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京医通”竟是靠一人之力苦苦撑了7年......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1

在北京生活过的人,多多少少都使用过“京医通”,这个就诊卡覆盖了北京大部分的医院,让预约挂号变得简单方便。

但谁能想到,方便了5500万人就医的“京医通”,基本没有政府资金的支持,竟是靠一人之力在苦苦支撑......

4月18日,一份关于“京医通停运”的通知火爆网络。

京医通线上系统的建设者和运营方—— 北京怡合春天 科技 有限公司 表示,因出资方 北京银行 未履行出资义务, 在7年内独自承担了上亿元的运营资金 ,已经弹尽粮绝,只能选择停运。

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这才知道了“京医通”背后的曲折。

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创业故事。

“京医通”的开发者名叫 马骏 ,7年前,刚29岁的她拿下了北京“京医通”线上平台项目的开发、运维项目,稳稳地踩准了“互联网+医疗”的风口。

但故事的发展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般。

近7年来,她们没有获取用户“一分钱”的服务佣金,项目出资方也没有兑现运维费用, 她只有靠借钱垫付支出,耗尽了父母和朋友的数亿人民币。

如今,她陷入了两难。

一方面是资金链随时断裂,面临平台停止服务的风险;一方面是,消耗着最后的家产,维护患者的正常挂号、缴费。

两边都是万丈深渊。

01 “京医通”的成长之路

马骏 2015年之前一直做着与 移动支付 相关的工作。

那时,恰逢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 ,移动互联网的浪潮席卷着各行各业。马骏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寻找 “互联网+” 的机会。

北京怡合春天 科技 有限公司,是马骏创办的公司。

当时, 微信支付需要北京各个医院支付场景 北京银行希望借助微信的普及将更多医院接入京医通 ,而马骏呢,以前一直从事移动支付相关工作, 能将两者的需求打通,开发基于微信入口的京医通线上平台 ,三方一拍即可,马骏成功拿到了这个项目。

“京医通”就诊卡是北京市卫生部门与北京银行联合发行的具有电子钱包功能的实名制IC就诊卡,区别于各个医院的就诊卡,可以在接入的医院通用,但当时接入京医通的只有两三家医院。

而马骏的任务,就是让“京医通”从线下走向线上。

2015年,北京银行、腾讯、北京怡合春天三方签署了协议,“利用微信和微信支付,通过建设和运营基于以互联网+智慧京医通应用的信息化平台,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智能化医疗服务新模式,满足新常态下群众对医疗服务不断增长的需求。”

踩着“互联网+”的风口,再加上国家鼓励线上预约挂号,打击黄牛,“京医通”好评不断、一飞冲天。

到2018年3月, 京医通的入驻医院就达到了28个, 不断翻番的就诊人数也让合作几方始料不及。

2020年的疫情,助推“京医通”用户迅速增加。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5月 ,已累计发卡2831万张,市属门诊预约率近90%。

如今, 85%的用户 通过线上京医通挂号, 累计用户超过5500万 , 京医通也成为疫情期间北京市民和外省患者来京就诊的重要渠道。

02 钱从哪里来?

这些响当当的数据, 并没有给马骏和公司带来持续的商业价值。

最初,北京银行支付了怡合春天 500万“过渡资金” ,之后就断了粮。

马骏先是向朋友 天天财富资产管理公司 天悦投资控股 (含北京泛华新兴 体育 发展有限公司) 分别融了4500万和6000万。

启动资金用完,一边向北京银行协调项目资金,一边开始了 向家人和朋友借款

马骏的父母早年经商,有一定的积蓄, “ 他们每个月100万、200万的给我打款,大家都觉得这是个好项目,因为东北人来北京看病也用京医通。”

但当父母无钱可借、出资方的款项没有到位之时,马骏想到了融资。投资人给她当头一棒,认为这并不是一个好的投资项目。

原因有三:

一、项目产权不明晰。 京医通线上平台肯定属于医管局,运维的数据也不能作为他用。

二、购买服务和价格没有落实到合作条款中去 ,属于先上车后买票,关于合作费用的兑付也出现了扯皮。

三、就是没有延伸的商业模式。

作为一个私企,不可能无偿地向 社会 提供免费的午餐,从盈利模式上来看,预约挂号这样的公共服务是需要政府或医院购买的。

“114挂号平台”也承担部分挂号业务, 每年挂号量约700万次 ,基本按照 每单3元给予2100万补贴

京医通每年挂号量约3500万次, 已累计为1.95亿人次提供挂号服务,累计为5亿人次提供综合医疗服务, 至今没有收到该项补贴。

那为什么7年了,都没有解决谁来付费的问题?

有人认为:

一、马骏的家庭条件比较好 ,而且都认为是个好项目,贴着贴着就贴到了今天。

二、缺乏沟通经验和智慧 ,认为老老实实地把产品和服务做好就行了,想简单了。

三、用户数据不断攀升 ,忙于开发和运营中, 直到今年初实在垫付不起,才意识到可能会威胁到平台正常服务。

期间, 为了配合北京银行出资更顺利,怡合春天需要寻求国资股东身份,北京银行介绍了中国青旅实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青旅实业)投资,但最后 因为股权纷争等种种原因未能成功。

并且这一轮的折腾, 不但没有让怡合春天获得兑现运营资金的机会,还差点失去公司控制权。

北京银行拟发放的并购贷款以及给予支持的设想也迟迟没有落地。

这段股权纷争告一段落后,便遇到新冠疫情的爆发, “京医通”线上用户数量进一步猛增,怡合春天资金更加吃紧。

她表示多次找到北京银行协调付款事宜,对方答复, 需要对怡合春天的投入进行评估,而这个过程至少需要两年时间。

现实是, 马骏担心连两个月都撑不过去了。

算马骏在内,怡合春天的合伙人共有3人,都是女性,她们分别出生于1982年,1986年和1988年,三人都还没有生小孩,“精神压力太大了,都耗在了这件事儿上。”马骏的合伙人说。

“团队已经两个月没有发工资了。” 4月18日,马骏擦着眼泪告诉媒体,“我实在没有钱贴了, 得给我爸妈留一点养老。 ”

于是,她开始陆续向北京市卫健委、北京市医管中心、北京银行求救,希望北京银行尽快落实运营资金。

03 怎么看?

以上情况均为怡合春天的诉苦,北京银行方尚未回应具体细节,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创业很艰难,需要关注产品,也需关注生存

作为一个创业者,她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 幸运是她踩在了风口上,做成了这么大一个项目,造福了京城几千万人,相比很多半路夭折的创业项目,马骏显得那么成功。

在即将停运的消息爆出来后,很多人都在网上留言,说“京医通”让他们挂号方便了很多,希望有关部门能帮助怡合春天渡过难关。 这说明怡合春天做的事得到了广大百姓的认可。

但不幸的是,作为一个创业者,她思虑得不够周全, 只把一腔热情用在了做产品上,忽视了整个整个团队的生存问题。

二、涉及公共利益,不能一停了之

没钱了,只能停止运营, 于情可原,但需要考虑 社会 影响

既然做的是 社会 服务产品,那就要承担更大的 社会 责任。这种做法,以逼宫引发 社会 关注、引起有关部门重视,从而实现自身目的,太过草率。

如果真的停止运营, 京城几千万人如何预约挂号?那些已经挂了4月20日之后的号的人的损失谁来承担?如果危及病人的身体 健康 和生命安全谁来负责? 医疗本就是 社会 关心的话题,意气用事可能引发不稳定,给 社会 添堵。

这并不是说马骏等人没有责任感,相反,从她们苦苦支撑运营了7年来看, 她很有责任感,她应该以这样的责任感来寻找更合理的解决问题途径

比如,法治 社会 ,解决纠纷的根本遵循是法律,如果合同约定的出资方拒不出资,那当然是 违约行为 。但这七年当中,北京怡合春天 科技 有限公司除了“向政府相关部门反映”, 是否曾经尝试走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在没有穷尽法律手段的情况下,就贸然宣布两天后京医通停运,是不是太过冲动?

运营方确实很难,但这个问题肯定有它的 历史 原因,还是要通过当事双方共同去解决。

三、为女儿不顾一切的父母令人敬佩

“京医通”的一部分运营经费,是马骏的父母给的。

对于马骏这7年的创业经历,她的父亲并未埋怨损失了如此多的钱。“第一、他觉得我养了这么多员工,创造了这么多岗位,是对 社会 有贡献的;第二、他自己作为用户,体会到了医疗服务的方便,也经常给别人推荐,而且觉得我们真的改善了号贩子乱象,有 社会 价值。”

多好的父母,为了女儿的事业甘愿付出自己的全部。

虽然马骏家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但如此庞大的系统运营会是一个无底洞,会一步步蚕食他们的积蓄。

都是普通人,都需要吃饭生存 ,希望有关部门能促进双方解决纠纷, 保障北京百姓看病不愁,也保障这个公司、这些家庭的付出能得到回报。

04 后记

4月18日晚, 北京市卫健委 表态,已经关注到此事, 进一步督促指导双方从维护公众利益出发,依法理性解决纠纷,使广大群众能够继续获得便利的线上预约服务。

北京银行 也表态,切实履行 社会 责任,继续与怡合春天沟通,加强各方协同 , 确保患者正常就医。

4月19日, 北京怡合春天 科技 有限公司 发布公告,称该公司与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将以理性的态度对京医通线上系统的 历史 投入和未来运营经费等相关问题进行协商,以推进所有问题的最终解决。 双方协商期间,该公司将保障京医通线上系统的正常运行。

分享有料、有趣、有温度的 社会 热点,欢迎关注“岂曰分享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