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学记》漫谈9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9
原文: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xùn驯),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hàn)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注释:

①禁于未发之谓豫:豫,同“预”,预防。坏习惯坏毛病尚未成形,刚有苗头的时候,就懂得先把他导正,长他的善,这是防患于未然。

②当其可之谓时:可,适当。时,及时。在恰当的时机加以教导,则事半功倍。

③不凌节而施之谓孙:凌,超过。节,节律,限度。孙,通“驯”,循序渐进的意思。不超越学习的内在节律来设计教学活动,不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教导,叫做循序渐进。

④相观而善之谓摩:学友间相互切磋,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叫做观摩。

⑤发然后禁,则扞(hàn)格而不胜:扞格,抵触。 胜,克服。习惯养成后再来纠正,就会有抵触情绪,难以克服。

⑥燕朋:轻慢而不庄重的朋友。郑玄注,“燕,犹亵也。“

⑦燕辟:轻慢邪辟的言行。

解读:

禁于未发,听起来当然比”发然后禁“好了,可是转念一想,”未发“你怎么知道要禁啥呢?除非你有先见之明。可是“先见之明”在VUCA时代,实在是个奢侈品。

我理解“未发”是刚有一些苗头,尚未形成坏习惯,这时候干预,代价最小效果最好。等到坏毛病坏习惯已经养成了,再想纠偏可就是大麻烦了。

习惯的形成过程是我们大脑里的神经元相互关联强化,形成特定通路的过程。刚开始的时候,神经元连接还不稳定,随着行为的重复,神经通路不断得到强化,以至于这个刺激反应的模式可以转到潜意识层面运行,这时候习惯就形成了。关键在于,这个叫做习惯的神经通路是包括信念、行为倾向和情绪的。”发然后禁“就必须要对抗情绪,因此扞格而不胜,扞格就是抵触情绪,不胜就是不能克服。

中国文化有“治未病”的思想。“治未病”不是没病治病。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时说,“君有疾在腠理“;第二次见时说,“君之病在肌肤”;第三次见公时说:“君之病在肠胃”。你看,前两次用“疾”,第三次用“病”,说明病和疾不是一个概念。

疾从 疒 从矢,象箭一样,来得快去得也快,比如感冒之类的。病从 疒 从丙,丙,南方之象也,太阳升起到南方,热度已经起来了。所以,“治未病”其实是发现苗头赶紧行动,这个思想对于VUCA时代管理企业特别有启发。

当其可之谓时,类似于教练技术里讲的coaching moments(教练时刻)。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啐啄同机”,意思是老母鸡孵蛋,时候到了,小鸡和母鸡必须里应外合,一个啐一个啄,合力破开蛋壳。啄得早了,小鸡还没长成,啄得晚了,小鸡已经闷死了。正在小鸡生死交关的时刻迎来母鸡的轻轻一啄,这是功夫。一辈子能遇到这样的老师,真是福分哪。

“可”的信号是谁发出来的呢?当然是学生了。所以教学活动应当以学生为中心(participants centric),一切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都是老师的个人秀。

不凌节而施之谓孙。万事万物都有个节律。比如说二十四节气,惊蛰那天大概率会打雷,冬至那天大概率阳光明媚,你说妙不妙,把握了这个节律,做事情就势如破竹。

心脏担负全身的泵血功能,靠的不是蛮力。心脏是身体的主时钟,协调了五脏六腑的节奏,五脏六腑一起律动,就省力了。人工心脏就没有节拍器的功能,所以功率要大很多,还容易造成高血压。

老师要感知到学习的节律,顺着这个节律来教学,则事半功倍。

“节”还有一个含义,就是约束。万事万物都有其约束条件,学习也不例外。学生天赋资质千差万别,有郭靖这样的,也有杨康这样的。教学活动必须要考虑这些约束条件。

“凌节而施”完全不考虑学习的内在节律和学生的约束条件,其表现就是填鸭式教学。

相观而善之谓摩。同学间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又是讲学习的共振效应,跟教学相长是一个道理。

豫时孙xùn摩,是教学的四个原则。这四项基本原则对于我们设计员工学习项目也有指导意义。

"豫"提醒我们,岗前培训很重要,不要等到员工养成野路子了再来纠正,这样代价就大了。管理岗位尤其需要培训,因为管理者的行为对企业的影响更大。

“时”提醒我们把握好学习时机,比如说行为发生了及时给与反馈,项目完成了及时总结,错过了这个时机,则“勤苦而难成”。这就要求所有的经理人都要做教练式经理人,企业要培育教练文化。

“孙”就是要反对填鸭式教学。设计培训课程一定要了解员工的需求,访谈是必须的,但是还不够,最好能够观察到员工在实际工作中的行为。培训内容不要追求高大上,不要赶时髦,而要和员工已有的认知和技能连接起来,这样的培训才是接地气,有效果。

俗话说,“贪多嚼不烂”,有些客户恨不得在一天的培训里安插八个知识模块,这是把培训等同于普通商品了,其实是“杂施而不孙”,结果只能是“坏乱而不修”。

“摩”就是提醒我们内部分享。内部交流很重要,每次培训课程之后,应当跟着组织几次“实践分享会”才好,否则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的六个问题,前四个是和四项基本原则相对应的。我们接下来重点谈谈后两个,“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逆其师,废其学都容易理解。到底什么是“燕朋”,“燕辟”呢?

小时候在农村,春天来了,燕子飞到家里面做窝,都是成双成对,孵出一窝小燕子,冬天又都飞走了。两只燕子一起飞,跟舞蹈一样,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累了就回到巢里,你啄啄我,我啄啄你,非常亲昵。人们看到这种现象,心有所动,就把小两口之间卿卿我我,叫做燕尔新婚。“燕”就是指这种亲昵的行为。

但是,如果把亲密关系中的行为搬到社交场合,就不大庄重了。这时候“燕”就带有贬义,是狎昵,举止轻慢的意思。狐朋狗友之间没大没小,就叫做“燕朋”。

“燕朋”为什么就违逆了老师的教导呢?因为一曝十寒。孟子说,“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意思是环境对人的影响巨大,跟老师呆在一起的时间短,跟朋友混在一起的时间长。跟老师学的一点做人的道理,结果跟狐朋狗友一混,全没了。

燕辟,同“燕譬”,譬就是譬喻,这里指的是老师的教诲。燕譬就是把老师的教诲庸俗化。比如老师说,给反馈的时候,要先描述你观察到的行为,再说行为对你的影响。学生却说,装什么装,虚伪,我就是直来直去的人。这就是把老师的教诲庸俗化。这样的人什么也学不到。

燕朋者必然燕辟,燕辟者必然燕朋,所以,这两句应当看作是互文,燕朋,燕辟,都是逆其师,废其学。

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这话儿还是有道理的。跟高手下棋,你才能提高棋艺。人生路上能有几个道德文章高过自己的朋友,也是福分哪。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