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醉简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5

目录

    1 拼音 2 简介 3 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解剖、生理特点
      3.1 新生儿肺顺应性
    4 麻醉前准备
      4.1 纠正脱水和酸中毒 4.2 纠正贫血 4.3 禁食 4.4 麻醉前用药
    5 麻醉选择 6 基础麻醉 7 全身麻醉
      7.1 吸入麻醉 7.2 静脉麻醉和静脉复合麻醉 7.3 肌肉松弛药的应用
    8 局部麻醉和神经阻滞麻醉 9 椎管内麻醉
      9.1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 9.2 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 9.3 骶管阻滞麻醉
    10 全身麻醉的管理和观察
      10.1 麻醉深浅的判断 10.2 呼吸管理 10.3 循环管理 10.4 体温调节的观察
    11 麻醉意外
      11.1 呼吸道阻塞 11.2 呼吸停止 11.3 肺泡破裂 11.4 肺水肿 11.5 中枢神经系统意外 11.6 低血压和心律失常 11.7 恶性高热 11.8 心搏骤停
    12 麻醉后处理
      12.1 呼吸系统 12.2 循环系统 12.3 苏醒情况

1 拼音

xiǎo ér má zuì

2 简介

小儿麻醉是指12岁以下小儿的麻醉。12岁以上儿童的麻醉方法基本与成人相似,仅药物剂量相应减小。6岁以下小儿,随年龄的不同,解剖、生理有不同的变化,麻醉处理也有相应差别。

3 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解剖、生理特点

婴幼儿头颅相对大,颈项软而短。咽喉狭小而前位。新生儿声门位置较高,位于第3~4颈椎(成人位于第4~5颈椎);气管口常呈漏斗状,在环状软骨处最狭窄。婴幼儿会厌较长,常呈“V”形;杓状软骨占声门区面积约1/2,而成人仅占10%。新生儿环状软骨处通气面积仅14mm2,粘膜肿胀1mm,即可缩小喉腔通气面积78%,而成人仅减少19%,故新生儿很易发生呼吸困难和窒息。有时,婴幼儿增生的扁桃体和增殖腺,小婴儿肥大的舌体均可部分阻塞上呼吸道,麻醉时肩下必须垫一小枕,使头后仰,才能保持呼吸道通畅。新生儿气管长4cm,内径仅6mm,插管深过声门3cm,就易进入支气管内。新生儿、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的气管大小与呼吸。

2岁以内婴幼儿,由于胸廓狭小,肋骨呈水平走向,肋间肌薄,胸骨活动较差,肺发育很不发达,肺扩张受限制,气体交换很不充分,主要是膈腹式呼吸。故呼吸频速,潮气量小,储备能力差,缺氧后易致呼吸衰竭。2岁后腹腔器官下降,肋骨前端渐渐下移而与脊柱形成锐角。呼吸肌逐渐发育,吸气时胸腔的前后径和横径显著增大,渐由膈腹式呼吸改为胸腹式呼吸。

3.1 新生儿肺顺应性

(呼吸时胸壁和肺扩张所能克服弹性阻力的能力,弹性阻力小肺扩张好,阻力大则扩张差。表现为肺容积变化称肺顺应性。通常,用单位压力变化所能引起的容量变化来表示,成人肺的顺应性为200ml/cmH2O;新生儿为5ml/cm H2O) 较成人低,若肺内有郁血、肺不张等情况,肺顺应性更为降低。从新生儿和成人肺功能比较 (见表),可见如按体重计算新生儿的功能性残气、无效腔气、潮气量及肺泡表面积均与成人相同,但新生儿体表面积按体重计算比成人大一倍半以上,氧耗量较成人为大,休息时成人氧耗量为4ml/kg,新生儿为6ml/kg,故新生儿必须增大每分钟通气量。但呼吸运动增强,又消耗了更多能量。呼吸运动的氧耗量,占新生儿全部氧耗量的6%,而成人仅占氧耗量的2%。由于氧耗量大,任何使肺泡有效面积减少或氧需要量增加的原因,均可使呼吸功能难于满足机体的需要。因此新生儿麻醉时,应用辅助或控制呼吸来确保肺泡有效通气量,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初生新生儿心脏,一般发育良好,约重24g,为体重的1/130,而成人心脏重量为体重的1/205。新生儿心胸比率为0.55,而成人最大为0.5。婴幼儿迷走神经兴奋性低,交感神经作用占优势,对心脏收缩频率的抑制较弱,心搏容易加速。体温升高1℃时,心搏可加速15~20次/分。新生儿脉搏为125~130次/分,婴幼儿则逐渐下降到105~110次/分。麻醉中脉搏增速是正常现象,若脉搏减慢,提示情况不良。新生儿的血压为80/40mmHg(用2.5cm宽的气带),以后逐渐上升,第二周收缩压可达80~90mmHg。至3~6岁时,循环代偿功能一般较呼吸功能佳,正常血压为80~90/50~60mmHg,脉搏80~110次/分。新生儿总血量为体重的10%,一般不超过300ml,新生儿失血30ml,相当成人失血500ml。血液分布于躯干和内脏多,四肢较少,肢体容易发冷或紫绀。新生儿红细胞数较高,为550万~600万/μl,血红蛋白高达18g/dl。麻醉期间还原血红蛋白易增高,故易发生紫绀,因此麻醉期间必须给氧。

新生儿体液约占体重75%,六个月婴儿为65%,成人为60%。新生儿体液组成中细胞外液占45%,而成人细胞外液仅20%。新生儿水代谢率远较成人为高,当呕吐、腹泻或进液量不足时很易脱水。由于肾功能尚不健全,液体输入量和输入速度应尽量准确,否则可造成过量或补充不足。术中输液多用5~10%葡萄糖液,除补充液体和热量外,尚可预防婴幼儿酮中毒。生理盐水于术中除输血时少量输入外,基本上不用。时间短暂的表浅小手术,非炎热夏季一般不输液。术中输入量为每小时5~8ml/kg。

4 麻醉前准备

小儿麻醉的安危与麻醉前准备妥善与否有密切关系。麻醉前准备包括:

4.1 纠正脱水和酸中毒

在入院时已呈严重脱水和酸中毒的病儿,应争取时间尽快纠正。可于第一小时内先加快输入每公斤体重20ml的“2:1”基础钠液(即生理盐水2份、M/6乳酸钠1份),以后改为缓滴。有时手术紧急不能等待,亦可于部分纠正后即行手术,手术中继续治疗。如条件许可,病儿的情况于手术前希能达到以下标准:①直肠体温在38.5℃以下。②心率恢复正常。③皮肤弹性改善。④病儿能排小便。⑤神志比较清醒。

4.2 纠正贫血

为增进对麻醉与手术的耐力,血红蛋白要求在9g以上。

4.3 禁食

为防止麻醉中发生呕吐、窒息,麻醉前6小时必须严格禁饮、禁食。1岁以下婴儿,为防止因饥饿而产生酸中毒,可于麻醉前4小时喂少量糖水。平时,胃内食物4小时可以排空,但于意外创伤、疼痛和恐惧的影响下,胃可长期不排空。急症手术必须采用全身麻醉者,可先诱发呕吐或放入胃管,排空胃内容物后施行气管内麻醉。即使于基础麻醉下施行局部或硬膜外麻醉,仍有发生呕吐、窒息的可能性,亦应排空胃内容物,以防万一。

4.4 麻醉前用药

手术日晨给予的麻醉前用药,有镇痛药、抗胆堿能药、催眠镇静药和安定药等,可根据情况和体重决定其种类、药量和应用方法。

5 麻醉选择

婴幼儿不合作,常用基础麻醉与其他麻醉相配合。如基础麻醉配合全身麻醉;基础麻醉配合硬脊膜外麻醉;基础麻醉配合神经阻滞麻醉等。虽各种麻醉方法皆可选用,但应随时准备全麻。麻醉的选择尚应根据小儿发育、疾病特点、全身状况及手术范围与要求等考虑。

头颈、面颌部手术,麻醉者需远离头部进行观察; 口腔手术时,为防止血液流入气管,均以气管内麻醉为首选。气管内异物取出手术,多主张于全麻下,人工控制呼吸后,插入可供控制呼吸的支气管镜进行手术。食管内异物则应先进行气管插管,以防食管镜压迫喉头引起呼吸困难。胸内手术需行气管内麻醉;胸壁手术虽不需气管内插管,但应严密观察,一旦有胸膜损伤,需面罩给氧或进行气管插管。腹部选择性手术可用基础麻醉加连续硬脊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若系急腹症,腹压较高,应严防胃内容物反流与误吸,以气管内麻醉为宜,学龄期儿童的下腹部和盆腔、会阴、下肢等部位手术除上述方法外,尚可选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上肢手术多于基础麻醉下采用臂丛神经阻滞或全身麻醉为主要方法,也可使用局部浸润麻醉。

6 基础麻醉

小儿麻醉时,除稍大儿童尚能配合外,一般对手术恐惧,不易合作,必须先采用基础麻醉,方能顺利施行各种麻醉,并可使成人应用的局部麻醉方法用于小儿。基础 *** 的用量应以不抑制呼吸和循环为限,决不能依靠基础 *** 作为主要的止痛手段,否则,必然会发生药物逾量中毒,招致呼吸和循环的抑制。

常用的基础 *** 物有γ羟基丁酸钠,硫喷妥钠和氯胺酮等。γ羟基丁酸钠的用量为60~100mg/kg静脉注射。硫喷妥钠用量幼儿和儿童为15~20mg/kg; 1~3岁小儿用2.5%溶液,3~6岁用3~5%溶液作深部肌肉注射;1岁以下小儿禁用,以防呼吸抑制。氯胺酮可按2.5~6mg/kg肌注。年龄较大,尚能合作的儿童,可单用哌替啶按2mg/kg肌注,以消除恐惧和紧张情绪。新生儿可饮酒入睡作为基础麻醉。一般可用葡萄酒数毫升,以灭菌棉球浸湿后,给新生儿吮吸。

7 全身麻醉

以吸入麻醉和静脉复合麻醉最常用。

7.1 吸入麻醉

以乙醚、氟烷、甲氧氟烷、安氟醚和氧化亚氮(即笑气)应用为多。诱导时可用多种方法。通常先用基础麻醉,待病儿入睡后再给以吸入 *** 物。麻醉深浅可根据瞳孔大小和嚼肌张力判断。后者可用一手指放于婴幼儿上下齿龈之间,麻醉浅时嚼肌咬紧;麻醉深时嚼肌放松。头部、面颌部、口腔、胸腔内手术以及长时间腹腔手术,可在全麻后,给予肌肉松弛药,进行气管内插管。插管动作要轻柔,以免损伤喉头,引起水肿和梗阻。新生儿和婴幼儿气管导管。Cole导管阻力较小,前端细,后端膨大较粗,略呈漏斗状,插管时以免导管进入气管过深而插入一侧支气管。其膨大部分虽增加了死腔量,仍优于一般气管导管。选择导管的粗细、长短可按公式计算:

气管导管长度(cm)年龄×1/2+12

气管导管管径(法制导管号码)年龄+18

儿童气管插管,一般是在明视下经口腔插入。少数口咽部手术,需经鼻腔插入。气管插管后的麻醉装置有往复式密闭吸收装置、半密闭式装置。

麻醉维持也可采用“T”型装置(亚利氏装置)或“Y”型装置,或于“T”型或“Y”型装置中加一呼吸囊以便于扶助呼吸。还可应用Baln回路装置。

短时间、简单的手术也可用口罩开放点滴法麻醉,但未经禁食准备者禁用。口罩开放点滴法麻醉用覆盖有6~8层纱布的小号或中号钢丝口罩盖在病儿鼻上,滴入挥发性 *** 物。常用者有乙醚、三氯乙烯和氯乙烷等。这种方法也可用作诱导麻醉。

7.2 静脉麻醉和静脉复合麻醉

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也可用静脉麻醉或静脉复合麻醉。常用药物有氯胺酮、γ羟基丁酸钠、硫喷妥钠和神经安定镇痛药。氯胺酮的优点在于良好的镇痛效果和对循环系统的有利作用,其缺点是可使颅内压、眼内压和静脉压升高,故患儿有颅内高压、青光眼或心衰者禁用。常用剂量为2mg/kg,可维持麻醉15分钟。γ羟基丁酸钠的剂量和用法同基础麻醉。由于其镇痛作用差,常与其他药物复合应用。硫喷妥钠作为静脉麻醉,其稀释后的浓度不应超过2.5%,麻醉作用迅速、短暂,是良好的诱导 *** 及用于浅表小手术。神经安定镇痛药则以氟哌啶或氟哌啶醇5mg与芬太尼0.1mg按50:1的比例组成氟芬合剂,常用作其他麻醉的辅助方法,剂量为0.1ml/kg。

7.3 肌肉松弛药的应用

肌肉松弛药多用于婴幼儿麻醉诱导进行气管插管时,手术中使用不多。婴幼儿对非去极化类肌肉松弛药较敏感,给以成人剂量0.3~0.5mg/kg右旋管箭毒碱,常可使呼吸麻痹持续较久,使用时宜谨慎。婴幼儿对去极化类肌肉松弛药的耐力却较强,但亦仅宜分次小量注射,不应长时间静脉滴注。婴儿尤以一般状况不佳者应用去极化类肌肉松弛药后易产生“双相作用”(即先呈去极化,后呈非去极化阻滞),应引起注意。琥珀胆碱常用剂量为:肌注0.5~2mg/kg,静脉注射0.5~1mg/kg,追加剂量为0.25mg/kg。使用前应将气管插管、面罩、咽喉镜、麻醉机等用具准备齐全。

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全麻时肌肉松弛药应用的种类基本与成人相同,但适应证要求更为严格。儿童应用肌肉松弛药后应注意呼吸的恢复。应用琥珀胆堿后尚应注意心律变化,文献报告有因血钾增高而心律失常,甚至心搏骤停。

8 局部麻醉和神经阻滞麻醉

婴幼儿也可于局部浸润麻醉下施行手术,可将病儿固定于“大” 字形木架上,便于手术操作。此类麻醉适用于危重、体质衰弱的婴幼儿或时间较短的小手术,可先给病儿基础麻醉。常用的局部浸润 *** 物为0.25~0.5%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溶液。于第一小时内普鲁卡因剂量不超过 8 mg/kg,利多卡因剂量不超过4 mg/kg,以低浓度、低用量能达到无痛为目的。小儿常用的神经阻滞,有眶下神经阻滞、经腋路或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等。局麻药应用不当而发生中毒反应时,应立刻停止用药;根据病情轻重,给予氧气吸入,迅速用安定3~5mg或1.25~2.5%硫喷妥钠2~3ml静脉注射;经上述处理呼吸困难仍未改善者,应行气管插管并辅助呼吸。

9 椎管内麻醉

可分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即腰麻)、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及骶管阻滞麻醉。

9.1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

可用于学龄前或学龄期儿童的 *** 、会阴、下肢及下腹部等手术。婴幼儿较少应用。操作时基础麻醉必须完善,否则因小儿哭闹或挣扎,注入蛛网膜下腔的 *** 液易于扩散,麻醉平面较难控制。学龄前儿童的腰椎穿刺点多于腰4~5间隙,穿刺针粗细以24~25G号为宜。常用药物为5%普鲁卡因葡萄糖肾上腺素重比重药液(其比重为1.020左右,比脑脊液重,便于用 *** 变化调节平面),其普鲁卡因药量按2mg/kg计算。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的严重意外是麻醉后阻滞平面过高,引起血压下降、呼吸困难、呕吐以至窒息,应注意预防。近年此种麻醉方法已逐渐少用。

9.2 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

适用于腹部和下肢手术,其优点是麻醉稳定,肌肉松弛。多采用连续硬脊膜外麻醉方法。小儿黄韧带弹性较大,穿刺时有明显的阻力突然消失感。当用注气阻力消失法或毛细管法证明针端在硬脊膜外腔后,置入特制导管。根据手术部位选择穿刺点的位置: 上腹部手术选择胸12~腰1间隙;中、下腹部手术选择腰1~2间隙;导管均向头端插入硬脊膜外腔2~3Cm,下肢手术选择腰1~2间隙穿刺,针端斜口向尾侧,导管插向尾端深度同前。3岁以上小儿常用1~1.5%利多卡因溶液,6~8mg/kg。婴幼儿给药的种类和浓度见表。当药液误入蛛网膜下腔时,首先出现下肢瘫软,腹肌极度松弛;如平面较高则迅速出现呼吸抑制,这些变化瞬间即可发生,应严密观察。应注意面色改变及面部有无小肌肉抽动,均为 *** 物中毒症状。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的主要并发症是脊髓与脊神经根损伤、硬脊膜外腔感染、导管断裂。应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和细致操作。

9.3 骶管阻滞麻醉

适用于小儿 *** 、会阴、盆腔手术。骶管阻滞虽操作简便,但骶管解剖变异较多,成功率受一定影响。目前大多采用7~8号短吻针,穿透骶尾韧带的感觉明显。失败原因除解剖变异外,主要是药量不足,注射缓慢或手术部位过高麻醉平面不够。

10 全身麻醉的管理和观察

10.1 麻醉深浅的判断

小儿眼球变化与成人相同,当麻醉进入第三期第二级时眼球在中央固定。小儿瞳孔对麻醉深浅反应快,麻醉偏深时瞳孔即散大。故不断观察瞳孔变化可及早预防麻醉过深。

10.2 呼吸管理

自始至终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小儿麻醉管理中的首要任务。即使已禁食的小儿,麻醉中也难免发生呕吐与误吸。麻醉过程中如呼吸起伏平顺,腹式为主,与熟睡时相仿,表示麻醉深浅合适,呼吸道通畅。反之,如呼吸时喉头有杂音,吸气短促费力或辅助呼吸肌运动,出现鼻翼扇动、抬头呼吸或吸气时出现“三凹陷”;则必有呼吸道阻塞存在,必须检查原因,及时纠正。

10.3 循环管理

*** 的作用、麻醉深浅的影响、植物神经系统的紊乱及通气不足等,均会引起循环动力的改变。反映循环动力变化最敏感的是心率改变。麻醉时可利用动脉触诊(三级按脉法)来判断循环动力的变化。颈总动脉为一级,颞浅动脉为二级,颞浅动脉额前支为三级。当循环功能良好时,三处脉搏均能清楚摸到;额前支减弱或消失表示循环动力开始恶化; 颞浅动脉脉搏消失提示休克已经来临;一旦颈总动脉脉搏消失,则是心搏骤停的重要征象。另外,可于心前区安置听诊器或用食管听诊器进行观察。

手术中失血、输血和补液的估计,对小儿特别重要。输血补液量足够与否,不单凭出量与入量是否相符,应以循环动力的恢复和稳定作为重要依据。中心静脉压测定及红细胞压积检查等,可指导输血、补液的量和速度,于某些手术时值得采用。

10.4 体温调节的观察

小儿麻醉中体温调节机能容易丧失,体温可随手术时外界因素而升降。在夏季或手术室内温度高、手术灯太热、空气不流通、覆盖布巾过多等,术中小儿的体温可不断上升到40℃以上,使新陈代谢率增高,心脏负荷加重,机体组织需氧更大。因此,容易导致缺氧。麻醉中除注意心率变化外,需随时测体温,防止并发高热,尤其是恶性高热。必要时可及早应用冰屑或冰水进行物理降温,使小儿体温迅速降至正常。在严寒冬天或手术室内保温不够,尤其6个月以下婴儿,手术中体温常下降。可采用热水袋、电毯、烤灯等防止体温下降。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11 麻醉意外

以呼吸系统意外为多见:

11.1 呼吸道阻塞

分上呼吸道阻塞和下呼吸道阻塞。前者多由分泌物、呕吐物、舌后坠、扁桃体肿大和声门痉挛引起,需即刻将分泌物、呕吐物吸出,将下颌向前托起及加压给氧吸入等处理。后者主要为胃内容物的反流和误吸,造成微小支气管阻塞,处理困难。一旦发生,应减浅麻醉并作气管插管, *** 呼吸道使其咳嗽,方能将细小支气管内的吸入物吸出。

11.2 呼吸停止

由于麻醉过深,药物抑制或人工控制呼吸时间过长,致二氧化碳张力降低所致。根据不同原因,如减浅麻醉和建立自发性呼吸等方法处理。

11.3 肺泡破裂

主要是对麻醉装置不了解,安装错误或操作中压力过高所致。肺泡胀破可形成张力性气胸或纵隔气肿等严重并发症。应立刻进行胸腔穿刺或水面下引流。

呼吸道乙醚灼伤

较少见。由于乙醚挥发瓶中乙醚超过 *** ,氧气流量过大,将液体乙醚吹入呼吸道所致。

11.4 肺水肿

主要由于输血、输液过量所致。呼吸道可有较多的粉红色带泡沫的分泌物; 听诊时两肺布满细小湿性罗音,并有不同程度的紫绀和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刻进行加压给氧辅助呼吸、酒精吸入,应用强心药和停止输血、输液等。

11.5 中枢神经系统意外

如乙醚惊厥和局麻药物中毒症状等。皆可按局麻药中毒的处理办法进行抢救。

11.6 低血压和心律失常

低血压常由于输血不足所致。小儿年龄越小,对失血的耐受性越低。术前一般状况较好者,手术中失血量于全身血量5%以内者不一定要输血;失血达5%以上,应予补充。失血达20%常引起明显休克,脉搏增速,血压下降,甚至心律失常,应尽快抢救。失血可根据切口中吸出的血量、手术布巾、纱布及手术台上与地面的积血,参考中心静脉压的数值和血常规化验结果计算,而进行及时补充,否则将引起严重后果。

11.7 恶性高热

为小儿麻醉中严重的并发症。凡全身麻醉中出现呼吸急促,心动过速,渐增性青紫,体温急剧升高达41~42℃,甚至43~44℃,并伴全身肌肉紧张与强直,表明有恶性高热。实验室检查可见血内肌酐磷酸激酶增高,血钾和血磷也增高,提示有严重的肌肉损伤,其原因常不明。应立即进行降温,纠正呼吸性和代谢性酸中毒,治疗高钾血症,用激素预防及治疗脑水肿,应用但托宁钠(Dantrolene sodium)对抗肌强直及给予钙剂等对症处理,否则预后不好,死亡率可达65%。

11.8 心搏骤停

是小儿麻醉中极其严重的并发症,常由很多因素诱成,但仍以缺氧和休克为其主要原因。手术、麻醉中发生心跳停止后,首先应争取时间进行初期心、肺复苏抢救,作有效心脏 *** 和人工呼吸,继之作进一步复苏治疗,以防治缺氧性脑损害为主要目标(参见“心肺复苏”条)。

12 麻醉后处理

小儿麻醉后处理与成人类似,着重呼吸、循环系统及苏醒的观察和处理。

12.1 呼吸系统

麻醉中受 *** 、肌肉松弛药、手术操作和 *** 的影响,呼吸可招致抑制;但术中由于麻醉师的严密观察和处理,其影响多已得到纠正。一旦手术结束,如以为麻醉影响也随之消除,即会放松观察和监测;实际上 *** 可能尚处于高峰作用阶段,肌肉松弛药尚有残余作用,可能还会再箭毒化;手术创伤所致疼痛可使呼吸浅表,咳嗽无力,以至气管支气管内分泌物聚集,引起支气管炎,甚至肺不张。此外,倘若术中胃排空不够满意,或由于腹胀,或由于反流、呕吐,或气管插管拔除后,有声门下水肿等,均会加重呼吸抑制。因此,手术虽已结束,但麻醉后危险因素并未消除,应有专人作严密观察和处理,直至病儿完全清醒,咳嗽反射恢复,呼吸正常,呼吸道通畅时为止。对某些已出现呼吸功能不全、有心衰或心脏手术后、有高热或有甲亢的病儿以及贫血者均应给氧吸入;且应结合动脉血气分析、血常规检查及胸部X线检查,观察吸入一定浓度的氧气或机械通气后与全身状况改善的关系。对声门下水肿可应用1μl大小颗粒温暖湿化的空气氧气雾压吸入,并小心应用镇静药物,必要时可加用肾上腺素及抗生素等吸入。

12.2 循环系统

小儿循环系统一般较健全,但大手术后或有多发性损伤与出血的病儿,术后36小时内细胞外间隙可滞留大量体液,如不及时补充,即会引起低血容量和休克。因此,麻醉后循环系统的监测应包括: ①维持正常循环血量。②维持正常心排出量。③防止贫血、低蛋白血症和酸堿失衡与电解质紊乱。④防止输液过多而致肺水肿。监测项目除周围组织血流灌注情况、血压、心率和心律、脉搏、呼吸、体温(特别是周围组织与中心组织的温差)、失血量、血常规检查、尿量(至少应达到每小时1ml/kg)、尿常规及心电图等检查外,有条件时尚可作动脉血气分析、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和肺毛细血管嵌压(PCWP)测定及血液生化检查等。根据各项检查结果,结合病儿出现的症状,分析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适当处理。

12.3 苏醒情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