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为自己的人生设定意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7
#微写作#第66天

之前有写过一篇文章《积极的悲观主义》,这篇文章可谓是代表了我的人生观。我的悲观主义思想很大程度上受了佛教和叔本华的影响,他们对人生的看法是,人生就是苦,欲望是苦的根源。佛教主张通过消除欲望来除去痛苦,而叔本华则认为欲望无法消除,因为当欲望消失的时候,又会感到无聊,所以人生就摇摆在痛苦与无聊之间。佛教和叔本华让我学会了很好地处理和面对自己的欲望。

但是,我的悲观主义并没有他们的那么悲观,因为我并不认为人生就是苦,我甚至认为人生中存在很多美好的事情,我的“悲观”更多的是建立在对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的客观认知上。我清楚的明白这个世界上,除了我自己的意志之外,我什么都无法掌控,那些我所珍视的人事物也随时都会消失。对于我来说,人生的痛苦更多不是来自想要拥有的欲望,而是来自无法避免的失去,以及环境的不确定性。但其实,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欲望,是一种执着。我的积极正是源于这种对客观世界的客观认知,正因为不知道何时会失去,我才要好好把握当下,好好珍惜身边的人。我觉得可能理性主义这个词会更适合一些。

最近在了解尼采,我发现尼采也是一个典型的积极的悲观主义者。佛陀和叔本华面对悲观时,都采取了一种出世的态度,不要有任何欲望,远离尘世,远离烦恼,做一个清心寡欲的人。尼采在年轻的时候读了大量叔本华的书,并且深受叔本华思想的影响,因此,他在骨子里是悲观的,这种悲观来自两个核心矛盾:人生本来就是没有意义的,但是人却渴望拥有意义;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人却总在追求永恒。如果人生没有意义,人生又固有一死,那么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这在很多悲观主义哲学家看来,正是人的悲剧性所在。

然而,尼采最终摆脱了叔本华对他的影响,选择了一条积极的出世之路:纵使人生本来没有任何意义,我们也要赋予它一种意义。尼采首先承认人生的悲剧性,从而摆脱一种虚假的乐观主义,其次他要战胜人生的悲剧性。尼采最终的结论是,我们要用生命的蓬勃兴旺来战胜人生的悲剧性,这本身就是人生意义之所在。即便人生是短暂且充满苦难的,我们也要笑着生,笑着享乐,笑着受苦,笑着离去。这种力量就是生命赋予我们的力量。这从某种意义上又和我一直在说的“反脆弱”连接上了,生命的特征就是它的反脆弱性,也就是面对压力,它反而会变得更加强大。同样,人的反脆弱性就表现在,痛苦会让我更加坚韧,这也是生命力的体现。尼采的那一句“那些杀不死我的东西,只会让我变得更强大”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这是多么强大而又力量的一句话!因此,对于尼采来说,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展示生命那坚韧的品质:面对压力、痛苦和打击,不但不怯懦,反而要越战越勇。

尼采把这股力量总结为自我超越。他认为,生命和人类都具有自我超越的本性,这种本性集中体现在强者和优秀者的身上。所以,我们能否让自己的人生充满意义,关键在于能否实现自我超越。

明天继续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