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正卿的韩正卿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1


乡区政权建立后,派任良恭区青年干部、好梯乡副乡长。1952年调干校学习,结业后留任中共武都地委组织部干事。1955年调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任干事、专职党支部副书记。1965年下放武都锻炼,任东江公社书记。“文革”期间,冒着极大政治风险,一心一意抓生产。身穿麻布坎肩,脚蹬麻鞋,同社员一起平田整地,修渠垒堰,凿山开洞,打坝筑堤,筑起2000多米长石头河堤、两条蜿蜓盘山渠,与白龙江争出1200亩水稻田,结束了东江没有旱涝保收田的历史。为弘扬他带领干部群众治山治水的苦干精神,中央新闻记录片厂制作了《战天斗地绘新图》、《红日照东江》两部专题纪录片。
民乐县委书记任内

1972年8月调任中共民乐县委书记。面对地广人稀、十年九旱、灾害不断、群众缺粮少钱的状况,提出在全县建设“十库百塘千里渠”的改变贫困面貌的工作思路。任职8年间,民乐县粮食总产量从1.1亿斤上升到2亿多斤,翻了一番。发动群众在荒滩上栽种苹果梨3000多亩,后来发展到10万多亩。1987年民乐县的苹果梨进京参评,夺得全国第一;1991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梨类第一名。但他的家仍和在武都东江公社一样,十多平米的小屋中一座大炕、一条两屉桌、两口旧板箱,内装着记录着岁月和酸甜苦辣的800万字的日记。一位资深的新华社记者在民乐县采访时,写下了一篇极有影响的报道《民乐县委书记韩正卿的家》。这篇文章后来被当做范文编进了中等学校语文教学课本。
定西地委副书记任内
1980年8月,调任中共定西地委副书记、行署副专员。1981年,去抓靖远县兴堡子川电灌工程,兼任工程指挥。吃住在工地,精心指挥施工,于1984年完成总干渠调试上水,相继实现北、东干渠通水,使靖远县9个乡15万亩旱地变成水浇地。
1983年,担任中共定西地委书记。针对全区植被破坏严重、群众缺柴烧的实际,积极推广节柴灶,发动全区45岁以下万名干部,每人一把泥瓦刀,深入农户协助改建新炉灶。经过一个时期的工作,共改建30万户的炉灶,每年节约燃料1亿多斤,。他的举措得到了当时中央和省委主要领导的肯定和赞扬。《人民日报》曾对此事作了报道。对水路、旱路不通的特困地区,按照国务院的移民方案,先后动员8万人迁移到了提灌工程收益的地区安家落户。为发展当地企业,南下各省“取经”,争取外省支持,建起了定西无纺织地毯厂。在定西工作的8年中,坚持不懈的带领群众兴修梯田百万亩,粮食生产不断增加,乡镇企业出具规模。人均收入由1980年的90元提高到1989年的400多元,使“陇中苦甲天下”的定西地区群众基本上解决了温饱。
“两西”指挥任内
1989年,调任中共甘肃省委常委、“两西”农业建设指挥部指挥。分管农村工作之外70%的时间在“两西”(河西、定西)地区基层调研,现场办公,就地解决问题。在他和指挥部的带领下,“两西”地区的贫困面由1982年的75%下降到1992年的27%左右。之后,甘肃省委、省政府决定将原老区困难地区领导小组办公室与“两西”指挥部合并,成立甘肃省扶贫开发办公室,任命他为主任。1992年先后6次下陇南探索南部高寒地区扶贫攻坚路子。
引大工程指挥部、省政协副主席工作期间
1989年兼任甘肃省引大工程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他把铺盖搬到永登县引大工程指挥部,一个工区一个工区地调查研究,解决问题。1992年7月8日,大通河上游突降暴雨,水位陡涨,天堂寺渠首工程的围堰被淹,基坑进水,情势危急,当时他正在兰州参加会议,接到电话立即启程,冒雨直奔现场,夜以继日的指挥围堰,经过5个昼夜抢修,加高了围堰,保证了渠首工程安全。
1993年1月,任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分管农业,继续兼管扶贫、引大方面的工作。1995年获全国十大“扶贫状元”第一名。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