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人为了美白有多拼?不惜用生命去换“最高级的苍白”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4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是唐代并不出名的诗人朱庆馀的一句特别出名的佳句。描写的是一位少妇在画好眉毛后轻声细语、又略带撒娇地问丈夫,自己的眉毛画得是否 时尚 ,是不是很好看? 画面幸福温馨,读来让人心头爱意泛滥。

画眉是女子最常用的化妆手段,凡化妆,必画眉,以至在中国传统诗词中,将画眉当成了美女的代称,比如“六宫眉黛惹香愁”、“六宫粉黛无颜色”等等,如今的网络词汇中也将美女称为“美眉”。

女子都爱美,从远古时代开始,女性对美化妆容就有了认知。女人化妆,除了让自己更显美丽外,就是取悦喜欢自己的男人,所谓“女为悦己者容”。

女人为了美,为了让所爱的男人看了高兴,可以不顾一切,甚至不惜 健康 乃至生命,真是生命诚可贵, 健康 也重要,若为貌美故,两者皆可抛。无论古今中外,为了美丽而以身犯险的女子,大有人在。

著名的埃及艳后克里奥佩特拉特别喜欢用颜色很重的眼影,但其中含有铅粉,会严重损害 健康 。

罗马帝国时期,女性也普遍使用铅粉使自己的面部变得更加细腻洁白。

16世纪英国贵族也以铅粉美容,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由于出天花,脸上留下了麻点,她为了取悦英俊的情人罗伯特达德利,不惜使用“威尼斯铅白”遮掩自己的天花疤痕。这是一种铅粉和醋的混合物,虽然可以使女性肌肤显得光洁,但是使用多了会导致皮肤褪色、脱发和牙齿脱落。

19世纪末,美国流行一种“美肤圆片”,生产商声称,人们食用这种圆片后,可以消除雀斑、青春痘等影响美容的斑点。其实这种化妆品的配方并不神秘,产品说明书上明确标示其中含有剧毒物质--砷。女人们明知其有毒,却仍然趋之若鹜,真是死了也要美啊!

为了让唇膏的颜色更加艳丽,古代的西方女人不惜在其中加入铅和水银,这种唇膏形同毒药,抹上这种口红,无疑是接触了死亡之吻。然而无论是埃及艳后还的是罗马贵妇,都欣然接受,在她们看来,以生命和 健康 换取美丽,理所当然。

在抗生素发明以前,肺病是一种不治之症,肺病患者脸色苍白,但在下午,患者脸上还会泛起红晕,古代欧洲女人竟然疯狂地迷上了这种病态美。当时欧洲贵族都以苍白瘦弱为美,《茶花女》中的女主人公玛格丽特患了肺结核病,她知道得病后,也不治疗,因为肺结核病可以让她获得“最高级的苍白。”有些女人不惜让自己患上肺病,来换得生命结束前短暂的“极致美颜”。他们穿上把胸和腰紧紧勒住的法式紧身衣,这样虽然塑造了纤细的腰部曲线,却使呼吸变得非常困难,很容易患上肺病。

西方古代女人追求美丽时所表现出来的视死如归的勇气,是能令最勇猛的骑士都自叹不如的。

与西洋女人宁愿以命换美的精神相比,中国女人追求美的狠劲也不遑多让,她们忍受着巨大的痛苦裹小脚,以这种骇人的自残来获得走路时“莲步轻移”的曼妙身姿。

中国女人也是以肤色洁白为美的,风流才子李渔说: “妇人妩媚多端,毕竟以色为主” 意思是女子各种娇媚的仪态,说到底是以肤色为基础的;《论语》中有“素以为绚兮”之句,意为只有在洁白的纸上才能画出美丽绚烂的画,可见肤白是何等重要。 为了美白,女人们平日用铅粉敷面后才能见人,所以中国古代把回归纯朴的天然无雕饰之态称为“洗净铅华”。然而铅这种重金属对 健康 是很不利的,长期使用会有致命危害,中国古时富贵人家的女子衣食无忧,却往往年华不永,虽然与久处深闺,缺乏运动有关,但与长期使用含铅化妆品也不无关系。

女人如花,爱美是天然属性,但也大可不必如此拼命,每个人的容貌不同,这是上天的赋予,化妆可以使容颜出众者锦上添花,也可以让相貌平平者弥补缺陷,但无论如何装扮,都不可能改变骨相,如用力过猛还会弄巧成拙。李笠翁一生阅女无数,对女人算是研究透了,在他的著作《闲情偶寄》中有许多关于女人之美的论述,他说女子粉敷: “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 可见化妆往往使美者更美却使丑者更丑。因为人的样貌气质来自先天禀赋和后天生活和生长环境,这是化妆无法塑造、也不是行为可以模仿的;他还认为女子的风韵不在于化妆和衣饰,而是来自由内而外的气韵,这样的人 “一种丰腴气象,自能跃出衣履之外”,即便是“敝服垢衣”,亦有不凡之态 。在李渔眼中,女子的美并非取决于精美的化妆,而是源自其姿态, “女子一有媚态,三四分姿色,便可抵过六七分。” 一个姿色平平的女人,如果姿态妩媚,立刻就变得风情万种、勾人心魄。而这种媚态是根植于骨子里的,无法模仿,否则就是“东施效颦”了。人们往往指责有媚态的女子是狐狸精,其实狐狸聪明狡黠又纤细灵巧的模样正是对女人之美最好的隐喻,谁不喜欢这精灵一般的女子呢?所以狐狸精换一种说法就是千娇百媚。总之美在内而不在外,所谓“美人在骨不在皮”,否则,即使以命求美也是徒劳。

女人如果为了取悦男人而在化妆上付出巨大代价,甚至不惜 健康 ,则最为不值,须知, “大凡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爱弛则恩绝”。 当年冒辟疆逃难之中病倒,董小宛昼夜照料他六十多日,时值盛夏,她不擦汗不驱蚊,笑靥蜡黄骨瘦如柴,何来化妆?可是无论冒辟疆本人还是冒家之人,又怎会嫌弃于她?

女人爱美是天性,画眉点唇天经地义,身为女人而不修饰妆容,等于暴殄天物,在古代,即使极贫寒之家的女子也要折一枝野花插在发鬓中,按李渔的说法“他事可俭,此事独不可俭。”然而他又特别强调化妆必须“贵与貌相宜”,也就是要因人而异,顺乎自然。可是李渔不会想到,如今居然有了逆天的整容术,还有许多女人因为希望脱胎换骨而死于庸医的刀下,他要是知道了,不知又会作何感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