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要有章法,做人要有底线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2
《战国策》里有一则很短的故事,是关于魏将乐羊攻打中山国的故事(乐羊是乐毅的祖先,而乐毅是赵国七贤之一,在邯郸丛台公园的七贤祠有乐毅的雕像和简介)。该故事还有个典故,叫做“乐羊食子”,大致的内容是这样的:

乐羊带领魏国士兵去攻打中山国,但是乐羊的儿子在中山国,中山国君就把乐羊的儿子抓起来杀害了,并且做成了肉羹送到乐羊的办公桌前。乐羊看到这一场景,不仅没有表现出悲痛感,反而举起筷子把肉羹吃的精光。吃完后擦擦嘴,穿好战袍,下令进攻。最终把中山国给灭掉了。

故事很简单,出场人物只有两个:乐羊、中山国君。

但是故事还没有完,乐羊是这一战役的功臣,受到奖赏是不能少的。但是却没有受到魏王的重用。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乐羊连自己的亲骨肉都敢吃,那以后会不会吃我(魏王)的肉呢?一个六亲不认的人,也是最危险的人,哪个人敢去重用呢?

点评:1、先从中山国君的角度来看吧。中山国君还是缺少成熟的思想,灭国亡国是迟早的事情。面对乐羊的进攻,中山国君大可不必把乐羊的儿子杀害,要么当人质,要么给好处(联姻),这样即便是不能够马上让乐羊想办法退兵,也能够拖延时间,向周边国家求救。一旦杀了乐羊的儿子,那乐羊更没有后顾之忧了,甚至是义愤填膺,灭掉你(中山国)只是分分钟的事。中山国君的糊涂鲁莽断送了整个国家,当然,也许中上国里面也没有像冯且(上篇文章提到的任务)这样的高人吧。

2、乐羊角度来看看吧。

首先,乐羊身为军队统帅,完成军队的使命是没有问题的。面对丧子之痛却没有表现出来,这也是一个大将最需要具备的素质——不被儿女情长所左右。但是乐羊错就错在不应该接受魏王的赏赐。为什么呢?这个赏赐是用你儿子的命换来的,乐羊你接受的心安理得吗?旁人都看不过去了,你个当事人居然和没事人一样吗?所以魏王不中用你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所以,乐羊这个时候就应该见好就收,先感谢魏王的赏赐,然后就是悲痛的说自己丧子心痛,无力再为官了,只想回家给孩子守灵赎罪。这样公私分明、进退有张,才是正确的为人处世之道。但乐羊没有这么做。

其次,有人说乐羊心是黑的,对家人没有感情。我感觉不是这样的。再解释之前,我们再来看一篇故事,名叫“乐羊子妻”,这篇文章在我们上中学的时候学习过,讲的内容是这样的:

乐羊在年轻的时候捡到了一块金子,赶紧把她交给妻子。妻子说了一句名言“廉者不食嗟来之食”,让乐羊要有志气、有理想才行,不能因为小事就毁了自己。乐羊感到羞愧,就把金子扔弃到野外,然后远出拜师求学去了。

外出求学一年后乐羊回到家中,妻子奇怪你怎么不求学回来了。乐羊说:“我想你了,想回来看看,没别的原因。”妻子听后大怒,并且把织布机上的布剪断了,告诉乐羊,你现在求学,就好比这块布一样,如果一直恋家、时不时开小差,那是没有任何前途和长进的。乐羊听完之后,外出学习了七年才都回家。

这篇文章介绍完了,应该有不少的朋友都还记得这个故事当时上学的时候这篇文章可是非常励志的,而且还说乐羊的妻子是如何知书达理等等之类的。但是现在看来,乐羊之所以会出现“食子”,而且还大大方方接受赏赐,真的和他的妻子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是乐羊的妻子改变了乐羊的性格,更改变了乐羊的做事风格。

乐羊捡到钱之后,不是自己拿去花,而是首先想到妻子;外出求学一年回来看看家人。请问一下现如今的男同胞们,如果你捡到了钱会上交吗?你们外出一年了还不回来正常吗?由此可见,乐羊不仅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而且也是一个顾家的好男人。

但是乐羊的妻子是怎么做的呢?让乐羊不要捡别人丢了的钱没有错,但是外出求学一年回家看看,竟然把辛苦织好的布剪断了,相信当时乐羊妻子一定发疯一样在剪布,可能也把乐羊吓坏了,所以乐羊才会外出求学七年不回来。不是怕,而是乐羊太爱他的妻子了。

自始至终,乐羊妻子给乐羊灌输的思想就是不要因小失大、不要顾及儿女私情而毁了自己的前程,改变了乐羊,所以才会有“乐羊食子”事件的出现,也因此断送了乐羊的前程。

战国时期的很多思想是忠君报国、舍小家为大家,这种思想在当时没有错,而且这种精神应该在现如今继续传承,但是做法要有所改变才行,否则自己只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家庭也会毁于一旦。

前两天面试,面试官说了一句话让我很气愤,说“你们80后90后的小年轻人接受新事物很快,但是你们整体不如60后70后敬业,责任心不强”。我反问一句:究竟是我们的责任心不强,还是很多公司领导的要求没有跟上时代的进步呢?

也许这位面试官很欣赏像乐羊这样的人,自己可以做到忘我工作、忘我学习,但是做事也需要有章法才行。毕竟工作学习也是为了家庭,如果一味的追求理想、追求心中的那个梦想,但是忽视了家人的存在和感受,那就得不偿失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毕竟,责任大于一切,包括梦想和追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