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笔试材料分析题整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7
材料题一:

唐老师布置学生回家用泥巴做手工,要求留意制作的过程和感受,给作文积累素材。谁知不久,小强爸爸气势汹汹地来到办公室,对唐老师大吼:“老师,为啥娃儿回家作业不做,就玩泥巴?”唐老师没有生气,和颜悦色地对家长说:“您的心情我理解,但我先读一篇作文给您听,可以吗?”于是,唐老师就把小强在作文课上写的作文读了一遍,大致内容是:周末,他用泥巴好不容易制成了一辆“新型坦克”,很是得意,不料老爸一见,就将他的“成果”狠狠地摔个粉碎,还骂自己不务正业,他非常难过……

读罢文章,唐老师给家长讲明为什么要安排孩子回家做这样的作业,家长听后,连声道歉,说:“是我不对,我还以为您就是让学生玩呢!”

问题:

(1)评析唐老师与家长沟通的做法。(10分)

(2)试述家校合作应遵循的基本要求。(10分)

答:(1)唐老师与家长沟通的做法体现了正确的家校沟通理念,值得肯定与表扬。

①教师与家长的地位平等。家长和教师都是能够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教育主体,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具有平等的教育地位。材料中,唐老师在面对家长的质疑时,能够摆正心态,以平和心态去对待家长,体现了尊重家长、平等交流的理念。

②教师帮助家长获得更好的教育方法。教师具有专业的教育理念、知识和能力,相较于家长而言,具备更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家长获得更好的教育策略。材料中,唐老师针对学生的特殊情况做出了个别、深入细致的指导,并转变了学生家长的观念和认识,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家校合作中应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①教育性。家校合作应使学生、家长和教师都能够得到教育意义。

②发展性。家校合作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兴趣需要,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

③针对性。家校合作应该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④有效性。家校合作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最终必须要完成预定目标。

材料题二:

杨老师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导入:

同学们,在学习新内容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子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甲猴一块。乙猴见到说:“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乙猴两块。

丙猴更贪吃,它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了丙猴三块。老师想问问同学们,是不是最贪吃的丙猴分得最多呢?猴王为什么要这么切呢?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你就清楚了。

问题:

(1)评析杨老师所设计的教学导入环节。(10分)

(2)小学课堂教学环节中常用的导入方式有哪些?(10分)

答:(1)材料中杨老师采取的导入方式是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法是指教师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或事例来感染学生,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本节课是数学课,若直接讲解分数的理论知识,不仅学生难以理解,也容易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杨老师采取的导入方法具有以下几个积极影响:

①具有针对性。杨老师的导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既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以故事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该故事也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展开,非常合理地引出教学内容。

②具有启发性。杨老师的故事导入对学生学习新知识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能够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打开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新的学习内容。

③具有趣味性。杨老师的故事导入引人入胜,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学习新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枯燥地接收知识。

总之,杨老师通过给猴子分饼的故事引导出课题,不仅能够吸引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同时也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起的。

(2)小学课堂教学的导入方式有很多,常用的有:

①直接导入。即教师直接阐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目标和要求的导入方法。直接导入是最简单和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

②实物导入。即教师在课前根据课文内容准备一些实物,给学生提供感性认识和思维的依据,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师生双方都有话可谈。

③情景导入。即教师在上课时利用现有的综合媒体,如幻灯、录音、课件、视频或图片等,带学生入情入境,引起学生的共鸣。

④提问导入。即教师通过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思维,引出新的教学内容的导入方法。

⑤复习导入。即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复习原有知识内容中与新知识相联系的有关内容,提出符合学生知识水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小测验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作为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以此导入新课。

⑥悬念导入。即在导入新课时,提出大多数学生看起来与本课教学内容无大关系,实则联系紧密的典型问题,并能迅速激发学生思维的方法。

⑦故事导入。即教师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或事例来感染学生,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

⑧游戏导入。即教师精心设计一些知识性、趣味性强的游戏,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情境的导入方法。

⑨实验导入。即以实验作为开启新课的钥匙,使学生在感官上承受刺激,能够激励学生的好奇心,增强求知欲的导入方法。

材料题三:

某小学四(3)班语文老师要求学生用“如果……就……只能……”的句式来谈谈自己的理想。学生甲:“我妈妈常对我说,‘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就考不上大学,考不上大学,只能去当清洁工’。”学生乙:“我爸爸常教育我,‘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就考不上大学,考不上大学,只能像我一样去打工’。”学生丙:“老师经常告诉我们……”全班绝大多数学生的理想都是“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像电脑里设置的固定答案一样。

问题:

(1)你如何看待“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成为绝大多数学生惟一理想的现象?(10分)

(2)针对这一现象,应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10分)

答:(1)理想教育是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是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共同责任。材料中小学生把考大学作为自己好好学习的理想是片面的、不科学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

①社会环境的影响

传统观念使得人们普遍认为脑力劳动者要优于体力劳动者,因而,“考上大学”成为了人们奔向脑力劳动的一个捷径,人们普遍认为只有考上大学才能有一个体面的工作,才能成为人上人。

②学校教育的影响

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得学校和社会将学生成绩与升学率作为评价学生和学校的惟一标准,更进一步说,能否考上一个好大学,也成了评判学生能力高低与学校水平好坏的标准。

③家庭教育的影响

在社会和学校的双重压力下,加上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期望,使得许多家长不断给孩子施加压力,逼促孩子考上大学,同时也会相互进行攀比。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与社会的发展。材料中的这种现象说明人们对学校教育的认识是片面的,没有真正理解学校教育的本质,也没有真正理解教育的目的。要知道,教育的重点并不在于让学生考满分、上大学,其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自我能力与素质,促进其健康全面的发展,以更好的姿态融入社会,并为社会发展做贡献,从而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2)应当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帮助小学生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在不断促进自身德、智、体、美多方面发展的同时,促进个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的发展。

针对材料中的这一现象,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对小学生进行理想教育要有层次性。只有有可能实现的理想才是科学的理想,只有符合历史规律,具有现实依据的理想才是有可能实现的理想。理想教育要符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才更容易被广大小学生及其家长接受,并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②坚持正面灌输。晓之以理,坚持正面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富有个性的理想观念和价值观念;要善于疏导,切记硬堵;同时要与德育的其他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使之相得益彰。

③教师与家长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动之以情,导之以行。通过实践活动、榜样示范引导等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一个对工作、对学生负责的老师,其言行都是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的生动材料,家长也是如此,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对事物产生正确的感性经验。

④理想教育要渗透到学科教学、课外活动等学校一切领域和家庭教育中去。坚持品德教育与智育相结合,在教育教学中,不仅要进行智育,更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小学生形成健康的道德品质。此外,各种活动还存在大量的无形的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教育材料,要重视理想教育内容的渗透。

材料题四: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

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孙老师把题目改编为:“六一”儿童节要到了,我们三年级要参加表演,需要演出服装160套,爱心服装厂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20套。现在离“六一”儿童节还有2天,请你帮忙算算每天需要完成多少套?

巧妙的设计激发了学生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问题:

(1)对孙老师成功的教学情境创设进行评析。(10分)

(2)阐述老师处理教材内容时的基本要求。(10分)

答:(1)对孙老师教学情境创设的评析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材料中孙老师教学情境创设的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

①教学情境的创设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水平。材料中的孙老师适当的降低的题目的难度,适应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年龄特征,避免挫伤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②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联系实际生活,吸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材料中的孙老师将枯燥的数学问题与儿童感兴趣的六一儿童节相结合,回归生活,激发学生感兴趣,进入探究学习的情境中,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使学生动起来,使教学活起来。

(2)教师处理教材内容时的基本要求

①全面深入地理解教材,知道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教材的知识结构、理论体系,贯通教材的知识点,熟知教材的内容,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

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注意教材内容的基础性与科学性。教师在处理教材内容时,既要使教授的内容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又要保障其科学正确性,避免误导学生。注意教材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的把握,合理控制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信息量的大小,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③了解学生的特点、规律与实际情况。在教学开始前要深入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实际发展水平来设计教学的起点;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需要与兴趣、身心特点,注重教材联系实际,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