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赏析苏轼的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5
这两句诗出自苏轼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是一首典型的记事随感的七律。苏轼对于朝廷高层变法斗争、新旧党争一直是处于双反状态,所以不管谁上台,他的官场都走得不顺畅。1093年,他少年时期的好友,一生的政敌章淳拜相执政。章淳是坚定的王安石熙宁变法支持者,开始对旧党作全面清理。

自然少不了当年和王安石唱对台戏的苏轼。苏轼被贬至惠州,三年后又被一纸调令,送到了当时还是蛮荒之地的海南岛儋州。在唐朝,官贬过岭南就是生死之别,而到了宋朝,被贬海南就更甚,只比满门抄斩要显得宽容一点,其实就是让贬官自生自灭。不过苏轼天性乐观,“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甚至将儋州当作了自己的故乡来建设、传学,大大地加速了海南的文化传播速度,至今被当地人称颂。

在海南三年艰苦的日子之后,宋哲宗去世。由于章淳反立端王(宋徽宗),在端王继承大统之后,立刻失势。而高层的风云变幻带给苏轼最大的变化就是调离儋州,随后在大赦中官复朝奉郎,不过苏轼在北归中去世。

而苏轼在踏上南下儋州的船时,是抱了一去不返的心态的。所以这次能活着北上并看到朝廷混乱逐渐肃清,心情是不错的。虽然这种肃清不过是一种混乱代替另一种混乱,但是在苏轼的角度看来,总归是好事。

即日风雨之后,大海清平,月光皎洁,座船深夜渡海,苏轼看着这眼前美景,回想起三年前被贬之时和苏澈诀别的光景,心中是清明、冷静中带有一点愉悦以及对朝廷中迫害他的人的一丝嘲讽。

这是一首平起入韵,押平水韵“八庚”部的七律。平仄格律没有任何出律的地方,我们就不详解了,有兴趣的可以看本人关于平仄基本格式的文章。我们具体来看苏轼这首诗的诗意。

标题《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很明确地指出了日期、环境、行为。这是一个夏天的晚上,苏轼乘船渡海北归。

首联“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参”是“动如参商”中的参星,“斗”是北斗星。参星横斜,要下落了,北斗也转向了,说明时值深夜。“苦雨”就是连日大雨,风也停了,天气也终于放晴了。注意,这里放晴就是指雨停了,因为深更半夜,并不能和今天一样理解为大晴天——是晴夜。

这一联还是时间、环境交代性的景色描写,不过是带有铺垫的,有大方向的诗意导向性。朝廷高层变天,那些横行的参星、北斗开始坠落移位,对于元祐党人来说,真的是改天换地,世间放晴的感觉。当然,光看这一联并不一定能够领悟到苏轼藏在诗里面的意思,我们继续往下看。

颔联“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一联在结构上属于“承”,一般是细化写景,进一步铺陈,但是宋诗对于写景本来不像唐诗写实,在需要表达自己意思的时候,“造景”是宋诗常用的手段。所以这两句仔细看下来,其实并非写景,倒是在用典故方面非常用心,进一步铺陈的是首联隐藏的重见光明的心态。
相似回答