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性的枷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6
毛姆的一生应该是很戏剧性的,很多人一生不曾遇到的苦难、悲情、幸福、洒脱、矛盾都在他的生命里出现了。他生于巴黎,幼年丧亲,被送往伯父家寄养,后来赴德国求学,在海德堡大学肄业。在寻找人生意义的路上他跌跌撞撞,学过医,创作过文学作品,还进入过英国情报部门,当然,这么富有浪漫气息的人怎么会少得了环球旅行,他去过南太平梯、中东、中国,在这期间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比如《月亮和六便士》、《面纱》、《刀锋》等等,最后病逝于法国,享年91岁。

而《人性的枷锁》这本书基本上就是作者的半自传体小说了,一部关于毛姆的成长小说。故事的情节大体和毛姆的经历吻合,书中的菲利普天生跛脚(毛姆本人不跛脚哈,只是有口吃),父母亲去世后寄养在伯伯家里,伯伯是牧师。一方面不习惯也不知道要向菲利普表达关爱,另一方面也严格的按照使命的召唤,要把菲利普培养成一位优秀的牧师。

在这里,跛脚所带来的羞辱和难堪,使菲利普在很长时间内都沉重的背负这一枷锁,而牧师的工作却是他试图冲破的第一重枷锁,所以他果断放弃了考取牛津大学的机会,转而到德国求学,试图为自己寻找到一条不受限制不受束缚的路。

在海德堡他未曾亲身经历但却开始初次接触到男欢女爱、人情冷暖,这段孤独的求学经历除了让他放弃对上帝的信仰并没有帮助他找到明确的人生方向,所以他只好返回伦敦。临行前的那些日子他满心欢喜的幻想未来,走的也潇洒,也并没有意识到活在理想、活在未来的这段时间是如此的开心快乐。少年不知愁滋味。他也似乎忘却了跛脚的难堪,宗教信仰的解脱也促使他向人格独立又迈了一步。

返回伦敦后,他不得不接受伯父的安排,去一家会计事务所当学徒,每天枯燥的与冰冷的数字和枯燥的人打交道让他心烦意乱。恰逢此时,他在德国的朋友海沃德给他写了一封信,心里说道“我在这世上只有两件事不会辜负:爱情和艺术。我不能想象你俯身于一本账簿、碌碌工作的样子。诚以为,你我应将生命视作一场冒险,要用炽热的、绽放着宝石一般光芒的火焰将它熊熊燃烧;应该去冒险,去挑战,在重重困难中站稳脚跟。为什么不来巴黎深造艺术呢?我一直都觉得你是这块料。”受这封信的鼓励,以及菲利普对遗产继承的乐观预计,他很快选择赴巴黎深造艺术。但是多年以后,他终于一语道破了年轻时他曾经艳羡不已的海沃德,“他真诚地错把自己的肉欲当作浪漫的恋情,错把自己的优柔寡断视为艺术家的气质,还错把自己的无所事事看成哲人的超然物外。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而到底是做一名仰望星空的理想主义者还是做一个人间烟火的凡人,在巴黎的这段艺术求学生涯也让他有所顿悟。在巴黎,有位叫范宁女同学画作的水平惨不忍睹但却毫不听从旁人建议,一直坚持自己所谓的艺术梦想,最终在饥饿中死亡,临死也把肉体的幻灭当做是对艺术的献身。菲利普认识到没有人比她更刻苦,也没有人比她更虔诚,她全心全意的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不难看出这种坚如磐石的自信心一点作用都没起,所有的努力都白白付诸东流,而如果他选择当一名女佣或者家庭教师,那么她一定会幸福快乐的生活。与此同时,日复一日的在巴黎闲逛、画作、聊天、聚会也让他有些厌烦?他已经失去了初来巴黎时听到别人吹牛侃大山的兴奋劲了。菲利普开始困惑了,自己是否值得继续在艺术这条路走下去?自己对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是否有着客观的估计?所幸,他不是固执己见的人,他认为人的一生要实打实地认真度过,而不是逢场作戏,表演给别人看,所以找到老师来评判他的画作,想知道自己是否是一流画家的料,那位好心的老师临别送他一句话:“好不容易发现了自己的平庸,但却为时已晚,这才是最残忍的事啊。”三流水平的画家菲利普停止了不切实际的艺术幻想,因为他清醒的知道了,自己在绘画这条路上天分有限、眼界有限,那既然无法成为一流画家那又何必自己为难自己呢,自己何必要为了追求艺术理想而穷困潦倒终生呢?因此,正如他的朋友所言,趁着有时间,他逃离了这种生活,以至于后来再回想起来都不觉哑然失笑。

这一次,菲利普冲破了自我认知的关键枷锁,对自己的能力以及人生规划有了切合实际的计划了,他决定从幻想进入现实。当然,此时他也面临了周遭人的质疑,认为他没有毅力坚持、朝三暮四,是啊,他之前的经历够丰富的,去过德国求学,当过会计师,又转行做了画家,跨界之大的确会让人觉得这次又是三分热度,但难能可贵的是,经历了这么多菲利普真心实意的意识到任性的年纪已经过了,自己应该找个工作安定下来了。他选择继承父亲的衣钵做一名医生。也许会有人发问,兜兜转转还不是回到最初长辈设计的路线,何必走了那么多冤枉路?我想说直来直去也是路,曲曲折折也是路,到目的地花费的时间不同,在路上所收获的经历也是不同的。况且,即便有智人给了我们选择的建议,缺乏对自我清醒认知的我们又怎能分辨出给你建议是一位智人呢?也许老年以后你还会说早知当初就不要听他的了。俗话也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高人指路,高人指路不如自己醒悟,最重要的还是冲破外界以及自身给自己的枷锁,有些泪水、心酸、痛苦、委屈是一定要亲自体验才会学会珍惜、知足、感恩、常乐。当然,前提是,在还有时间的时候冲破,而不是等到一切都来不及时才幡然醒悟,那就都晚了。

菲利普对求医生涯很是执着,并在此期间饱受爱情和贫穷的折磨。他无药可救的爱上了女招待米尔德里德,但米尔德里德并不喜欢菲利普,拒绝了菲利普的追求,同他人私奔并怀孕。在追求失败后,菲利普转向女作家诺拉的怀抱。之后米尔德里德被人抛弃,又找到了菲利普,菲利普同诺拉分手,努力接济米尔德生活。但米尔德里德随后恋上了菲利普的朋友哈利并再次离开。米尔德里德和诺拉相比,米尔德里德是一名女招待,人品差、自私自利、谎话连篇、庸俗虚荣、没有修养,反复利用菲利普,甚至是厌恶菲利普,两人也没有什么共同兴趣,经常吵架;诺拉诚实正直、有学识、无私大度,是一位小说家,深爱着菲利普并可以给他温暖的家庭,俩人在一起度过的时光就像午后的和煦阳光。但是,可怜的菲利普明明知道这一切还是无可救药的爱上米尔德里德所有的瑕疵,重新见到被抛弃的怀着别人孩子的米尔德里德后,他还是不可控制的想和她在一起,过去的痛苦和仇恨全都被她一句话就轻飘飘的带走了,而菲利普此时也全然忘却了诺拉曾经给予自己的温暖,一想到自己曾经和诺拉如胶似漆就忍不住的想对诺拉发火,甚至对还要不得不继续和诺拉再纠缠下去的想法都让他阵阵作呕、厌恶不已,他毫不留情的与诺拉分手,并且将仅有的遗产为米尔德里德花费殆尽。他爱米尔德里德爱的太卑微了,在知道米尔德里德爱上他的好友时竟然出钱资助他们去巴黎过周末,而他只是卑微的期望,在满足米尔德里德的最后疯狂后,她会回到他的身边甘心的和他度过余生。然而,还是大错特错了,米尔德里德还是抛弃了他,宁愿去做妓女也不想跟他在一起。再次重逢时,菲利普还是选择把沦落风尘的米尔德里德接回家照顾,但是这一次,终于他发现,他已经不爱她了,他对她的帮助只是出于怜悯,反观米尔德里德却因为发现菲利普是真的对他没兴趣后大发雷霆并再次出走做了妓女。爱过的人曾住到过你的心房,所以始终会留下一点痕迹,因此即便知道今世不会再见了,但每次走到烟花巷,看到相似的身影,菲利普还是会忍不住的猜测这是不是她?但他们的故事真的终结了,菲利普选择了直面自己的感情,所以最终清醒的看到米尔德里德要的是什么,她要的只是肉欲?自己能给她的是什么,她不需要的温暖家庭?既然两个人都无法满足对方,那又何必纠结于此呢,各自安好罢了。他开始为摆脱这个女人而暗自庆幸,也自问道为什么过去曾被这样一个女人迷得神魂颠倒?只是因为突如其来的爱吗?我想未必吧,跛足的菲利普难道不是希望通过征服这么一位自视清高的女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洗刷从小到大被欺凌的屈辱?他曾经爱过这个女人,但是不是更多的只是爱上了想象中的恋人?最终,他用他的方式从精神上真的让这个女人匍匐在地祈求他的爱,所以才最终放下了这段感情。看来,陷入爱情泥沼中,唯有自己才能救赎自己。生活中很多问题的症结就在于你是否对自身有着清醒的认知,搞清楚了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关于生活、爱情、工作的哲学体系也都水到渠成了。可怜的菲利普在这段泥沼里越陷越深,几乎无法自拔,但所幸最后关头他想明白了,所以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开始挣扎的爬向岸边。但是,漠漠红尘中多少痴情怨女都在傻傻的以坚守爱情的名义在泥沼里香消玉殒而不自知。

小说的结尾,菲利普要在最适合自己的爱情和环游世界的梦想中进行选择,他猛然发现,他强烈的希望拥有一个妻子、一个家庭,他只是想得到一份最适合自己的爱情罢了。他明白了,生活的意义在与生活本身,而不在于你如何去描写。茶米油盐酱醋茶就是生活的本身,那些由出生、工作、婚姻、生育、死亡编织出的最简单的形状或许就是我们一直忽略的生命中最完美的模样,比我们曾经试图用金丝银线所勾画的图案还要美。菲利普曾问肖克朗,生命的意义在于什么,肖克朗送给他一块旧旧的地毯,最后,当这块地毯被米尔德里德撕毁后,菲利普意识到,生命本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生命从开始时已注定幻灭,哪能有什么意义?关键还是你怎么度过这一生?因此,活在当下是如此的珍贵。卸下你身上重重背负的对生命期索的枷锁后,你会发现,不必总是为自己设定完不成的任务和目标,不是每个人都会成为马云,宇宙天地间的绝大部分人都是凡夫俗子,因此,别怕承认自己的平庸和平凡,只要你真的幸福快乐。回归自己的初心,做一个简单快乐的人就是对自己最好的礼物!

(最后的碎碎念:其实关于这本书,我还有许多地方没搞清楚,但却不想去看别人的书评,因为,这本书的内容真的映射了我们很多人的生活,那些年我们曾经历的伤痛、哀愁、离别、喜悦、感动、欺骗、背叛.....都造就了现在的我们,我想过段时间再看再想,也许就都释然了。过往的日子就像洒掉的牛奶,就像书里说的:牛奶既然洒了,就没必要再因此哭鼻子了。它之所以会洒,是因为全宇宙间所有力量的共同作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