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努力迎合别人的样子,真的很卑微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3
被朋友安利了一部豆瓣高分日剧:《风平浪静的闲暇》。这部剧给了那些老好人一记响亮的耳光:

老好人才是最不受欢迎的,既不被他人喜欢,也不被自己接纳。

女主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对任何人都面带微笑;为了维持同事关系主动背锅;不拒绝别人的任何请求,即使是男友的变态要求;永远只会附和大家,从不敢提出异议;吃了亏默默忍着……

紧接着她就被无情打击了,无论同事还是男友,统统厌烦她。

像女主这样,为了被接纳而努力迎合别人、委屈自己的人实在太多了,我认识的Yilia就是其中一位。端庄的长相+苗条的身材+体面的工作并没有带给她自信,相反她总是给人一种小心翼翼,低三下四地感觉。

聊天时,她往往听得最认真,并思虑很久该如何作答,可最后担心说出的话不妥,转而沉默不语;征求意见时她说的最多的就是“随便”、“都好”、“不错”;做了近三十年的乖乖女,为了和真性情的朋友拉近距离,刻意说脏话,但强烈的违和感让她更加尴尬。她学着别人放荡不羁,学着别人玩弄情感,学着别人游戏人间……一次又一次地降低底线,丢弃原则,直到丢失最初的自己,只是为了合群,让朋友觉得她们是一类人,从而不会排斥自己。然而我还是喜欢她初来大城市时那种憨傻天真的样子。

人是群居动物,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所以我们拼命地去融入社群生活,通过迎合他人获取好感,从而得到认同和存在感。儿时迎合长辈来获得夸奖,长大后迎合朋友来获得陪伴,上班后迎合同事老板,让职场不那么波折多难。可是用不了多久,迎合者就会很累,他们总是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委屈自己成全他人,从来没有一次选择真真正正是为自己考虑的。

然而这种老好人换来的不是别人的感激,而是嫌弃。因为对于别人来说:你只是合口味的人,却不是有思想的人。

你看,老好人既不被别人欢迎,也不被自己接纳。

人真的是一种脆弱的生物,习惯了社会人群中生活,哪怕没有大风大浪,一时的孤独就可以杀死自己。于是我们拼命挤进各种圈子,希望得到别人的普遍认可,相信讨好能让自己免遭他人的拒绝以及其它刻薄的对待。他人的感受、需求必须高于自己的;习惯了帮人做事,几乎从来不说“不”;几乎不麻烦别人,哪怕自己变得疲于应付。精神分析大师弗罗姆瑞茨晏说:

孤独是一种我们会不计代价想要去避免的东西。我们的潜意识能够为了逃避它,能够作出许多超出我们想象的事情来。

即使是塑料闺蜜,渣男情人,家暴老公,虚伪同事,也好过自己孤身一人。人就是这么怕孤独,孤独是一个人能够经历的最痛苦的情感状态之一。

然而我想说,孤独不是消极情绪,而是一种矫正机制。

与其和那些合不来的人进行浅层交流,不如学会独处,不断完善自己。一个人读书,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生活,一个人外出旅行,一个人解决自己的所有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

年轻时,我过着痛苦的独处生活。但当我成熟后,我发现独处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每天混迹人群的人看起来很热闹的生活,其实更容易迷失自己。找不到自己。

在我们的传统思想里,孤独的人不善社交,不合群是致命弱点,因为孤独往往意味着难相处,意味着是一个另类。但是,依恋人群往往才是一个人的坟墓。远离人群才能看清人,看清人才可能走向优秀。

你无须通过迎合他人来认可自己,你需要做的只是学好自己的本事。 用人格和内涵吸引来的朋友才能长久。 所以,丰富自己,比取悦他人要有力量得多。

其次,不要太过在意别人的眼光,为了别人而活自己。

没有共同语言,就不必强颜欢笑。

勇敢做自己,坚持自己的原则,拥有自己的个性。

三毛说:“我们不肯探索自己本身的价值,我们过分看重他人在自己生命里的参与,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于是,孤独不再美好,失去了他人,我们惶惑不安。”

于是我们被别人的想法束缚,不敢逾越别人眼中的自己,甚至会为了别人的眼光放弃自己的原则。其实,原则性强的人往往能获得别人的尊重,一个讲原则的人,会非常清楚的明白自己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同时将自己个性方面最积极主动上进的一面永远坚持下去,人不怕被别人打到,就怕被自己打到,积极主动上进的人不管任何时候都会获得别人的重视和尊重,保持这样的性格和品德坚持的走下去,随着时间的积累,一定会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风平浪静的闲暇》中的女主最后醒悟了过来。自己何必要这样辛苦地附和别人,满足别人的要求呢?于是,她辞职了,清空了租房里的所有东西,骑着一辆自行车,背着一张棉被,跑到了乡下,开始了她的闲暇生活。

最后,希望所有的人都能有女主的觉悟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