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的院士们,以其卓越的科研成果和深厚的学术造诣,为我国的理论物理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周光召院士(1929.5.15-)是一位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出生于湖南长沙。1951年,他在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即刻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他开始在北大研究生院深造,专业为理论物理,并在1954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担任助教、讲师。
1957年,周光召赴苏联,成为莫斯科杜布那联合原子核研究所的中级研究员。1961年,他回国后,曾在二机部九所(院)担任多个重要职务,包括理论部第一副主任、副所长、所长,以及九局总工程师。他还曾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和加州大学担任客座教授,以及在西欧核子中心担任研究员。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他担任研究员、副所长和所长,同时在北大物理系和清华大学物理系担任教授,并在清华大学理学院和中国科学院担任重要领导职务。
周光召院士在学术上成就斐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94年获中国科学院院士殊荣。他致力于高能物理和核武器理论研究,1958年,他在国际上提出了粒子的螺旋态振幅,并创立了相关的数学方法。1960年,他推导出膺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PCAC),被誉为这一理论的奠基者之一。回国后,他积极参与核武器理论研究,对爆炸物理、辐射流力学、高温高压物理以及计算力学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设计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与合作者因此获得了1982年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周光召院士的学术生涯中,撰写了80多篇论文,包括《极化核子反应的相对理论》、《膺轴矢流部分守恒》和《静质量为零的极化核子的反应》等,这些著作为我国理论物理学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早在1962年,中国老一辈的理论和实验物理学家就提出建立理论物理所的构想。这一构想于1978年在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带动下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