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24-08-12
3月27日,中山大学智能工程学院公布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结果!
一、2024复试线:
控制学硕:330(50/60)
控制专硕:345(50/60)
24年和23年相比,学硕上涨20分,专硕下降45分!
二、控制学硕:
一志愿过线15人。过线最高分401分,最低分330分,平均分358分。专业课最高分136分,专业课最低分96分,专业课平均分119.2分。
一志愿录取9人。录取最高分401分,最低分348分,平均分368.6分。
三、控制专硕:
一志愿过线41人。过线最高分420分,最低分345分,平均分375.8分。专业课最高分133分,专业课最低分91分,专业课平均分114.1分。一志愿少民计划过线1人。分数为290分。
一志愿普通考生录取20人。录取最高分420分,最低分378分,平均分395.1分。
一志愿少民计划录取1人。分数为290分。
2.学校简介:
中山大学由孙中山先生创办,有着一百多年办学传统。作为中国教育部直属高校,通过部省共建,中山大学已经成为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综合性大学。现由广州校区、珠海校区、深圳校区三个校区、五个校园及十家附属医院组成。学校50个学科参评,A类学科数(A+、 A、A-) 14个,根据国家公布的“双一流”学科名单,我校11个学科入选,入选学科数全国并列第8。
智能工程学院是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的学院之一。学院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导向,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和“交通强国”等重大战略需求,依托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重点建设控制科学与工程和交通运输工程两个学科,培育新工科卓越人才,开展智能制造、智能医疗和智能交通三大领域研究。
3.24招生目录:
招生学院:智能工程学院
学硕:英语1,数学1,(889)自动控制原理
专硕:英语2,数学2,(889)自动控制原理
专业目录:
初复试考试内容:
4. 往年录取分析:
1.复试分数线
2023年中山大学控制学硕复试线为310分,控制专硕复试线为390分!2022年中山大学控制学硕复试线为310分,控制专硕复试线为310分!
相比2022年复试线,23年复试线学硕没有变化,专硕猛升了80分!
2.23年学硕录取情况
学硕(控制科学与工程)一志愿共9人进入复试,录取6人,其中1人是后续补录上岸。复试最高分417分,最低分311分,平均分358分;拟录取最高分417分,最低分349分,平均373.67分。复录比1.5:1
3.23年专硕录取情况
专硕(电子信息)一志愿共46人进入复试,录取40人,其中有1人为后续补录上岸。复试最高分456分,最低分390分,平均分417.67分;拟录取最高分456分,最低分390分,平均420.2分。复录比高达1.15:1
4.往年录取情况
5.24复试情况
复试方式:现场复试
复试内容:
每位考生的面试总时间(含外语应用能力考核)不少于20分钟。以面试为主。复试小组对参加复试的考生进行逐个考核,考生当场回答问题。
复试考核内容原则上应由综合评价、外语应用能力测试、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考核三部分构成。
1.综合评价(占复试成绩的20%)
【考试内容】:结合考生大学学习成绩单、科研成果、竞赛获奖、社会服务等相关资料,对考生既往学业、一贯表现、科研能力、综合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等情况进行全面考察。
2.外语应用能力测试(占复试成绩的20%)
【考试内容】:重点考查考生外语应用的基本能力,是否具备本专业研究生入学的基本要求。
3.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考核(占复试成绩的60%)
【考核内容】:重点考查考生对专业理论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是否扎实、深厚和宽广,是否具备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的基本要求;考查考生的知识结构、实践(实验)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写作水平等。
总成绩:
复试成绩和初试成绩相加,即为入学考试总成绩,复试成绩和初试成绩各占总成绩的50%。
6.BUFF团队观点:
中山大学是孙中山先生创办的一所综合性国立大学,在控制院校里中山大学排名并不是很高,只是就学校性质而言这是一所很好的985院校。控制学硕分到统考的名额并不多,报考时需要谨慎,控制专硕在电子信息大类下招生。24年和23年相比,学硕上涨20分,专硕下降45分!
另外,中山大学的最终分数比例为初试复试五五分成,初试分数不是特别高的考生,是有很大机会在复试翻盘的,这对初试没有发挥好的考生来说机会还是很大的。
中山大学2021年77.52%就业的毕业生在重点行业领域就业,其中逾1300人在重点医疗卫生单位(三甲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如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等,逾550人在双一流等高校就业,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逾160人在重点科研院所就业,如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逾600人在国有大型骨干企业就业,如中国核工业集团、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中国电信集团等,逾1200人在其他细分领域龙头单位就业,如华为、腾讯、美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