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斑蛇的M712 Copperhead 铜斑蛇激光制导炮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28

一、发展过程
1971年由陆军陆军武器研究与发展局和陆军火箭导弹局拨款160万美元进行了制导炮弹的内部系统论证研究,委托碧加丁尼兵工厂和罗德曼实验所等单位进行了可行性研究。1972年2月得克萨斯公司和马丁·玛丽埃塔公司获得了样弹研制合同,分别开始了竞争性研制,以便美军确定由谁来主导该项目。
两年后,两家公司分别拿出了原型样弹,1974年,美军在国家靶场分别对两家公司的12枚样弹进行了打靶测试,测试成绩相差悬殊,德克萨斯公司的12枚样弹仅命中1枚,而马丁·玛丽埃塔公司则12发8中。1975年6月美国国防部武器系统科研-装备审查委员会授权马丁·玛丽埃塔公同开始全面研制。1979年12月份,该弹进入试生产阶段。1979年11月结束研制,“铜斑蛇”制导炮弹正式定型。到1981年7月,“铜斑蛇”炮弹初具使用能力。
M712式“铜斑蛇”炮射制导炮弹在研制期间,在结构上做过多次改动。为使组件的生产成本降至最低,对制导系统全部重新装配。全面研制期间,弹体中部增加了十字稳定翼,使炮弹具有低伸滑翔能力,即便在云层低于900米以下时也能达到最大射程,并能增大探测范围,一般能使射程增大18-20%,即由16公里增至20公里。
研制期间,开始对制导系统某些陀螺部件采用模压塑料,后来考虑关键的塑料零件:其储存寿命可能不到10年,因此将塑料改为钛。为保证在潮湿条件下长期保存,将塑料封装的集成电路改为陶瓷封装。还特别为“铜斑蛇”制导系统发展了新的混合微型电路。同时还在改进的电子部件上增加了AN/TAS-4型夜间瞄准镜以使该系统在夜间或有大量烟幕尘埃的条件下可供使用。
对“铜斑蛇”的逻辑系统进行了改进,使其性能大为提高。原来要求,“铜斑蛇”能在云幕高914.4米,能见度10公里或10公里以上的条件下跟踪目标,而现在能在304.8米的云幕高和3-4公里能见度条件下跟踪目标。
在研制期间,“铜斑蛇”炮弹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可靠性问题。美国国防部规定,该炮弹的可靠性要达到80%美陆军最终要求可靠性达到90%。1982年夏天,对多数生产型炮弹的批生产检验验收试验中可靠性才达67%,远远没有达到美国国防部和陆军要求的标准.因此,美国国会取消了美陆军1983财年申请1.83亿美元采购7629发“铜斑蛇”的要求。后来,马丁·玛丽埃塔航空航天公司奥兰多分公司采取了许多措施,使可靠性大为提高,实弹发射测试可靠性达到95%。
二、生产数量及造价
M712式“铜斑蛇”炮射制导炮弹的研制周期大约10年。美国陆军用于研究、试制和1981年以前三年试生产的费用大约为6亿3千万美元(其中可行性研究花费160万美元,试制经费为800万美元,全面研制经费为1.54亿美元),此后“铜斑蛇”的采购量逐年增加:1982年1交付2000发,1983年和1984财年分别购买了2800发,1985财年购买了5250发,1986财年购买6900发,第六个生产批次是1990年,生产了7783发。到1992年,美国陆军共耗费16亿6千万美元(包括研究和发展经费),采购了30642发“铜斑蛇”炮弹,大约折合每发“铜斑蛇”54000美元。至2004年伊拉克战争前夕,美国陆军的弹药库里仍保留着大约19000枚“铜斑蛇”制导炮弹。
由于“铜斑蛇”炮弹总共有1116个电部件,所以价格一直十分昂贵。美国陆军1980年订购1114发时,每发高达82400美元,1982财年每发单价为37632美元。1983年美国国会预算委员会对至1987财年“铜斑蛇”炮弹采购单价的限制预算为:
83财年 24060美元
84财年 26100美元
85财年 24700美元
86财年 25900美元
87财年 26900美元
然而上述数字只是议员们的一厢情愿,事实上“铜斑蛇”的采购单价从没低于3万美元。为了改善“铜斑蛇”性能,降低成本,美军采取了一系列改进,包括与美国海军“神射手”激光制导炮弹和和三军通用“海尔法”导弹使用通用关键部件等措施来降低成本。同时美国国防部指定多个厂家开展竞争生产,以便降低该弹的价格。按照1884年美元值计算,“铜斑蛇”炮弹的全系统单价从1980财年(采购的第一年)的每发82400美元,降低到入全面生产阶段1983年和1984财年(采购的第四年)的每发38900美元。到1988年,“铜斑蛇”炮弹采购单价已降低了10%,即为每发32250美元,该采购单价一直持续到1992年采购结束。
三、技术结构
M712式“铜斑蛇”炮射制导炮弹由三个独立的部分组成,分别是弹头部、战斗部、弹尾部。
弹头部为圆锥形,分为寻的器和电子组件两部分。寻的器包括一窗口、带脚架的盖板、直撞传感器和四象限探测器、前置放大器、滤光器、陀螺仪等。电子组件位于陀螺仪之后,由八块插入面板的印刷电路板组成。电子组件被压紧并牢固地固定以防发射时裂开,中央开有贯通孔,可使破甲战斗部的金属射流顺利通过、电子组件采用集成电路和大规模整体化,从而减轻重量、降低成本,减少了复杂性,提高了可靠性。
战斗部包括聚能装药和引信,由铜制药型罩,装有B炸药的聚能装药和有保险和解除保险机构的双通道M740式压电引信组合件和六个起爆战斗部的冲击波传感器组成。一根带状导线穿过战斗部把来自制导部分的指令信息传输给控制部份并把引信的信号传给战斗部起爆器。
弹尾部是稳定和控制部分,包括十字形稳定翼、尾部控制翼、控制驱动器和电源。由可展开的十字形稳定翼及该翼的解脱和延长装置、控制系统 (包括两块热电池、氦气瓶,冷气驱动器和启动电子元件)以及可展开的控制翼和控制翼室、滑动紧塞器和尾部挡板组成。控制翼室内有槽,在储存和发射时,十字形稳定翼和控制翼折叠在弹体内。控制部分还有固定稳定翼和控制翼的止动锁和使稳定翼展开的凸轮/活塞装置。
M712式铜斑蛇炮射制导炮弹采用微旋设计,弹体中部外套一个专用的旋转闭气弹带。此弹带为预刻膛线式,可在弹体上滑动,这种滑动的作用使弹体不受弹带和膛线的影响,从而防止因弹丸高速度旋转而降低空心装药的破甲效应。炮弹在出炮口后的无控飞行段,靠尾舵面的斜置产生6~18转/秒的自旋速率,保持弹的稳定性,进入末制导段后,要求炮弹不自旋,此时改用1号和3号两片尾舵面差动,以控制滚动稳定。
四、系统组成
一个完整的“铜斑蛇”制导炮弹作战系统,由制导炮弹、激光指示器、155毫米榴弹炮,射击指挥器材、通信指挥和控制器材组成。整个系统用于直接支援陆军野战部队的炮兵营作战。80、90年代的美国陆军野战炮兵营的武器通常装备有MlO9式或M198式155毫米榴弹炮、“法达克”或带炮兵连计算机系统的“塔克法”射击指挥系统及C3系统。
“铜搁蛇”可配用多种激光指示器。理论上该炮弹可用各种地面或机载激光指示器为其指示目标。如美国地面车载激光定位指示器(GLID),手持式激光指示器 (LlD)以及组合式通用激光指示器(MULE);机载指示器包括摇控飞行器(RVP)和陆军武装直升机目标探测和指示系统(TAOS)以及英国弗兰提激光目标指示器和测距机。但实际上,美军地面引导只依靠M-981式装甲火力支援车。
激光定位指示器可由地面炮兵前进观察小组 (或前进观察员)、直升机、陆军飞机或无人驾驶飞机操纵器控制。地面激光定位指示器的有效作用距离可达6公里,但由于能见度和其它原因,大多数炮兵前进观察员的接敌距离是5公里。当弹丸飞行到最后10~15秒时照射目标,直到完成攻击目标为止。80年代中期以后可使用遥控飞行器来照射目标,其作战纵深可达15公里。
“铜斑蛇”的激光指示器系统有许多战术优点:
激光光束和目标上的激光斑,用肉眼看不见。激光照射无烟、无焰和无声,因此不会暴露指示器的位置。
火炮发射阵地不易暴露。发射铜斑蛇的火炮可在距前沿几千米远的后方实施间瞄射击,因此敌装甲部队在进攻中无法发现对方炮兵分队向其发射激光制导炮弹。坦克炮也不能有效地对付远距离的火炮,所以发射阵地不会被目标发现或遭受攻击,除非敌人用反击炮兵火力或空袭方式才能奏效。
“铜斑蛇”炮弹采取两种飞行方式。“铜斑蛇”在获得正确的激光编码前,既可作弹道飞行,又可作低伸滑翔式飞行。前者用于近距离飞行,后者用于远距离或云层低于规定的900米以下时飞行。一般射击条件下,炮弹导引头的搜索攻击区为0.75~1公里×1.5~2公里,也就是说任何装甲目标在该弹发射瞄准点约1~1.5公里半径范围内活动,均难以摆脱攻击。
五、主要技战术指标
弹全重(公斤) 62
弹全长(毫米) 1372
长径比 8.85:1
战斗部重(公斤) 22.5
配用引信 M740式压电引信
制导方式 半主动激光寻的,采用钇铝石榴石激光器,
波长1.06微米
制导原理 重力补偿偏移比例导航寻的器;视场12.5度;
CACS-27式冷气驱动控制系统
破甲厚度(毫米) 266
命中精度(米)(圆误差) 0.4~0.9
M4A2式发射装药
5号药包 初速325米/秒,加速度3218g
6号药包 初速393米/秒,加速度3296g
Mll9式发射装药 初速587米/秒,加速度7185g
炮弹旋转速度(转/秒) 2~10
耐冲击性能(g)
弹前部 9000
弹后部 3000
射程(米) 4000~16000
稳定方式 四个十字形稳定翼和控制翼
六、存在的问题
(一)射程有限。M712式炮射制导弹丸的射程仅限于4000~16000米。增加了中部的十字形稳定翼后射程才增加到20000米。这种射程水平在80年代或许是够用的,但90年代海湾战争后就不能满足信息化作战的美军的需求了。
(二)易受干扰。“铜斑蛇”炮弹采用激光半主动制导原理。容易受天气,如雨、雾、烟的影响,降低制导效果。同时无线电同步也易受电子干扰,尤其在它的预设主战场——北欧地区,更为严重,那里的电子技术发达,电磁环境复杂,经常有“铜斑蛇”实弹演习被干扰的情况。
(三)系统复杂。“铜斑蛇”要求有前进观察员(或观察小组)。它主要靠地面前进观察员用激光指示器指示目标。该观察员必须能清楚地看到目标并距目标较近处发射激光,因此从照射器到目标的距离受到限制,而且前进观察员易遭攻击。激光指示器与榴弹炮连之间如何协同比较复杂。在任何时间上能被摧毁的目标数目受到使用激光指示器数目的限制。
七、实战使用
M712“铜斑蛇”激光制导炮弹首次实战,是在1991年1月17日,海湾战争的地面战阶段,美国第1骑兵师第83野战炮兵团首次发射了“铜斑蛇”制导炮弹。不过令美国佬郁闷的是,为了抵御前苏联装甲集群而开发出来的“铜斑蛇”,首战的打击目标却是一座大型碉堡——实际上,直到现在,激光制导炮弹在实战中打击的大部分目标都是固定的堡垒工事,几乎没有在实战中摧毁过活动的装甲目标,这和当年研制这类武器的初衷是大相径庭的。
上世纪90年代,美军师属野战炮兵营在以“铜斑蛇”为主战弹药实施炮击任务时,通常采取以下战术:
首先使用M712“铜斑蛇”制导炮弹精确打击敌方目标,然后其他火炮用非制导的M483式榴弹打几轮急速射,覆盖整个敌军阵地,M483式榴弹是一种子母弹,内装反人员和反装甲改进型双用途子弹药(DPICM),用于杀伤被激光制导炮弹命中后逃出的敌有生力量。
火力前方观察组乘坐M981式火力支援车前进到离目标5000左右米,开辟前线观察所,M712炮弹的激光目标指示器也装在车上。。
为了防止敌军的炮火反击,师炮兵旅的AN/TPQ-36炮兵侦察雷达在炮击开始后立即开机,随时准备使用火箭炮连的MLRS远程火箭炮进行反炮兵作战。通常还会配属一个陆航旅的直升机中队进行空中掩护和支援。
作战过程:火力支援营的测地小组抵达前沿开始测地,完成后M981火力支援车出发占领阵地。前观组将激光指示器对准预定目标,定位并测定目标方位距离,上报目标坐标信息。后方的M109自行榴弹炮也同时做好射击准备,这时前观至后方的炮兵射击链路上的所有环节均已联通便备,只待上级下达开火命令。射击命令下达后,“铜斑蛇”被发射,炮兵营指挥系统使用无线电通知前沿观察所炮弹弹道信息(包括射击时间、弹道和预计抵达时间),炮弹经过几十秒飞行,当抵达距离目标几千米时,前沿观察所通知照射组打开激光器照射器,开始目标照射,10至15秒后,炮弹即可直接命中目标。目标被命中几秒钟后,后方炮兵阵地发射的M483式155毫米子母炮弹携带的数百个子弹药覆盖整个敌军阵地。前观组随后进行战果评估,进行第二轮射击。任务完成之后,M981火力支援车撤离前沿阵地。
整个海湾战争,美军在每个炮兵连储备了17发“铜斑蛇”激光制导炮弹,仅占总弹药量的0.41%。在一百小时地面战过程中只发射了约90枚,虽然大部分都准确命中了目标,但美军对该弹的评价并不高,与常规子母弹相比,“铜斑蛇”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以至于战后美军取消了“铜斑蛇”的后续发展。
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美军野战炮兵发挥了重大作用,其发射的“萨达姆”和“铜斑蛇”制导炮弹给了负隅顽抗的伊拉克军队以毁灭性打击。但由于美军相比阿富汗和伊拉克拥有巨大的技术优势,加之美军野战炮兵系统完备、弹种丰富,常规弹药仍可以取得较好的炮击效果,“铜斑蛇”反而处于一个可有可无的尴尬地位,加之全部“铜斑蛇”都已经有十年以上的弹龄,接近寿终,基本被美军当成消耗库存的一种手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