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太差劲?果断自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1
【前言】

本人18年全国一卷 127 分。成绩一般但还是略有心得。

典型的自己干自己的事情的喜欢坐后排的视老师不存在的不听课的学生。

不听课自学的受益者。

亲眼所见班里也有其他不听课但名列前茅的人。(其实到高三大部分人都没听语文课了。老师天天在骂。)

开启【不听课】技能后的人生大概是这样的

——爽爽爽爽爽爽爽爽爽爽爽——

高一时因为师资不好所以班里平均成绩倒数,我就顺利考了多次班第一。

后来换了个好一点的老师。

班整体水平好了,拿班第一变得稍困难了。老师管纪律了,做自己的事情还要打掩护。

终于有次运气爆棚成为全年级(一千余人,重本率60%)中唯一一个上了120分(平常考试评分较严格所以一般上120就能拿第一。母校高考单科年级第一是132分。后来我去到别的学校发现上120容易多了)的人,

我鼓起勇气趁机向老师“申请”——我以后可以不听课吗?(意思是从偷偷摸摸变成明目张胆)

老师(内心一句mmp)反问“你以前(不听课)我管过你吗?

原来我以前根本不用假装自己有听课(时不时地抬头寻找老师的身影实在太累了)。

所以啊,既然觉得无聊,既然感觉无实迹帮助,既然不是热爱语文课,那就不必勉强地听课了。勉强是不会有幸福的。强烈支持自学高中语文。

注意:世上没有任何一种学习方法是适合所有人的!

依(功利的)我所见,学校里(特别是高一高二)讲的东西跟应试几乎没有关联。(但题主持的是相反意见)。注重应试而素养不足的我是这样的:看到他人时常引经据典,“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自己却吐不出几个名人的话来佐证自己,不能顺带装个逼,略沮丧。诚然,像某次考试考到戏剧名,剧中人物及经典句子时,我也确实写不出来。

但除了这种偶尔出现的课外知识题失分,作文论据方面欠佳,平时不能与同学玩“飞花令”外等等,好像也没什么不如人的了。

鉴于目前我们面对的是高考,因此我谈的是应试。

不听课不意味着放弃语文学习。

只有不学无术的人,却没有不学习就能有好成绩的人。我也是有好好学习这个科目的。

以下是推荐的做法:

可选择学习其他科目(反正我是背英语单词,做理科卷子,补作业)

或自己研读教辅(同步教辅我相信比老师讲得全,也可以看作文书等)

或背诵必背古诗词、成语等你觉得需要积累的东西。

一定要听!一般来说,老师会从阅卷人的角度来看待文章,与你自己看是不一样的,而且你还可能会看到别人的文章啊(甚至是一些搞笑的错误示例)……反正会有干货的。

爱听就听,不爱听也无所谓。随便听听权当放松好了。试想当你在文/理科题海中畅游到喘不过气来时,喵一眼在讲台上自娱自乐的语文老师,这画面有点滑稽。

其实答题模板或者说套路还是蛮重要的,但教辅上也有的东西就不劳烦老师再唠叨一遍了。不过教辅上有些挺鸡肋的东西,在此不赘述。但这种东西看网课会更好,于下文详述。

最好听一下。因为试卷解析一般教辅上没有或者不好,听一下也能收获一些答题思路什么的。最后同2,也是可以看到一些标准答案以外的答案。看到高分示例要仔细体会,低分示例要反思自己,也领悟一下评分标准其中也可能掺杂一些搞笑的,娱乐一下自己嘛。(语文学科有个特点就是不跟标答一样也能满分,有些标答没有的也给分)

这是一个弥补教育资源不平衡的产物,我们大可以好好利用。除了所谓“享受京城名师的资源”外,网课还比较高效(倍速播放炒鸡爽)。

我不可能将全网的语文课都听一遍,因此没提到的老师不一定就不好,但提到的就一定是好的(鄙人拙见)。其余的老师自己去探索噢。

我认为:高一高二学套路,高三学答题。现在大概没有人不知道那些“分点作答”“生动形象”的套路了吧,人人都晓得术语,而“描写了”“表现了”后面的内容概括,主旨等就成了区分优劣的重点了。

(以上是我说的)

学会套路能做题,学会用自己的话、结合文章内容才能做好题。

要学套路请找吕晶莹老师与董腾老师:

吕晶莹,声音温柔适合睡前听,听她的课我是愉悦的。当时报课同期有一个叫向欧的老师,听她的课我是煎熬的。

董腾,有时间就听他的课自己做笔记,没时间就直接买他出的那本书(其实就是类似讲义一样的),听不听都没所谓,直接看他的PPT或那本书也是能看懂的。

从默套路升华到会做题请找国家玮老师:听他的课的感觉就是“666”,套路之外你将收获答案产生的思维过程。

另外,有钱的则请支持正版,勤俭持家的在b站和百度云盘找也可。

说完课堂,便到了——

课后的刷题

我的法子有点歪门邪道的意味。

如果你信得过我,尝试一下也没有什么坏处。重要的是,很高效。(身为靠语文和英语拉分的理科生我表示不愿花过多时间在这两科上)

如果你不信我,请跳过这一部分内容。

由于我总是耐不住一颗躁动的心,无法踏踏实实的做语文练习题(考试我会沉浸在试题中的),遂采取“抄答案”的行径。

你想想你有没有试过做题时写下的答案在对答案时被你一扫而过然后发现跟标答差别挺大的就直接一大叉叉上去,也可能是懒得认真看自己的答案,接着在旁边抄上正确答案就完事了。如果你是这种,不如像我一样做。

虽然我做的题少(认真做的只有考试的题目了),但我胜在抄的多啊。毕竟我能抄的绝不放过,别人可能不想交就不交作业了,然而我是一定会坚持抄的。

如此这般多年下来造就了我的主观题很稳定,基本上是得分最高的,而不是像作文和客观题一样偶尔失手了那我也没办法。主要是有神秘的“题感”在支撑,尽管我懵懵懂懂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是答案抄得多,自然有印象,一些术语也不用特意去背,顺其自然地就会做题了。表面上很玄学,实际上这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一个道理。可能你会问“只看不抄行得通吗?抄一遍多浪费时间。”那,你听说过“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吗?”不过,一定要抄快点,字无需整洁漂亮,毕竟不是用来收藏的。

可是你千万不能忽略抄之前粗略思考的步骤和抄的时候中必须用心去感受答案的过程。

首先,看到题目先想想自己会怎么答,或只想不写,或写下关键字眼。

接着,抄啊抄啊抄啊。切勿心不在焉。

最后,回到原文寻找答案的来源,划线标记。(都说答案来源于原文,但答案像是原文被蒙上了一层面纱般的面貌,你现在做的就是掀起面纱。这样做多了你以后就知道怎么戴上面纱了)

若是为了省事儿,前后两步可省,中间最为关键。若还有那么点空儿,三步都执行效果最棒了。文言文阅读多加一步,对着翻译把觉得重要/不熟的字词的意思抄上去。

上面都是主观题的刷法,客观题也相似。

各类文本的选择题的具体操作是看解析,对比原文句子与选项差异,大概掌握错误类型,就是因果颠倒,已然变未然之类的那种。语言应用题还是先自己做一下吧,花不了多少时间。 谈到语用,我不得不提一下成语题。我自己是抄了十多页的笔记,可是到毕业了我都没怎么看,所以如果你有抄笔记的好习惯,那你一定要多看,最好抄在便携本里,不时掏出来翻翻。否则你就在解析里面的成语释义抄一次,随便在哪里抄都行,字丑得不行都没问题,秉持“烂笔头”原则。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欸我怎么突然就记得这词什么意思了呢”死记硬背挺蠢的哈,我走过这条路,结果就是背得昏天黑地最后还是大多都忘掉了,事倍功半。读一次成语释义也可以,毕竟有时真的懒得写字。最后回到选项中,把它当成例句。就像学英语一样,在语境里体会。

注意——不适用于高手,只适用于议论文

建议攻克顺序:

审题——

买本告诉你某某题目可以写什么内容,哪些立意比较好,哪些比较偏,深度剖析题目的那种作文书。你所需要做的就是先自己想立意,再对照它上面提供的立意参考,不断训练自己。

起标题和结构(浅谈)——

标题原则上能写成双关语(谐音)就写成双关语,需要灵感,如《忙,盲》《“浙”就是你》

能化用诗句就化用诗句,需要素养,如《问渠那得清如许》《执国之手与国偕老》

再不济就写成对偶的,需要思考,如《你我之梦,中国之梦》

实在脑子瓦特了,就把字数整成对齐的吧,如《青春梦扬 圆梦中华》

要是怕在考场上没有灵光一现,就多积累几个类似《xx诚可贵,xx价更高》《人生是船,xx是帆》的万用模板。翻翻优秀作文集,你总能找到合适的,写作文时只要凑俩名词上去就欧了,还能再简单些吗??

结构——

不多说。尽量每段的首句清晰明了地告知阅卷者这段是写什么的,是从哪方面去展开的,主题句单独成段也可,构成排比更好。(还能凑字数)自己创作,参照范文皆可。

(摘自高考优秀作文)

我很佩服那些拼命背事例的同学。作为一个记忆力欠佳和没有耐心阅读作文素材的人,我是这样做的:

我比较关注娱乐八卦的东西,经常在微博啊公众号上关注这方面的内容,久而久之也知道一些明星网红的事迹,或许这些就可以运用到作文里面呢。

其实有时候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在作文里写idol的光辉事迹,好像要跟阅卷老师安利似的……

老实讲,议论文最重要的是逻辑,文笔莫强求。我曾一味追求语言优美,幸好及时醒悟。追求文笔的那段时期,作文写得慢(斟酌字眼)常常不够字数,自己觉得文笔好的老师却不一定这么觉得,作文又难免有做作之感。故而应先追求逻辑,再完善语言。

另外,有条件的可以私自找老师评作文。有时自己觉得好的作文老师可不怎么觉得,有时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作文怎么就得高分了,通过找老师评作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篇作文,你就会懂得阅卷者真正的关注点。

对了,请牢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补充:学校发的素材资料,考试范文最好认真看一看。

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就够了。特别薄弱的部分稍微额外做点。反正我做(抄)完布置的作业就感觉自己很厉害了。高三考试特别多,训练的量也是够的。

硬是要买的话,600分考点700分考法(号称自主复习的教辅)好像还不错(然而与学校订的一本教辅相似度90%,排版不同)学校订的《核按钮》也不错(有得出答案的思维过程,适合自学),然后就是高考真题了,哪个顺眼买哪个(本人是【理想树】死忠粉,单纯因为其颜值)

至于字典和知识大全类,我买了,没动过,堆满了灰尘。

素材书选那种名人传记类(类似试卷上人物传记类文本那种文章)摘录的(拒绝三言两语的那种),阅读起来更有乐趣,没有上述那种就选最详细介绍一个人的那种(贵精不贵多)

个人觉得值得买的——

《201x年全国各省高考优秀作文速递》《201x年全国各省高考优秀作文报告》《201(x+1)年高考作文专项训练》三件套

拥有以上三本,可能大概也许作文课也不用听了。

不能漏了《高考作文速记图素材》跟《常考经典名句 高分升级》

(上述五本书都属课堂内外的,我还挺喜欢课堂内外出的书还有杂志之类,但它有时也会出一些感觉不好的书)

啊?你觉得我写的都是些应试技巧而不能提高素养?总之我就一句话:大量的阅读就是提高语文素养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分享一段话以证明——

你读过的书其实早已融进你的骨血,只要一个触动点,就会喷薄而出。

既然你都看到这里了,不妨顺手点个赞?【比心❤】

关于手写语文笔记,我放到公众号:两只鲤鱼(liangzhiliyu666)中去了,需要的话查看历史消息就可以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