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众传媒视野下的通俗文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9

浅析大众传媒视野下的通俗文学

   【摘要】 尼古拉斯·卢曼说:“文学的存在基础必须是传播媒体,文学文本的存在必须依靠物质和技术手段,其传播与接收也只能通过技术手段中介来实现,因为历史从一开始便可视为一部媒介史。”文学尚且如此,通俗文学在发展中更不可避开。其实,文学自产生之初就与媒体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文学离开了媒体就很难实现其文学的影响力。

   【关键词】 大众传媒;通俗文学;传播

  尼古拉斯·卢曼说:“文学的存在基础必须是传播媒体,文学文本的存在必须依靠物质和技术手段,其传播与接收也只能通过技术手段中介来实现,因为,文学的历史从一开始便可视为一部媒介史。”文学尚且如此,通俗文学在发展中更不可避开。其实,文学自产生之初就与媒体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文学离开了媒体就很难实现其影响力。

  从人类传播历史来看,每一次的媒介革命都会带来新的传播方式,这一系列的变化会延伸出一种新的媒介文化发展态势。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大众传媒产生是以19世纪30年代大众报刊的出现为起点的,继而出现电报、电影、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媒介对信息的传递与发展,这些媒介的产生与发展,给了通俗文学更多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以报刊为例,在报刊最初出现在中国时,使中国古代文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而也促使现代文体的出现与迅速发展。从这次的变革中,我们可以看到传媒在对文学的改编上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如今我们进入了大众传媒时代,通俗文学在这样一个传媒生态环境中,不论是小说还是散文,在审美取向和文体风格上面都在发生历史性的变革。

  通俗文学在产生的最初时期,往往是处在一个被轻视甚至是蔑视的位置。这种现象不止产生于中国,在世界范围内来看都能够算作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各国对于通俗文学的肯定和认可,都经历了一定的时间。在文学的分类中,常常会以“雅”、“俗”来进行区分。有一些人会有这样的一种观念,以古为雅,以今为俗;以寡为雅,以众为俗;以远为雅,以近为俗;以静为雅,以动为俗;以虚为雅,以实为俗。其实,这样的理解是有一定的误区的,文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以“通俗”起家的。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提到:在文艺作品发生的次序中,恐怕是诗歌在先,小说在后的。诗歌是韵文,从劳动时发生的;小说是散文,从休息时发生的。由此可见,在文学作品出现的最初时期,都是一些比较俗的内容。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进行分工,雅文学就开始发展起来,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雅文学也一直在从俗文学中汲取营养。而随着社会工业进程的推进,商品化经济的飞速发展,大众传播方式的多样,人们的生活方式打破了原先的刻板乏味的凝固状态,因此在消费方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而在文化消费上追求精神愉悦,于是文学的通俗化、生活化、娱乐化、消遣化的种种特征,就适应了这方面的需要。

   一、网络文学

  通俗文学在大众传媒的视野下,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文学传播方面,大众传媒相对于传统的媒体来说,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易实现的特点,同时,也增加了文学传播的新的媒介形式,继而催生了网络文学的产生。网络文学,指新近产生的,以互联网为展示平台和传播媒介的,借助超文本连接和多媒体演绎等手段来表现的文学作品、类文学文本及含有一部分文学成分的网络艺术品。其中,以网络原创作品为主。网络文学分为三类样态:一类是已经存在的文学作品经过电子扫描技术或人工输入等方式进入互联网络;一类是直接在互联网络上“发表”的文学作品;还有一类是通过计算机创作或通过有关计算机软件生成的文学作品进入互联网络,如电脑小说《背叛》,以及由几位作家几十位作家甚至数百位网民共同创作的具有互联网络开放性特点的“接力小说”等。经济时代的到来,很多网络文学的作者只是一味的挑选能够提高点击率和读者喜好的作品。在看到这些不良现象之外,我们还应该看到也有质量高的通俗文学作品。有一些网络文学已经得到了出版,比如蔡智恒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安妮宝贝的《告别薇安》等。

  网络文学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诞生的,这种低门槛、无成本的创作形式为很多的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平台,也丰富了通俗文学的种类。在这个网络共享的时代,许多人可以不出门、不消费就可以看文学书籍。这无疑是大众传媒视野下,受众所享受到的最直接、直观的感受。网络文学有些类似于通俗文学在产生之初时的口语与手抄的传播方式。与最初的'口语传播所不同的是,在网络还没有大范围普及的时候,网络文学并没有大范围的读者和市场;而口语传播在传播媒介受到一定限制的同时也拥有很大的市场。两者还有一个相似的地方在于,这种缺乏限制性条件的写作,出现了很多的题材、内容质量低下的文学作品。

   二、影视文学

  大众传媒区别于以往传播媒介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其产业化的运作。在大众传媒出现之前,文学传播相对是封闭性的,文学创作相对来说也是一种个人化的行为,而产业化的大众传媒产生之后,文学在传播上面有了其更大、更宽广的发展空间。文学在这个背景之下,开始利用传播媒介进行进一步的推广,影视文学也由此产生。影视文学的作品中,极大部分都是属于通俗范畴,大量的电影、连续剧的选材与构思方式以及总体设计及语言特色都面向于市井,这也使得通俗文学是是影视文学的主力军。所谓影视文学是电影文学和电视文学的合称。它可以对生活做出高度综合的反映,能够运用形象思维和通过塑造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唤起人们审美感知、审美教育和审美娱乐的艺术形式。影视艺术是对传统文学的吸收、借鉴与改造形成了影视文学。

  影视作品作为通俗文学被更多的人熟识,即使是不识字的人,也可以通过观看电影或电视剧来了解一个作家和他的作品。很多作家在自己的影视作品受到追捧的同时,出版自己的影视作品书籍,在传统的传播渠道中占据有利位置。在书店,我们也会经常看到在图书分区中,会有影视文学作品一类,这也是市场产业化运作的同时所产生的新的分类。进入到当代,影视业作为中国文化的主力军,发展势头更是迅猛。许多严肃题材的文学作品也被改成了影视作品,比如《离开雷锋的日子》,让更多的人形象地了解了雷锋。之前提到的网络文学也有很多改编为影视文学作品,比如前一阵非常火的电视剧《后宫甄 嬛 传》就出自于网络文学。随着电视剧的热播,《后宫甄 嬛 传》也得到了出版并获得了很好的销量,与此同时,它的作者也受到了一定的关注度。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影视文学也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影响。有些影视作品是在文学经典作品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再创作,从形式到内容完全虚构或是对文学作品的篡改现象及其严重,只是架在名著的名字上面搞一个噱头来吸引受众,故事完全是创作者的主观意识,没有考虑文化历史的事实存在,这些现象可以看做是对中国文学的一种亵渎。许多的创作者只是一味的满足于收视率和观众的心理、视觉刺激感受,而忽略了文学原本的作用。近期有一种题材的作品获得了很高的收视率并且作者取得了较好的收益,那么就会出现跟风现象,甚至会出现语言上的盲目跟风和不明就里的写作,为写作而写作。殊不知,这些写作动机都会使作品很快过时,不具有生命力,而不能成为经典的影视文学作品。

;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