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明城墙遗址怀古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9


春日午后的太阳铺洒在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一块块斑驳的明砖像一双双眼睛,见证了京城的 历史 变迁。



作为一个北京人,我还是第一次走进这座位于东便门的遗址公园。



它东起内城东南角楼,西至崇文门,总面积约15.5公顷,其中城墙遗址及内城东南角楼3.3公顷,绿化面积12.2公顷。


城墙下坐着一些正在侃山的北京大爷大妈们,他们一辈子住在附近,他们的祖辈也许就是建设明城墙的其中一员。

我穿过公园拱门,这是按中国传统拱券式门洞修建的火车劵洞。1915年6月,北洋政府为修建“京师环城铁路”而打通靠近角楼的城墙,并拆除了最后一座墩台,建成穿行城墙的火车券洞,这是京师环城铁路唯一的遗存。



我从墙边几个穿古装拍照的姑娘身边走过,准备从马道登上城墙去参观角楼。


这是供登城用的斜坡道,构筑在城垣内侧并与城垣平行连接,呈“八”字或倒“八”字型,马道斜面以大城砖垂直立砌成为“礓嚓”式路面。


“礓嚓”是为增加坡道、斜道的磨擦力,在坡道、斜道上用砖石露挂侧砌筑或用混凝土浇筑成锯齿形的面层,可以防滑。


现马道于1988年修复,为便于游人登城,改为石条台阶。为了保护古迹,马道两旁也没有扶手,我每登上一个台阶记一个数,数到第64个台阶,站到了城墙上。


城墙上面如此宽阔,从这里远眺京城,眼前是火车站、大高楼、中国尊,还有春天里花红绿柳的景色。


我小心翼翼地行走在古人曾经踩过的地砖上,慨长思而怀古。


历史 上明城墙全长约40公里,始建于明朝永乐17年(1419),距今已有600多年的 历史 。


现存的崇文门至城东南角楼一线的城墙遗址全长1.5公里,是原北京内城城垣的组成部分,是仅存的一段,也是北京城的标志。


其城东南角楼是全国仅存的规模最大的城垣转角角楼,始建于明代正统元年(1436),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墙上没有一片可遮荫的地方,但存有铺舍。现在的三栋铺舍是1988年参照史料复建的。



铺舍是为明、清两代城墙上守军的执勤用房。几百年前,城墙墩台(马面)上常建有铺舍和储火药房,建筑形式为硬山顶,面阔三间,一明两暗,两侧设土炕可供休息。


旗杆石:清朝时北京城驻防由八旗分管,崇文门迤东直至东便门由正蓝旗驻守,此处是清朝守城军队用于固定正蓝旗旗杆的石板。



身边有一个小男孩问妈妈:“什么是正蓝旗?一个有多少个旗?”妈妈说:“我只记得有八个旗,咱们进角楼看看有没有详细介绍。”



我抬头仰望着高大雄伟的角楼。它建于突出城墙外缘的方形城角墩台上。角楼四面砖垣,重檐歇山顶,两条大脊于转角处相交成十字形状,楼顶为灰筒瓦、绿剪边,绿琉璃列成的楼脊上装饰着兽头。



据介绍,整座角楼建筑面积为793平方米,加之相连的部分南城墙,总占地面积约3654平方米。



角楼东面和南面上下都有4层箭窗,每层14个。北面和西面也开有上下4层箭窗,每层4个,整座角楼共有箭窗144个,前楼后厦。抱厦辟两门,一西向,一北向,门上各设直棂窗3扇。



我走进角楼内,楼内立金柱20根,空间顶阔。



我沿着木梯登到第三层,第四层关闭。


角楼的每个窗口外都安装了保护玻璃,从里向外看窗外的景色,想象当年守军在这里瞭望敌情的情景。


角楼内有《北京城墙城门 历史 文化展》,展出了许多老北京城墙、城门的珍贵图片。


北京的城墙、城门是世界建筑艺术的杰作,它高大雄伟,气势磅礴,是北京古都的重要标志,在城市建筑中起着军事防御的作用。我详细看了距离我家最近的西直门 历史 介绍。


西直门元时称“和义门”,位于内城西城垣北侧,是由一系列的组合:城门、城楼、瓮城、瓮城门、箭楼、城墙、护城河、吊桥等。


明永乐十七年改为“西直门”。明正统初大修加瓮城、箭楼等。因皇城用水皆由玉泉山运至大内,故有“水门”之称。


我童年时代听到的西直门是爸爸讲机关里一个阿姨的故事。1949年1月解放军从西直门进北京城那一天,阿姨作为学生代表,站在西直门上挥舞红旗欢迎解放军。


我每次在院子里看到这个阿姨,都充满敬意向她问好,直到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我去医院看望她,那个站在西直门城楼上的高大形象依然在我脑海里发光闪亮。


我老公记得,1969年拆西直门时,他听说挖出来了什么东西,便骑上自行车去看热闹,但由于人太多,什么也没看到失望而归。


我发小菲姐记得,那一年万寿寺小学挖防空洞缺少砖头,学校组织便这些小学生去西直门背砖头。“那些砖头特沉。”她回忆说。


在角楼的展览中,我看到这样的介绍,1969年,军队的工程部队拆除西直门时,意外发现压在明代箭楼之下的元大都和义门瓮城城门,门洞内有至正十八年(1358)的题记。



城门残存高22米,门洞长9.92米、宽4.62米,内券高6.68米,外券高4.56米。城楼建筑已被拆去,只余城门墩台和门洞。


城楼上尚存向城门灌水的灭火设备。木门已被拆去,仅余承门轴的半球形铁“鹅台”和门砧石。


原来我家老公听说的“挖出来了什么东西”就是这座城门。



更多的游客则对一幅明代“内九外七”的北京地图更感兴趣,一对年轻男女数不清楚哪些门算是内九,哪些门是外七。女的说:“数清楚了也白搭,咱们都不是四九城里的北京人。”


我走出角楼,手扶马道墙走下城墙。回望北京明城墙遗址,回味梁思成先生对北京古都的评价:“世界上现存最完整、最伟大之中古都市,全都为一整个设计对称均齐,气魄之大,举世无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