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005:背景调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4

       简历上写的毫无破绽,面试中说的头头是道,一切都很完美,貌似符合岗位招聘的所有要求,但入职后问题却逐渐暴露,敬业度不够,专业水平不达标,甚至都无法胜任基本的工作。

       背景调查的形式根据调查目的的不同分成很多种,概括起来分为是: 全面背调、极简背调 ,具体背调内容如下

极简背调: 一般主要调查工作履历,包括单位名称、在职时间、职位名称、离职原因和证明人等信息;

全面背调: 包括学历背景、单位名称、地址、供职时间、供职方式、职位名称、职责描述、汇报对象、离职原因、离职方式等,除此之外,对证明人的信息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涵盖,包括证明人来源(证明人来源一般包括候选人自主提供和背调人员自主寻找两种)、证明人职位、共事关系和共事时间等。

      一般来说,较为基础的岗位,我们可以采取极简背调的方式进行信息核实;对于中高层领导、重要岗位、高风险岗位,可以采取重背调的方式进行信息核实。

     候选人提供的证明人,一般存在这样两种情况: 一种 是被候选人打招呼拜托去讲好话,讲假话,甚至部分证明人原本就是冒名顶替;
另一种 就是平常心,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对于以上问题的解决思维,主要在证明人的自找和验证中予以体现。

     证明人自找的好处非常多,首先可以高概率的避开证明人造假和打招呼这类问题,同时既然自找,我们的目标肯定是对于该类问题最有发言权的人,比如日常自找比例最高的就是通过HR查人事系统来确认候选人的客观信息,真实可信。由于限制了问题的种类,系统记录的可以透露的就告知,不能透露或者系统无记录的,也没有编的必要和空间,避重就轻的事情少有机会发生。 

       当圈子有限,或刷脸失败时,我们只能使用候选人提供的证明人,我们要优先做的事情是验证,下面以上级身份验证为例,给大家列举我们经常验证出的结果,分为上级证明人不真实和需判定两大类:

1.不真实一般有2种常见情形:

一是, 职位正确,经人事系统查询或证明人验证,没有候选人提供的证明人或经验证非候选人的上级只是同事或下属;

二是, 职位和姓名均正确,但联系方式不正确,背调过程中通过自主寻找联系到系统记录的直线上级,但该直线上级确认候选人提供的联系方式非本人所有。上级证明人不真实的这两种情况,能够说明证明人是冒名顶替,这种情况一般建议不录用。

2.需要判定的情况一般有以下五种:

一是,上级非离职前最后一任直线上级,而是前任上级;

二是,非直线上级,而是间接上级或其他同事;

三是,证明人职位变迁(如升职或者平级调动)与候选人提供职位出现差异;

四是,HR验证直线上级身份正确,上级证明人表示自己非候选人上级;

五是,无法联系到上级,由其他证明人替代完成报告。

这五种情况总体来说差异较小,或者存在不同的理解,可以根据背调的内容和评价由HR自行判定是否录用。

       总的来说,一个完整的证明人验证,包含很多因素,是否存在该证明人,姓名职位联系方式是否匹配,是否可能出现冒名顶替,该证明人是否是最具备话语权的证明人等等,一旦完全满足条件通过验证,就可以相对比较可信的落地。 

通常来看,大学学历主要分为 统招 和 成人教育 两大类。

统招 可分为全国统招和省统一选拔, 成人教育 分为成人高考、自考、电大、网络教育。

在学历本身属实,并且国家认可这一条件下,学历查询的五个步骤: 

      学校名单初筛、学信网查询、学校查询、候选人自证和教育部认证这五个环节,按照顺序操作,其中每一步的结果都可能让本次调查结束,绝大多数学历并没有机会真正完成这五步 

具体来讲:  

第一步,学校名单初筛。

截至2019年6月15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956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688所(含独立学院257所),成人高等学校268所。

是否为国家承认院校,只需在《全国高等学校名单》内搜索即可,如果不在,本次调查可以结束。   

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

第二步,学信网查询。  

        在名单内的学校可以通过学信就业网查询,该网站的查询方法和范围,查询页都有详细指引,较为简单此处不累述,只提示大家查询出学历存在之后,一定要详细对比每一个字段信息以防有人冒用身份信息,因此一定要对比身份证照片,或者按照学信网的提示完成身份和学历证件匹配,这样基本可以避免套证这种风险。如果学信网查询完全属实,本次调查可以结束。 

学信网链接

     注意:当学信网查无此证的时候,要进入下一步学校验证,在实际工作中,学信网核实无果,学校最终验证属实的案例比比皆是。 目前学习网仅可以查询2001年以后的学历信息。

第三步,学校查询。  

       联系学校的教务处、院办或者档案馆,学校教务处和院办免费并且查询速度较快,档案馆可能涉及费用,周期相对较慢。无论是哪个部门,只要不明确拒绝查询,总是可以验证出学历的真伪的。学校出具的结果只有真或假,本次调查可以结束。 

    注意: 如果涉及到寒暑假和开学这种特殊时期,要做好大幅度延长调查周期的准备,一两个月查不出结果是比较正常的。另外现在拒绝电话传真查询的高校还不少,而且都是很知名的大型学校,如果方便的话就跑一趟,学校通常都允许现场验证。 因此如果领导问你查询时间的话,负责任的说法是1-2个月。

第四步,候选人自证。 

      对于上面几步查询无果的情况,可以让候选人去学校开具学历证明,要求候选人留下开具证明的老师姓名和办公电话,并加盖公章,之后通过核实以上三项的真实性,来验证学历的真伪,此过程造假,等同于学历造假。 

第五步,教育部认证。 

     在前面4点都受阻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教育部认证这个杀手锏,具体的申请操作方法学信网里面有非常详尽的指引,这种方法 涉及百元以上额外费用 ,并且 周期在两周以上 ,建议作为兜底的最终手段。 

     海外的定义是包含港澳台在内的所有非大陆区域,仅从我们目前覆盖的范围来看,就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涉及的教育体制、学校组织结构、背调市场规则、语言及文化差异等,确实较为复杂,如果再将一些特殊情况,如宗教国、战乱、政治时局不稳的地区都考虑进来,相比国内学历的情况,确实可以用坑爹来形容。
    但如果仅从招聘实用性的角度来分析,英、美、澳、日、德、法、新长期以来是国人的热门留学目的国,海外归国人员也自然集中于此,搞清楚这几个国家也不是难事,可截止到2016年,根据我国外国专家局的数据,已经有来自73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万外籍人士来到中国工作,如果把这部分人群考虑进来,事情就不简单啦。所以下面我们介绍的海外学历调查的方式,条件稍作限制,限定为中国籍候选人的海外学历调查。

    海外的学历查询,主要的方式有 类“学信网”查询、学校查询、第三方查询和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查询 四种方式。  

1.类“学信网”查询

      部分国家如美国、英国、加拿大,存在类似国内学信网这样的查询机构,可以直接在线查询,需要输入的绝大多数字段,都在学历副本和护照中可以找到,少部分也可以很方便地和候选人确认,除此之外,有些查询机构,需要候选人签署制式授权书,内容包含:体现候选人授权核实教育信息、一笔一划清清楚楚的姓名、签名和授权的日期(一般授权日期开始1年内有效)。 通常的费用在十几到几十美金/英镑不等,支持Visa/Master的信用卡在线支付,查询起来还是比较便捷。 

2.学校查询

        部分海外学校有官方自建的在线查询系统,查询和收费方式与第一条相同。  如果没有,也可以通过学校联系到相关部门进行直接查询,通常通过邮件或电话往来,可以完成调查,这种方式如果可以成功,基本都是免费的。

3.第三方机构查询  

        部分国家因为前面所讲的战乱、政治时局不稳等原因,上述两条路很难走通,这时候可以求助当地的背景调查公司,一般国内的背景调查公司也是这么做的,通过国际行业协会甚至Google找到背景调查付费查询。 

       但是这条路偶尔查一个学历还好,如果长期开展作的话,比较麻烦,因为不同的背景调查公司覆盖范围有限,因此建议找一家国内具备海外背景调查合作能力的背景调查公司开展。   

4.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 

        有关这个机构的前世今生互联网上有很多参考资料,海归的朋友们更是觉得如雷贯耳。这个机构最大的威慑力在于,不管你在海外读了多么知名的大学,如果回来不去这个机构报到,对不起,中国教育部不认你这个学历,去个企业上班也许没问题,要是考公务员,读MBA升级个学历层级之类的,就会发现你未被认证的海外学历是无效的,你会怀疑自己读了个假大学,因为他们不认的,即是假。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是专业的第三方公司经常使用的查询渠道,虽然覆盖的时间范围有点窄,部分未做认证的学历不适用,但是简单快捷免费。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查询系统

      但是,通过前面3种渠道查询不到的学历却在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查到的事件时有发生,直到2017年央视报道,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存在为不法中介给一些不具备认证条件的人进行官方认证的问题,才明白个中原委,原来这个大家公认的查询渠道,也并不是百分百可靠的。

注意: 除以上四种之外的其他查询和候选人自证方法,奉劝大家不要相信,比如有候选人拿全国留学生信息服务网里面的自行备案信息来自证真实,就需要擦亮眼睛,千万别被忽悠。 

    就按照在职背调的前期沟通、阶段性背调、发放Offer或合同签署、终结背调四个顺序为大家详细解析。

         在开始背调前,针对在职情况需要和候选人有一次沟通,确认是否可以开始该段工作经历的背调。这样做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 因为在职背调存在风险,提前沟通是一种必要关怀; 另一方面, 如果候选人以某种理由拒绝此时开展背调,可以询问、收集及审视具体原因,并且协商可以开启背调的时机。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案例,可以作为反面教材。候选人要求入职之后三个月再启动前一家的调查,理由是不想前雇主过早知道他加入了同行业公司,怕对他有所不利,三个月后又想延迟被拒绝,这时才发现他与前任雇主竟然一直存在悬而未决的劳动纠纷。 所以说,对于拒绝立刻开始背调的候选人,一定要根据其理由尝试协商,不要因对方说多久之后再启动,或者无限期拖延就妥协。通常情况下,候选人只要和前任雇主提出离职,离职意向在公司内部公开,就可以开启全面背调,所以这个时间节点,就是我们要去争取的最大利益。

       除去候选人表示,虽然目前在职但已经和公司提出离职,也可以接受全面背调这种情况之外,通常在职背调都需要分两个阶段完成:
第一个阶段 是调查在职工作之外的,不会影响候选人目前工作的其他客观性信息,如身份,学历,上上一家的已离职工作经历等信息。
第二个阶段 ,也就是目前在职工作的背景调查。 这一阶段的背调,按照在前期沟通中出现的不同情况,我们来分别应对:
第一种情况, 候选人接受此刻开展背调,但是只可以联系指定证明人。 这种情况我们通常称为"可信任名单",名单绝大多数是指定了一位上级或者部门内同事,在对候选人的离职动向保密的基础上,配合我们的背调,正常打电话跟进就好,尽量要求候选人提供两位同事,我们可以对于工作时间,职位名称等客观信息进行下逻辑对比,起到初步筛查的价值,如果只提供一位同事,对于时间这类要求精准描述的信息,由于不一定可以查询到人事系统,往往只能参考,这个阶段还不能下定论。 这里可能你会问,为什么不能相信单个证明人的证明呢? 如果我现在请你立刻说出同部门三位同事具体到某年某月的入职时间,一个月都不可以差,说错一个月算微小差异,说错三个月就是重大差异,你说的上来吗?所以这件事我们必须要优先选择相信系统记录。 可能你又会想,既然如此,就让候选人提供一个可以配合查系统的HR咯? 针对这种情况,第一,很多非HR部门的候选人确实都不认识HR是谁,也难以提供可以信任的HR配合;第二,被HR知道了离职动向,那还算什么秘密呢?
第二种情况是, 候选人拒绝此刻开展背调。 候选人拒绝背调的理由是不想和公司的人透露离职意向,所以这种情况你只需拿起电话,接通该公司前台,说一句麻烦问一下某某部门的某某某今天在公司么,对方只要没说这个人已经离职了,你就可以安心相信在职情况属实。 这个动作有必要么? 答案是,这个可以有,因为会有部分具备反侦查能力的候选人实际已经离职,因为一些难以启齿的原因,谎称在职来拖延背调。 所以说,在这个阶段,大家可以根据身份,学历,上上一家的已离职工作经历等这些不影响当前工作的信息,结合可以联系的在职证明人,候选人究竟是否在职等信息,优先判断下诚信程度,如果已经出现重大差异,那就可以终止招聘流程。

       候选人愿意接受完整的在职背调的前提,通常都是接到Offer或者签署合同之后,可一旦签了,后期发现候选人在职经历有风险怎么办? 这个时候,建议大家在Offer或劳动合同中,加入背景调查不通过就失效或者终止合同的条款,不通过的标准要细化,如薪酬差异不能超过20%,工作时间累计水分不能超过6个月等等,我抛砖引玉,大家可以根据公司的诚信红线来定。

         临近与候选人约定的全面启动背调的时间,请与候选人再进行一次沟通,以确定之前的约定是否可以按时生效,因为基于现实因素,很多候选人给到的时间可能是自己计划提出离职,或者办理好离职手续的时间,出现变数很正常,这个时候建议给予候选人充分的理解,这个节点如果没有去二次确认,冒然操作,还是可能给候选人带来很多麻烦。 确认没问题之后,就可以正常完成背调了,这个部分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之前可能联系过候选人的"可信任名单",候选人信了他们,我们可不能轻信。具体原因我在前面的音频中也提到过,那就是工作中,证明人身份造假发生频率是非常高的,风险也很大,甚至会因此影响录用。所以,在这一阶段,之前受到条件限制无法验证这些人的身份是否属实,现在可以正大光明的去完成验证。

1.主动坦白谎言的候选人,要拿出更高的警觉性,去验证是否存在用一个小谎言掩盖一个大谎言的可能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