6%,而且分季度看,经济先降后升,第二季度经济同比增长3.2%,增速由第一季度的同比负6.8%转为正增长。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表示,上半年中国经济逐步克服了疫情冲击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了逐步复苏。但由于上半年GDP、工业、服务业、消费、投资等主要指标仍处于下降区间,所以说二季度的回升仍然属于恢复性的增长。


陕西的经济运行趋势与全国基本一致,即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同比正增长,GDP以及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同比负增长。


据陕西省统计局数据显示,陕西上半年GDP为11794.92亿元,同比下降0.3%。但相较于第一季度增速同比下降5.6%,可以说是大幅收窄,而且这一数字在全国各省排名中基本处于中上游水平。



虽然纵向对比经济形势向好,但是横向比较,陕西经济发展压力还是相当大的。邻居河南上半年GDP为25608.46亿元,相当于陕西的两倍多,在全国31个省市排名第5。


近年来排位在陕西之后的江西,今年上半年也是快马加鞭,GDP为11691.1亿元,与陕西仅相差103.8亿元。 作为追赶者的江西,与陕西GDP的差距在不断缩短——2019年上半年,两者相差为868.3亿元。


与陕西的“中规中矩”相反,作为陕西经济发展引擎的西安,上半年表现相当抢眼。


GDP总量4575.09亿元,冲进全国城市榜单20强;经济增速2.8%在全国主要城市中位列第一。


问题在于,如何更好发挥西安“发动机”的功能?


2、三产首次超二产


电影《摩登时代》里,查理·卓别林讲述人是大机器生产中的一颗螺丝钉。


工业经济之下,第二产业牢牢占据着GDP的头把座椅。随着产业结构逐渐由以制造业拉动经济为主向第三产业和制造业共同拉动转变,第三产业兴起已成趋势。


如今一个共识是,作为吸纳就业的“蓄水池”,第三产业在发展升级的过程中,会聚集大量就业人口,有助于城市潜力进一步激活。


今年6月初,人社部发布《2019年度人力资源和 社会 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 27.5%,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 47.4%。


但是多年来,陕西第二产业增加值一直高于第三产业增加值,产业发展结构不合理,导致区域经济效率较低。



多年来依靠能源、制造业发展的陕西,优化经济结构绝不是轻而易举之事——在第二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上,还要提高第三产业的产能,实现既有量的递增,更有质的提升。


今年上半年,陕西三次产业水平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有两处比较明显:第二产业降幅明显收窄(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全国排第12位;建筑业增加值增速快速回升,上半年较一季度降幅收窄20个百分点以上);服务业持续发展(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较上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3%;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5.8%)。


更大改变在于,今年上半年,陕西第三产业增加值为5819.93亿元,高于第二产业增加值5354.63亿元。从经济结构来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继续提升,达到49.34%,比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45.40%)高将近4个百分点。


对这一变化,曾昭宁表示,第三产业增加值高于第二产业增加值符合整个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拐点,对陕西产业发展、整个经济发展是非常重大的信号。”


其进一步解释:“这应该是个好的趋势,因为整个 社会 进步,一开始是第一产业比重大。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二产比重逐渐超过一产。到了工业化的后期,甚至后工业化阶段,三产比重逐渐超过二产,这是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


陕西经济产业结构首现“三二一”,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符合经济未来发展方向。


3、后续怎么出牌?


纵观陕西经济这盘大棋,虽然第三产业释放的积极信号越发明显,但是一直占据陕西经济相当比例的第二产业,特别是其中主体部分的制造业,才是经济赶超的“加速器”。


在当前发展大趋势下,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源于制造业的做大和做强。


曾昭宁亦持类似观点, “三产做大必要以二产,要以工业、制造业为基础,没有实体经济做基础,三产就是一个虚空的。”


前几年,深圳GDP超过广州就是一例。广州多年来在第三产业投入巨大,对GDP贡献占比常年在70%以上;而深圳则将大量资源投入到现代制造业上,尤其是高端制造业方面,像新材料、生物、航空航天、生命 健康 、机器人、智能装备等领域,深圳展现出了极为强劲的发展动能。



如此看来,产业结构占比对经济的撬动,也并非绝对。


名扬天下的陕西制造,如今问题其实不少:产业层次总体偏低,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重大装备产品及关键器件的生产配套仍相对缺乏;装备制造产业规模偏小,缺乏明确产业分工和产业特色,创新能力偏弱……


这种格局,在西安身上体现明显。即便第三产业占比早早超过60%,与成都、武汉、郑州等城市不遑多让,但人均GDP却低于这些城市。


“西安原来工业占GDP比重,这个叫工业化率,在1980年占比超过50%,2000年以后垮到了30%多,2019年也就刚过20%,直接把二产占比拉下去了。”曾昭宁称,“西安的产业结构就是工业太低,把三产比重撬得虚高,我不是指绝对值,西安的绝对值还不大;而且三产内部结构大量的是传统服务业,像金融、物流现代服务业比重又低。”


以制造业安身起家,陕西的经济结构注定难以做到如广州一般,三产占据如此高的比例。但深圳在发展二产上的一些 探索 ,却不失为很好的借鉴。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可以说是陕西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至为重要的任务。在调优结构、高质量运行产业上,陕西仍需久久为功。


要知道,在身后紧紧追赶的,可不只江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