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圣宫的湖南省南县武圣宫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2

长江的淞滋河与澧水合流的淞澧洪道,沿着南县西部边境滚滚南流,注入洞庭湖。武圣宫集镇是湘北航运要埠,有安乡、常德、长沙班客轮停靠;有每15分钟开往长沙的汽运班车,来往于县城之间;优越环境,交通便利、信息灵通,1985年成立建制镇,是南县西陲重镇,
武圣宫集镇有全国闻名的“湖南橡塑密封件厂”,其名牌产品骨架式油封和密封圈,荣获部优省优称号,畅销全国和东南亚各地,武圣宫蜚声中外,现任广州军区司令员刘镇武上将就是在武圣宫成长入伍的。 传说
对于武圣宫的由来,传说纷纭,有两种:
一是1981年地名普查,根据基层上报,传说,“武圣乃明清统治阶级为神化三国蜀将关羽的称谓,清光绪年间修‘武圣宫’庙宇于镇,以供祀奉,故得此名。”
二是有人反映,“武圣宫是由‘烂五十弓’(弓为长度单位,一弓为5.2市尺)演变而来的。”
查证
武圣宫是庙宇,是演变地名。查阅汉寿清代《龙阳县志》(因老武圣宫南段原属龙阳县,今汉寿县)、清末《南洲厅志》和民国时期《南县古迹志》等史书,均无武圣宫的记载。《南县志备忘录》“寺庙沿革”记载全县84个寺庙,也没有“武圣宫”。为弄清缘由,偕同武圣宫镇民政办同志走访武圣宫的20多位老人。他们异口同声证实老武圣宫街上及其附近均无寺庙,更没有名叫“武圣宫”的庙宇。一致认为:“武圣宫是烂五十弓演变而来的。”
据回顾:86岁武圣宫居民彭庆云,在弥留之际,断断续续地告诉说:光绪三十年,武圣宫还是一片湖洲,有人买下50弓长的洲土,叫它为“五十弓”。以后此处土匪横行,人们就叫它“烂五十弓”……
现年77岁的原武圣宫公社水机站长严海洋,在1962年进行垸史调查时,对武圣宫来历,访问过许多亲睹武圣宫形成的耄耋老人。据回忆,老武圣宫原是洞庭湖水域,清光绪年间淤积成洲。在河岸高阜地带,有一丁姓人在这里买了一块南北长50弓的洲土,人们便称它为“五十弓”。当时五十弓芦苇莽莽,宛若密林。远近农民纷至沓来,或割运芦苇,或开荒垦种;河中船只时有停靠。随后有了商店、伙铺,逐渐形成一个小码头。清末至民国初年,五十弓匪患甚烈,时有拦路劫抢,甚至行凶杀人。一个诨名叫“金钩野胡子”的强人,带领一伙帮凶,踞地拦路设卡。凡在此过往商旅、船只,都要登门“拜望”,强索过路钱财,然后凭他“手谕”,方可放行。有一次客商反抗,引起械斗。这伙强人残杀客商十余人。为此,人们便把“五十弓”叫“烂五十弓”。据查在堤垸史料中,确有“烂五十弓”垸的记载。
清末,武圣宫沿河筑堤挽垸,后又合修“南阳垸”。五十弓集市改建沿河堤上,生意日益兴盛。南街有个名叫成达恒的商人,开设“达恒粮行”,他请百万洲一位私塾先生为商店写招告。先生觉得招告店址若写“五十弓”,因“烂五十弓”名声不好,于商不利,征得老板同意,把“五十弓”写成谐音雅义的“武圣宫”。招告一出,市民无不叫好。民国十年,成达恒增设一个邮政代办所,挂出了“武圣宫邮政代办所”的招牌,由县里发给邮戳。这样武圣宫地名便随邮件传递而名驰四方。 由此可见,南县武圣宫,不是寺院庙宇,而是个谐音地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