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上脸的人,酒量究竟是好还是差?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23

作者:孔令秋

不知不觉,今天已经正月初四了,假期已经过半。家庭聚餐走亲访友,大家免不了都会喝点酒,不然就会觉得少了点年味。关于喝酒,民间一直有“红脸”“白脸”之分。


我有一个朋友叫蔡星星的,是上海新华医院的心内科大夫。每次跟他一起喝酒,他两杯啤酒下肚,就开始满脸通红,身上也像没煮熟的小龙虾一样,一片片的全是红斑。


和他完全相反,我在喝酒的过程中,基本上没有「上脸」和「皮疹」现象。但在喝到最后,头脑昏昏沉沉的时候,就开始全身发冷,脸色苍白,进而指点江山、东倒西歪。


世界上有一个成语「急赤白脸」,形容的就是我们俩:老蔡是「急赤」,像戏曲里面的正派关公;我是「白脸」,像京剧里面的反派曹操。


实际上,喝酒以后很快上脸的现象在亚洲人的身上经常出现,甚至有人将之命名为「Asian Flush」、「Asian Red」或「Asian Glow」。


曾有人认为这是机体对酒精过敏的反应,甚至试图通过吃抗过敏药来缓解。其实这个是由于酒精代谢产生的乙醛在体内堆积的结果。


饮酒以后,酒精在消化道被快速吸收进入血液,除了不到10%的量是以乙醇原形由肺和肾排出,主要的代谢发生在人体最大的化工厂肝脏。


酒精代谢分为两步,首先经乙醇脱氢酶(ADH)催化,代谢得到乙醛。乙醛会进一步在乙醛脱氢酶2(ALDH2)的作用下转化为乙酸,乙酸再会参与到体内的多个代谢途径中去,最终得到CO2和水,排除体外。


喝酒带来的危害,一方面是乙醇对消化道黏膜的直接刺激;相对于胃而言,这是显而易见的「外伤」。不容易察觉的「内伤」,则来自酒精的代谢产物乙醛,同时它也是使老蔡脸红的元凶。


乙醛对许多组织和器官都有毒性,可能造成DNA损伤,也被认为有多种致癌效应。在动物试验中甚至用乙醛来做癌症模型的诱变剂。可见,如果体内的乙醛堆积起来,对 健康 是很不利的。


「急赤白脸」的不同反应,主要源自每个人ALDH2活性不同。不管是这个酶活性低下还是缺乏,都会导致乙醛短时间内大量堆积,进而导致脸红。


劳累或肝病导致的酶活性降低,还有可能挽救,若问题出在基因上,如基因存在缺陷,会导致酶蛋白487位的谷氨酸(Glu)被赖氨酸(Lys)取代;那么此生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就只剩下「戒酒」这唯一出路了。


Glu等位基因( ALDH2*1 )编码得到的是具有正常催化活性的蛋白,而Lys等位基因( ALDH2*2 )编码得到的是没有活性的蛋白。中学生物课学过的,我们的体细胞内每个基因位点都有两套基因,可能包含不同的等位基因。对于 ALDH2 ,如果全都是Lys等位基因,得到的是Lys / Lys纯合子,完全没有ALDH2活性。


如果一份是Lys等位基因,一份是Glu等位基因,得到的就是Lys / Glu杂合子,则会具有较低的ALDH2活性,实际上,杂合的ALDH2的活性比正常的ALDH2要低100多倍。这两者在代谢速度上的差距巨大。而这种基因缺陷在东亚人中更为常见。


表象上看, 有约36%的东亚人会出现喝酒脸红的现象。 尽管还存在其他非特异性的氧化酶,也可以氧化乙醛,但是效率同样没有ALDH2高,代谢需要的时间更长。乙醛在体内滞留的时间越长,对机体的损害就越大。


如果极端点, 假如一个人的体内,既没有ADH,也没有ALDH2,那他就会喝酒脸发白。乙醇让他们的肝脏负担加重,皮肤血管收缩。这样的人比较容易急性酒精中毒。应该尽量别喝酒。


这段话说的,可能就是我自己了。


当然,这只是解答了老蔡同志天生「缺酶」,不代表他一定喝酒「倒霉」。因为,ALDH2缺乏与「酒量」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


相对而言,「酒量」是一个受干扰因素比较多的一个参数。它跟性别、体型、人种、心情、酒的真假、种类、度数等密切相关。


比如,乔峰肯定喝不赢令狐冲。因乔峰所在的宋朝没有蒸馏技术,他们喝的高粱酒度数很低;而令狐冲是明朝末期人,坊间已经开始流行高度酒。


比如,乔峰也肯定喝不赢段誉。因为后者会使用六脉神剑作弊,这就相当于一个人在喝酒中频繁出入厕所去吐。当然,如果TA确实是去出恭,而非作弊,那么很快就「喝通」的人,酒量也不见得大。 毕竟,尿液是走肾的,而酒量则跟肝脏有关,两者几乎挨不上关系。


同理,一 个人喝酒后浑身出汗,他的酒量也不见得很好。虽然他们会给人一种酒精在蒸发,酒量很好的感觉。其实,这个原理跟排尿类似,跟酒量无关。


如果一个人很容易上头,但既没有急赤,也没有白脸,可以悠然自然地喝挺长时间。那就提示这人的乙醇脱氢酶反应有点慢,无法及时将使人醉酒头晕的乙醇转化掉,但是乙醛脱氢酶反应很快,喝酒对他身体危害不大。


这个人就是所谓的善于「慢酒」。


所以,「酒量」既是一个生理学参数,同样也掺杂着 社会 心理学的内容。很难通过一个表现,断定一个人「酒量」深浅。


不过,我们也会有一种错觉,认为「酒量」是可以锻炼出来的。


确实,当一个人喝酒频次多了,会觉得自己不像初出茅庐时一杯就头晕。这不是酒量练出来了,而是身体对头晕这个症状不敏感了。就跟憋尿把尿「憋没了」一样。人体对酒精的症状产生耐受,不代表血液中的乙醇像奇迹一般消失。


虽然基因缺陷的问题无法解决,但平时做一个热爱运动的人,也确实可以提高身体新陈代谢能力;但这不会对「酒量」带来质的飞跃。


如果确实需要逢场作戏,喝酒之前吃点肉,喝牛奶,既然「内伤」不可避免,起码护住胃粘膜少受「外伤」。


战术上,最好优先灌醉酒量不好的领导,并鼓励他们喝快酒。说不定一会儿就头晕、恶心想回家了。同样,喝酒的同时疯狂喝水,促进排尿,并冲淡血液中酒精的浓度。缺点就是上厕所太多,优点是可以借机吐一下。


坊间流行的解酒药,并不能帮你分解体内的乙醇和乙醛,因为两种酶都是蛋白,无法通过口服吸收。解酒药本身也可能会对肝脏造成负担。


其实,迄今为止,医学界也没有找到很好的办法,帮助大家提升酒量。但真正成熟的人,是不会以「酒量深浅」论英雄的。从某个意义上来说,烟酒都是一种毒品。


酒只是让聪明的更加聪明,愚蠢的更加愚蠢。

# 健康 科普排位赛##超能 健康 团##医师报超能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