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体验自己的人生,痛也是一种人生,好想像个孩子放肆一次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14

文|幸福娃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盏明亮的心灯。当别人看不到我们的光亮,那是因为它与外界隔着一个灯罩,需要有人为你打开。而为幸福娃的打开灯罩的人,就是姣阳姐。

思索这一切,都是给自己学习,和看见自己的机会。

昨晚跟菲同学聊天,说到自己别太要强,给点机会,也让父母和家人爱你。

幸福娃从懂事开始,不知道从哪里来的“恐惧”,总是害怕被家人“抛弃”。这骨子里的自卑,让她把所有人的关怀都拒之门外,或者当作一种礼尚往来的“交易”,怕还不起。

在师范院校的幸福娃,很羡慕过同桌与父母像朋友一样相处,也羡慕过朋友跟父亲像兄弟一样谈心。

说是羡慕,实则是在默默的渴望,渴望有人能懂她的心思,向她靠近。这样的渴望太奢侈,或许幸福娃都不知道,自己都不给自己机会,别人哪来的机会呢。

因为是家里的老大,小时候的“另换”最先学会跟父母相处,以及跟这个世界的交流就是干活。

在家里,7岁的小“另换”是个干活的小能手,早早就学会了洗衣服,那是全家五口人的衣服;一边写作业一边煮饭,那时候还烧木柴;割草、放牛,小“另换”可是个放牛娃呢;种菜,你能想到的南方菜,都有种过哦,想想挺厉害的呢;浇水,给菜浇水,打井挑水,给稻田灌水。

带娃,几岁的小“另换”,自己还是个孩子,却被迫当起了“妈”,一条绳子,一块布就是弟弟的小背兜。弟弟饿了,小“另换”学着妈妈煮面糊给弟弟吃,弟弟吃不完的自己吃。

弟弟尿了,拉了,小“另换”也学着妈妈的样子给弟弟换尿布,洗尿布。这个“妈妈”当得有模有样。

插秧,从拔秧苗到插秧,小“另换”都想像父亲一样,做得又快又好。但她最怕田里的蚂蟥,即使害怕,也要下田插秧。这些对于小“另换”都不在话下。

长大工作后,幸福娃除了本职,眼里能看到的活,能做的都毫不吝啬地去做。

现在的幸福娃回想起来,除了有些心疼“另换”,她骨子里的那股不服输的傲气,估计就是那个时候埋下的种子吧。

好像干活成了与父母之间的交流方式;好像无需言语,做得越多,与人的交流就越频繁。

因为彼此都不会表达,这也变成了幸福娃与质朴老实的父母之间,最密切的互动,也是唯一的交心互动方式。

他们彼此之间的爱,太过于安静。


在幸福娃的印象中,父亲是个内向不善言辞的人,每次的出现都很严肃。父亲无言中的威严,让人捉摸不透,也更让人敬畏。

小弟每次调皮捣蛋时,看到父亲都会收敛很多。只要父亲出现,一切都会很安静。

小时候,父亲的形象在“另换”的心里是高高在上的,既害怕又崇拜。父亲虽然少言寡语,但做起事情却十分干练。

就这样一点点长大,她也变成了像父亲一样作风的人,喜欢默默的付出。

当她懂得自己渴望与父亲交流的时候,却不知道如何打破一直以来的沉默。她尝试过用写信的方式交流,写了几封信,父亲回了一封。

你不知道,她收到父亲回信的那一刻,开心到跳起来。

信中父亲教导: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做人做事不能违心,一定要善良;在 情感 上,如果他只对你一个人好,不是真的好,要看他对其他人的态度。

正因为有这样的父亲,她一直都在善良的做人,用心的做事。她开始有些理解父亲沉默背后的用心和爱,并试图去化解与父亲之间更多的疑虑。

一次跟姣阳姐学习心灵交流的作业,需要幸福娃去跟父亲验证:为什么会取“另换”这样的乳名?

父亲的回应是:这个是爷爷找人取的名,本来打算用来当大名的,父亲觉得不妥,通过争取,最后才有现在的名字。

这个答案令幸福娃有些意外,却解开了她心中的疑虑。不管是长大后的幸福娃,还是小时候的“另换”,这都是很好的答案。如果不去验证,这也许会成为幸福娃与父亲之间的一个“结”。

这不是太小题大做,当你对于在意的人,总是爱得那么小心翼翼,更何况是心细,缺爱又敏感的幸福娃。也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懂吧。

曾经,幸福娃还因为母亲无意中的一句“你出生时,父亲连看都不看你一眼”而耿耿于怀。但在写信的验证当中,她也揭开了父亲重男轻女的印象。

幸福娃想告诉你的是: 我们在意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爱着我们。或许有的时候,表达的方式会令你不舒适,甚至不太理解,但他们的爱还在。

不要因为看到,或者听到,就给事情下定论,或许背后的真相截然相反。别让表面的假象,干扰了你爱的判断,如果在意,那就去验证吧。

董卿说“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种爱的表达,就有多少种礼物;父母无私的爱的养育,经历苦难之后的成长;不断的学习,所积累下来的智慧,这都是最好的礼物。”

就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切·米沃什,在诗歌《礼物》当中所写道的“这是幸福的一天,我漫步在花园,对于这个世界,我已一无所求。”

对于这个世界,不管你以什么样的方式跟它相处,所经历过的点点滴滴,都是它赠予你最好的礼物。

王若熙在歌曲《像个孩子》里唱道“多希望还能再像个孩子,回到最初的样子。把那些藏在心中的心事,抛给蓝天哭着放肆一次。多希望还能再像个孩子,快乐的做个傻子。那些不愿意放弃的梦想,我默默坚持。”

多希望有这样一面镜子,让所有人都体验一下,回到小时候再放肆一次。

看到姚晨在《很高兴认识你》节目里透露“我太想离开家,因为你跟父母所有的 情感 ,那个沟通和链接,都会停留在那个时期。我妈妈对我的印象,一直停留在14岁。对我的态度,一直都觉得你还是那个小孩。”

幸福娃离开家乡,父母是不是也会停留在她离开的那个时刻呢?

其实想想,无论你年纪多大,大多数,在妈妈面前,永远把你当小孩来照顾。就像前几年的幸福娃,哪怕结婚,离婚了,回到家,就变成“另换”,做着小时候做的事情。

在幸福娃的印象中,跟父母之间的关心与问候,都止于言语是上的客套寒暄。她曾幻想过,要是可以回到小时候,她想做个不一样的小孩,不用干活,不用带弟弟,就有糖吃的孩子,哪怕一次也好。

时间久了,遇到的事情,“另换”学会在默默当中收藏起来封存好。慢慢的,勤劳,懂事,成了她的代名词。


幸福娃的“叛逆期”好像来得有点晚,毕业后,她没有告诉任何人,没有任何征兆的“离家出走”。她离开了家乡,带着自己的梦想北上了。

幸福娃心里很清楚,不管是在父母身边,还是在大城市拼搏,完全取决于自己的选择。

在外打拼的高压下,能给你带来的是更多的见识和机会;而家乡的慢节奏,会给你更好的生活感受。

至于在哪里生活,看自己如何取舍,问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就好。因为任何环境都要在取舍之间徘徊,也是个人价值徘徊后的正确抉择。

不论你怎么选择,只要自己不后悔就是好的。毕竟人生怎么选,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无悔就是至高境界吧。

至今为止,幸福娃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哪怕跌倒过无数次,她也很坚定自己的决定。

幸福娃在成长的路上,学会了好好体验自己的人生,毕竟痛也是一种人生。

生活无论在哪里,何种选择,都是在“痛苦”的成长中奔跑。因为有悔,所以披星戴月;因为有梦,所以奋不顾身。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