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9-18

情感美文 首发

原创不易 抄袭必究

可怜之人,分真可怜之人和假可怜之人,真可怜之人,一般很少,比如孤儿院的孩子。现实生活中,多半是假可怜之人,那些街上随处可见的乞丐,那些在路边摆摊,什么“穷游到此地,没有路费回家”、“因为来异地寻找亲戚,结果身无分文”,诸如此类的,不是骗子,就是通常所说的“No do No die”。

很多人都希望借助这个社会的同情心、善良,来达到自己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目的。看穿某些别有用心的伪装,让善良真正落实到需要帮助的人那里,这是一个成年人应该具备的辨识能力,而不是不辨真伪,同情心泛滥,以免被人利用。

很多貌似“可怜”的人,大多具有以下的特征,看完你就会明白了。

01、可怜之人,往往利用人的同情心,不劳而获 (比如乞丐之类)

乞丐和残疾人、弱势群体,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在很小的时候,父母的教育里,就有分晓。父母总是教育孩子:乞丐本无种,懒惰就可以。

通常所见的乞丐,并不是因为没有劳动能力、自己不能自理而去乞讨,往往是希望通过不劳而获,靠别人施舍,达到满足自己温饱的需求。而且仔细对社会上各个角落的乞丐观察,会发现这个群体非常庞大,中间有老到六七十岁、七八十岁的老人,也有小到几岁的孩子,更有许多一看就是三四十岁的青壮年,他们并非不具备劳动能力,恐怕是另有隐情而已。

早前具有江苏某地的新闻爆出,一个六十几岁的乞丐每个月都会去邮局存钱,数目高达一万多,每月一万多的收入,这难道是一个没有劳动能力只为不饿死的真实情况?更有甚者,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乞丐乞讨发展到直接出示二维码让别人扫码给钱,这样的“高级乞丐”,还算乞丐吗?

02、可怜之人,往往觉得我弱我有理,占据道德制高点

日前有一个城市的地铁上,出现了老人骂年轻人不让座,当面指责起年纪人来,两人为此恶语相向,惊动了旁人。还有令人更苦笑不得的是,在一条非常狭小的巷子里,一辆三轮车在前面缓缓前行,而后面一辆汽车刚好也在进这条巷子,三轮车显然非常得意,在前面晃晃悠悠的“爬行”,这让后面的汽车很着急,几次按喇叭,结果,前面骑三轮车的人大声说:“按什么按,赶着去投胎啊?有本事飞过去啊!”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种仗着自己弱势,就觉得别人应该同情自己,让着自己的,和为老不尊,是一样的道理,一样的令人厌恶。

03、可怜之人,往往不思进取,觉得别人的帮助是理所当然的

一群朋友去某个地方吃饭,结果吃完以后,谁也不去买单,最后问:谁买单?

然后有人说:谁收入最高谁买单呗。似乎收入高,就一定要请收入低的人吃饭,这是理所当然的。还有一种情况,一群好多年不联系的亲戚,到一家新落成的别墅做客,结果这些“穷亲戚”像刘姥姥见了大观园一样,四处看、四处瞧,好不新鲜,好不羡慕,然后就变着法子的问亲戚:这个花很好看,能不能给我啊?这个盆景不错啊,我想要,可买不起啊!

善良的主人当然想,反正大家多年不来往,不就是一些小东西,你喜欢就拿去吧,毕竟感情为重。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有很多时候,很多人都是拿着自己是弱势一方的借口,觉得别人理所应当让着自己,或者满足自己的需要,哪怕别人吃点亏,或者损失点什么,这对于别人来说“九牛一毛”,根本就是无所谓的,而自己拿得理所当然,占便宜也合乎情理。

作者的结语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那些过得不好长期生活在底层的,如果不是先天残疾、后天意外导致丧失劳动力、自理能力,正常人还到处行乞的,并不是他们真的可怜,而是他们不愿通过自己的劳动、努力去获得回报,总是想不劳而获,好逸恶劳。遇到这样的群体,没必要同情,也不要泛滥你的善良,可能你好心帮了他们,他们转身就开始笑你弱智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